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杏仁油、花生油和谷类调和油甲酯化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3种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从杏仁油和花生油中均检出11种脂肪酸,谷类调和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3种油中杏仁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质量分数为95.54%,其中,油酸含量高达63.39%.另外,杏仁油中还含有花生油中所没有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亚麻酸0.13%,其含量比谷类调和油高0.04%,杏仁油中检出含量为0.23%的奇数碳的脂肪酸十七碳烯酸,在花生油和谷类调和油中都没有检出,表明杏仁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3.
花生油磷酸酯加脂剂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以花生油为原料,经酯交换,磷酸化制备新型皮革加脂剂,并研究了其单一及复配后的加脂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碱炼、脱色、破乳同时进行的工艺 ,精制废花生油 ,得到了淡黄色透明的精制油。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最佳精制条件和各处理剂的合适用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花生栽培不科学、不规范等现象导致花生空壳率高,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搞好花生生产,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只有大力推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才能尽快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度法和相对密度法两种测量方法对花生油的体积进行了测定。采用F检验法比较了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测量花生油体积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F_a)。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各种操作条件对红外光谱法测定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影响,得到了较有价值的结论。比较而言,本文使用的方法无需甲酯化等多余的处理,可直接对样品进行测定,具有方便、快速、高重复性、便于推广、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以原花青素微胶囊作为抗氧化剂,采用Schaal烘箱法对花生油进行抗氧化研究,并与合成抗氧化剂BHT、PG进行对照,同时考察了BHT、PG以及不同增效剂对原花青素微胶囊抗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微胶囊最适添加量为0.04%;原花青素微胶囊与维生素C的增效作用最强;原花青素微胶囊与PG混合使用的效果优于与BHT混合使用的效果.并对花生油货架寿命进行了预测,可知添加抗氧化剂后,花生油的货架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长.  相似文献   

9.
花生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它含有45%~50%的脂肪,25%~30%的蛋白质,15%~2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丰富的VB_1、VB_2、VE、尼克酸和钙、钾、磷等无机元素,特别是VE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由于花生营养丰富,味香可口,很早就成为用途广泛的食品原料,下面介绍几种花生系列食品的加工技术。 一、提取优质花生油和蛋白粉的新工艺 1.花生仁处理 主要采用振动筛、吸铁装置等设备,除去花生仁中的各种杂质,以确保原料中杂质的总含量不超过0.1%。 2.烘干 为了减少花生仁中蛋白质在生产过程中变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监督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了油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建立了油用花生的加工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油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中包括粗脂肪含量、油酸/亚油酸比值和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三个指标,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将花生品种进行油用等级划分,筛选出的远杂9102、鲁花9号、徐花14、黑花生、海花1等品种制备的花生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研究结果为准确判断未知花生品种是否适宜花生油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GC-MS联用鉴别植物油中的特征脂肪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氢氧化钾—甲醇衍生化体系,以正庚烷为提取剂,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棕榈油、调和油、花生油和豆油中的特征脂肪酸进行了鉴别。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CO2流体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和花生仁粒度等因素对花生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4 MPa,萃取温度43℃,花生仁粒度20目,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1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花生油萃取率达到96.16%.对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含量高达78%以上,符合一级花生油的标准(GB 1534—2003).  相似文献   

13.
置换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主要反应,也是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转换反应分为金属转换钨的反应,金属置换非金属的反应,非金属置换金属的反应,非金属转换非金属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概括 (一)离子反应 1.概念:在溶液中发生的有离子参加的反应。2.类型:复分解反应,在溶液中的置换反应,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碱性氧化物和酸的反应,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水解反应,电极反应,电解反应。3.实质:离子反应总是向着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提升管反应器中催化裂化与热裂化反应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对工业提升管中的催化裂化和热裂化反应进行了实验模拟研究,考察了反应停留时间、反应温度和剂油比对催化裂化和热裂化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催化裂化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缩短反应停留时间和提高剂油比可有效抑制提升管反应器中热裂化反应的发生,提高轻质油收率;提高反应温度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轻质油收率,但反应温度过高会使热裂化反应加剧,从而使产物分布变差;当采用高温、大剂油比操作时,缩短反应时间,尽量消除提升管反应后期的热裂化反应,是改善催化裂化产物分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碱-碳酸盐反应热力学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力学方法探讨了温度对碱-碳酸盐反应的影响,反应温度升高时,反应的推动力减弱。对碱与碳酸盐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时所需碱的浓度以及温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298K,PH≥10.6时,碱-碳酸盐反应能发生,反应温度升高,碱-碳酸盐反应所需碱的浓度相应增大,对氢氧化锂与碳酸盐反应可能生成碳酸锂沉淀时溶液的碱的浓度作了计算,298K,PH≥13.1时,氢氧化锂与碳酸盐反应除生成水镁石和方解石外还能生成碳酸锂沉淀,反应温度升高时,反应生成碳酸锂沉淀所需碱的浓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关于通过把氧化还原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对应可逆电池反应中的负极反应和正极反应,辅以电极的需要,设计成可逆电池的讨论,并阐述了电池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变换变量的概念,将反应闪蒸过程模型变换为普通的非反应闪蒸模型。新模型将反应与相平衡相结合,避免了反应量的计算,且适用于含有惰性组分的反应闪蒸过程。以含有惰性组分的MTBE反应闪蒸过程为例,用非反应闪蒸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了关于反应闪蒸的一般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二甘醇二甲醚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二甘醇出发,经氯化反应、Wiliamson反应等两步反应,合成二甘醇二甲醚.每一步反应都选择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确定出了较优的反应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以阳离子交换树脂H11为催化剂催化合成2-酮基-L-古龙酸甲酯。考察了催化剂的内外扩散、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配比、催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最高产率可达到97%。还考察了催化剂的失活性,发现H11是一种理想的催化剂,连续反应4次都不影响催化效果。反应数据用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拟合,通过验证反应模型符合反应原理,表面反应是关键的控速步骤,反应活化能为32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