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氏藻Dunaliellapeircei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两类糖蛋白纤维构成了Dunaliella peirces的细胞外被,鞭毛和基本分别为“9+2”和“9+0”结构,首次发现的中心粒由9个三联体组成,高尔基体1~2个,眼点位于细胞质中,由二排椭圆形小球构成,内质网丰富,线粒体形状多样,在“杯形”叶绿体中发现了雏形的基粒及“杯”上的小孔,叶绿体前端凹凸不平,后端具大型淀粉核一个,细胞核位于“杯形”叶绿体的凹窝中。 相似文献
2.
杜氏藻(Dunaliella peircei Nicolai)系真核单胞绿藻,无纤维素细胞壁,细胞膜外由糖蛋白类物质组成柔软的包被,E.coli(Cm~r)内含带Cm~r基因的质粒。以对氯霉素(Cm)抗性的变化作为杜氏藻和大肠杆菌融合的选择标记,因而首先测定了它们在各自琼脂培养基上对Cm(原始浓度125g/1)的抗性水平(Tab.1)。 相似文献
3.
杜氏藻(Dunaliella,常称盐藻)是一属耐高盐度的单细胞绿藻,生长迅速,不具纤维素细胞壁,是基因工程潜在的DNA(基因)受体,而其DNA酶活性高低是衡量能否作为受体细胞的重要指标,越低越好。本研究中,DNA酶指能降解DNA的多种酶的总称。 采用三聚乙醛-二苯胺法分别测定了杜氏藻属6个种的DNA酶活性。从测定结果(Tab.1)看出,杜氏藻细胞的DNA酶活性偏低,并且不同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D.minuta, 相似文献
4.
杜氏藻细胞的无性增殖过程刘广发,楼士林(生物学系)由于杜氏藻富含蛋白质、甘油和β-胡萝卜素等物质,美、澳、以等国自70年代起已竞相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和大规模养殖 ̄[1,2]。杜氏藻通常以细胞纵裂方式进行无性增殖 ̄[3]。本文借助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剖... 相似文献
5.
杜氏藻同步化生长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经12h光照和12h黑暗的光周期诱导,杜氏藻(Dunaliela)出现同步化生长.以0.05%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及高位(60cm)滴片,获得4种杜氏藻的核型.它们都是单倍体.染色体大多呈圆点状,极小.最长的染色体约为1.6μm,最短的染色体仅约0.5μm.染色体数分别是:D.parva16条,D.bioculata22条,D.peircei26条和D.minuta28条.只有D.peircei的第1至第4号和第7号染色体可见较明显的中间缢痕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0、0.1、0.4、0.8、1.0、1.2 g/L)、磷(0、0.015、0.025、0.030、0.045、0.060 g/L)浓度下杜氏盐藻生长增殖的关系和特征,以及氮磷比(c(N)/c(P))变化等对该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杜氏盐藻对氮、磷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浓度增大藻增长率增大,浓度继续增大反而抑制藻的增长,属于营养依赖型藻类。不同氮质量浓度梯度对杜氏盐藻生长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杜氏盐藻生长率K的影响不显著(P>0.05),最适宜的氮浓度为1.0 g/L;不同磷质量浓度梯度对杜氏盐藻的生长和生长率K具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最适宜的磷浓度为0.025 g/L。当c(N)/c(P)为40时,最适合杜氏盐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盐生杜氏藻是一种海洋生活的单细胞藻类,细胞中具有细胞核,叶绿体等细胞器,细胞呈椭圆形,直径在15~20μm,人工配制的海水中培养。由于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可以用光暗交替处理,诱导细胞同步法。Lor等人[1]报导用光暗交替诱导小眼虫得到较好的同步化结果,他指出对衣滴虫、小球藻。异变形藻等都可以用光暗交替法诱导同步化。盐生杜氏藻使用此法诱导同步化,并测定同步化后细胞周期,这方面还未见详细报道。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讨。1材料与方法1.1盐生杜氏藻:来自山东海洋大学赠送,定名为Dunaliellabolt。a,采用人工配制… 相似文献
8.
