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山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蚜茧蜂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察,经过对所获标本材料的初步鉴定,现已确定有7种,除烟蚜茧蜂有过在山西分布的报导外,阿■蚜茧蜂、桃瘤蚜茧蜂、麦蚜茧蜂、黍蚜茧蜂、麦长管蚜茧蜂为省内新纪录种,苦艾蚜茧蜂为国内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奇脉茧蜂亚科Miracinae二新种:赵氏脊腰茧蜂Centistidae zhaoi Chen et He(图1—4,产地贵州贵阳)和中华微蛾奇脉茧蜂Mirax sinopticulae He et Chen(图5—9,产地陕西西安)。本亚科为中国大陆新记录。模式标本存浙江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蚁茧蜂亚科Neoneurinae一新属、二新种:暗翅华蚁茧蜂Sinoneoneurus obscuripennis,新属、新种(属模,图1—6,产地青海门源)和白翅华蚁茧蜂Sinoneoneurus pallidipennis,新种(图7,产地宁夏银川)。本亚科为中国大陆新记录。模式标本存浙江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4.
罗庆怀  游兰韶 《武夷科学》2003,19(1):121-125
本文记述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盘绒茧蜂族Cotesiini一新属新种。根据标本独特之处,命名为帽甲茧蜂属Caracallatus gen. nov.;为纪念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先生,模式种定为赵氏帽甲茧蜂C. chaoi sp. nov.。详尽描述了属征和种征,并就其特殊的腹部背甲,初步讨论了该属在盘绒茧蜂族中的系统地位。为便于国际交流,英文摘要也较详细。模式标本采于贵州省惠水县,存放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武夷科学》2019,(2):135-141
记述了伊朗茧蜂科Braconidae 4个亚科,臂茧蜂亚科Brachistinae(2属4种)、茧蜂亚科Braconinae(7属9种)、甲腹茧蜂亚科Cheloninae(3属6种)和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 (3属6种)的25种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中国18种茧蜂记述(膜翅目:茧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我国茧蜂18种,指出有些种类在我国所用学名的错误及学名变化情况。茶枝镰蛾茧蜂和黑翅前眼茧蜂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对野外采集的膜翅目甲腹茧蜂属ChelonusPanzer1806进行分类鉴定时,发现一种新:凡甲腹茧蜂ChelonusliubaensisHesp.nov,新种与环甲腹茧蜂Ch.annulatus Nees1813相似,但有以下不同:新种头于眼后圆形收缩,颜面宽为高的1.5倍;并胸腹节无横脊;径脉第3段为第2段的4倍;径节距略短于基付节长的一半;产卵器长而直,伸出腹腔外。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采自陕西的甲腹茧蜂属(Chelonus Jurine1801)二新种:1.大齿甲腹茧蜂Chelonus majusdentatus sp.nov.,与Ch.Subannulatus Abd,相似,但通过以下特征可以区分:触角28节;颊短于复眼纵径这半;径脉第一段与第二段相等,小脉从第一盘室基部1/3外发出;后足股节长为宽的4倍;产卵器长,伸出腹腔外,2.巨斑甲腹茧蜂Chelonus grandipunctatus sp.nov.,与Ch,obscuratus H-Sch1838相似,但有以下不同;颜面具有中纵脊;颊短于复眼纵径之半,上颊窄于复眼横径;腹部黄斑大、矩形;足的基节、转节、股节基部、后胫节端部均为红黄色,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伊朗茧蜂科5种新记录及滑茧蜂亚科名录。总计记述伊朗分布的该亚科单一属——滑茧蜂属(Homolobus Frster)的4种,并报道了它们的寄主记录,比较了它们在伊朗和世界的分布。同时,报道了伊朗分布新记录的5种茧蜂,Blacus(Blacus)longipennis(Gravenhorst,1809)(蠢茧蜂亚科Blacinae),Neoneurus auctus(Thomson,1895)(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Macrocentrus kurnakovi Tobias,1976(长体茧蜂亚科Macrocentrinae),Apanteles impurus(Nees,1834)(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和Orgilus(Orgilus)similis Szépligeti,1896(怒茧蜂亚科Orgilinae)。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甲腹茧蜂属2新种:弯脉甲腹茧蜂Chelonuscurvinerviussp.nov.,与Ch.annulatusNees,1813相似,但有以下不同:新种后足基节具皱纹(后者光滑或有微弱的皱纹);径脉第1段长于第2段及第2肘间横脉,第3段约为第2段的4倍,径室前缘短于翅痣(后者三段相等,第3段约为第2段的3倍,径室前缘与翅痣等长);颊为复眼纵径的1/3(后者略小于1/2);足色不一样.二色甲腹茧蜂Chelonusbicolorussp.nov.,与Ch.sochiiTobias1986相似,但新种雌性腹部端部黑色(后者棕色);触角22节,基部10节黄色(后者25节,基节黄红色);翅痣棕色,无红色边缘(后者有红色边缘);腹甲扁平,向端部不增厚(后者腹甲下方稍折入);1中国新纪录:华美甲腹茧蜂ChelonusdecorusMarshall1885.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在陕西省新发现的2种甲腹茧蜂,安松甲腹茧蜂Chelonusyasumat-suiWatanabe和螟甲腹茧蜂ChelonusmunakataeMatsumura.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陈学新和Van Achterberg(1997)提出的赵氏长柄茧蜂 Streblocera Chaoi为异物同名,并提出修复长柄茧蜂Streblocera hsiufui nom.nov.新名.  相似文献   

13.