扎布盐湖世界上已知的海拔最高的丰富的嗜盐菌藻产地。本文用吸附法收集扎布耶湖中杜氏藻的香气,经色质用定性鉴定了38个香气成分,其中大部分是藻类植物未被检检出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杜氏盐藻无菌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通过杜氏盐藻及藻液内优势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确定了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霉素和链霉素为该盐藻的除菌工具.采用联合加入的方法,即上述4种抗生素终浓度均为800μg/mL,相同浓度连续混合处理3次,每次处理间隔2d,再结合平板稀释分离法,获得无菌盐藻.带菌盐藻的生长稍快于无菌盐藻,但会较早出现老化现象;分别回加分离到带菌盐藻中的5种优势菌会促进无菌盐藻的生长.本实验为进一步的盐藻转基因以及藻菌关系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杜氏藻种间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7株杜氏藻,即:D.salina、D.bardawil、D.minuta、D.bioculata、D.parva、D.peircei和D.primolecta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用30个10聚随机引物进行多态性扩增和筛选,其中23个引物(76.67%)可获得清晰的多态性条带。选择其中能够得到清晰、重复性良好的18个引物共扩增产生150条可区分的DNA条带。根据种间Nei遗传相似系数计算分析,构建杜氏藻属部分种的聚类分析图。分析结果表明:D.salina、D.bardawil和D.minuta聚为一类,D.bioculata、D.parva、D.peircei和D.primolecta聚为另一类。由于两类之间存在较远的亲缘关系,把这两类杜氏藻称为两个种可能更合适。 相似文献
11.
12.
以一种单细胞的盐生杜氏藻为实验材料,利用化学和机械的方法破碎细胞,然后梯度分离细胞核,用盐酸抽提细胞核蛋白质,并与小牛胸腺组蛋白相比较。用SDS-PAGE分析测定所得的碱性蛋白发现盐生杜氏藻核中有三条碱性蛋白带,两条蛋白带与H3与H4相对应,另一条分子量很小。 相似文献
13.
杜氏藻中多糖的化学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0.2%稀碱溶液萃取杜氏藻提取出β-胡萝卜素后的残渣,经浓缩后用乙醇沉淀,得粗多糖,以Sevage法除去蛋白质,再经DEAT-纤维素及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得杜氏藻多糖(简称PDS).多糖经薄层层析、纸层析、气相色谱及经甲基化后的色谱/质谱分析,获知有5种糖,即半乳糖、木糖、鼠李糖、葡萄糖、甘露糖,并测得各种糖的可能连接. 相似文献
14.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7种(13株)杜氏藻为材料,筛选出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藻株Dunaliella.bardawil(1-7)进行紫外线诱变.以橙-红色藻落为初筛标志,再经高盐、强光、低氮诱导,检测其β-胡萝卜素含量,即复筛.发现突变株11-1具有高产β-胡萝卜素的能力,其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干质量的9.48%,显著高于原出发株.此外11-1的细胞体积是原出发株的5倍多,有利于养殖和收集. 相似文献
15.
16.
林志超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7(2):97-100
本文培养了5种(株)杜氏藻,诱导其生成β-胡萝卜素,并测定了这5种(株)杜氏藻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这五种杜氏藻中,D.bardawil var.w-8-1的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高达藻干重的6.6%;而D.primolecta的β-胡萝卜素含量最低,只占藻干重的0.7%.还发现,在所研究的5种(株)杜氏藻中β-胡萝卜素含量与培养时间均呈对数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和利用杜氏藻中的β-胡萝卜素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盐度对盐生杜氏藻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不同盐度对盐生杜氏藻( Dunaliellasalina( Dunal.) Teod .)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NaCl 浓度为2 .7 mol/L 的培养液中,其叶绿体为典型的杯状结构.在NaCl 浓度从2 .7 mol/L 增加到4 .3 mol/L时,其杯状叶绿体逐渐离解为多个相互连结或分离的部分;叶绿体内的类囊体片层系统解体并出现大量的嗜锇质体小球;在分离的叶绿体间隙中形成多个线粒体.在培养液的NaCl 浓度逐步从4 .3 mol/L 降低到2 .7 mol/L后,盐藻的叶绿体又逐步恢复为典型的杯状结构.由此可知,不同盐度下盐藻叶绿体的结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这种可逆变化是盐藻得以在高盐度,强光照,易蒸发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一种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十种(株)杜氏藻β—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建立了从杜氏藻鲜藻中直接提取,纯化β-胡萝卜素及快速检测其含量的新方法,发现在十种(株)杜氏藻Dunaliella bardauil中生成β-胡萝卜素的量最高,达藻干重的4.19%,在最佳条件下可达13%,经动物急性毒实验测得小鼠对杜氏藻β-胡萝卜素的最大耐受量>240mg.kg^-1.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salina)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2℃之间,提高培养温度和增加光照强度促进了盐生杜氏藻的生长;盐生杜氏藻的脂肪酸组分以C16和C18脂肪酸为主,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和光照强度的增加,藻株内饱和脂肪酸所占百分比例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所占百分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