反颚茧蜂族(Alysiini)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昆虫,世界广布。截至2022年11月,中国反颚茧蜂族有31属248种,分别占世界已知属和种的39.24%、14.87%。中国反颚茧蜂族特有种92种,占中国反颚茧蜂族种数的37.10%。中国地跨古北界和东洋界,本文研究了中国反颚茧蜂族的地理分布,发现反颚茧蜂族分布以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属级分布型最丰富,有15属51种;其次为东洋界特有分布型,有11属114种;而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仅5属,但种类丰富,有83种。据统计,中国反颚茧蜂族已知昆虫寄主有5目49科137属,对其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蚜茧蜂是蚜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我区过去在这方面研究较少,尚未有专门的报导。为摸清蚜茧蜂的资源,近几年作了一些调查和鉴定。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新疆蚜茧蜂种的描述 据初步调查,已鉴定出7属15种。 (一)全脉蚜茧蜂属Ephedrus Haliday 1833 翅脉完全,前翅基脉外具有4个封闭的翅室,触角线状,雌虫11节。并胸腹节具叉脊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采自福建武夷山的小腹茧蜂属Microgaster Latreille一新种,赵氏小腹茧蜂材Microgaster zhoi sp. nov.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采自陕西省的甲腹茧蜂二新种.无斑甲腹茧蜂Chelonusimmaculatussp.n.近似于Ch.seticornisThoms.,主要区别在于新种触角节数多,26~27节;盾纵沟清晰,翅痣处无横向条纹,小脉从第一盘室基部1/3~1/4处发出.红柄甲腹茧蜂Chelonuserythropodussp.n.与Ch.oculatorPanzer近似,但其触角节数、形状、产卵器、足色等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2种蚜茧蜂对烟蚜的复合控制作用,运用复合防控法(烟蚜茧蜂∶菜蚜茧蜂比例为1∶1)及单一防控法(烟蚜茧蜂)接蜂.结果表明:接蜂30d内复合防控寄生率比单一防控高,最大值为76.44%,烟蚜虫口减退率最大值为90.69%,出蜂量均显著高于单一防控,羽化率最大值为22.89%,烟株各部位僵蚜量、虫口减退率均高于单一防控.接蜂不同天数寄生率、虫口减退率、羽化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蚜茧蜂复合防控烟蚜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防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现状,对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在今后烟蚜茧蜂推广应用中应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繁殖与释放技术水平,加强繁蜂基地与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推动烟蚜茧蜂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巩固烟蚜茧蜂在烟蚜生物防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宁地区油菜蚜虫蚜茧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宁地区寄生油菜蚜虫的蚜茧蜂的优势种是菜蚜茧蜂,占83.9%,田间寄生率以桃蚜最高,萝卜蚜次之,甘蓝蚜最低,蚜茧蜂卵的孵化率最高100%,平均为84.43%,雌雄性比为1.263:1。  相似文献   

20.
分别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甲维盐、吡虫啉、啶虫脒、虫酰肼、茚虫威、苏云金杆菌等8种常用杀虫剂对双斑侧沟茧蜂成虫和蛹(茧)的毒性。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啶虫脒对双斑侧沟茧蜂成虫的毒性最高,触药后24,h,双斑侧沟茧蜂成虫的死亡率达89.49%,;其次是甲维盐、阿维菌素,死亡率分别达85.61%,、80.63%,;再次是高效氯氰菊酯,为63.32%,。而茚虫威、苏云金杆菌对双斑侧沟茧蜂成蜂毒性较低,仅为21.59%,、24.71%,。浸渍法研究表明,8种杀虫剂对双斑侧沟茧蜂蛹的羽化及其成蜂寿命影响不大。该结果为双斑侧沟茧蜂的田间使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