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组织病理和病原物的研究。本病发生于各龄幼虫,是一种幼虫期病毒病。其主要病征是:食欲减退,取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发育延长而且不整齐;行动迟钝,在粪便和呕吐物中出现大量病毒多角体。最后,幼虫逐渐死亡,部分勉强完成发育,但体形小,体重轻,寿命短,不能产生正常后代。病毒主要侵染消化道的中肠部分,在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增殖,形成大量多角体,随着病情的发展散落在肠腔内。多角体呈各种形状,有强烈的折光性,平均直径为1.93μ。多角体无外膜,病毒粒子大致等距离而单个地封闭在多角体蛋白质基质中。病毒粒子为廿面体,呈六角形和近圆形两种形态,直径大小平均为60±5.385mμ。粒子的外壳有若干管状结构呈放射形伸出。粒子的这些形态结构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Hosaka 与Aizawa 氏的结构模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家蚕体内入侵与复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家蚕活体内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入侵增殖复制过程,探讨BmCPV的入侵过程和增殖复制机制。实验用健康的三龄起蚕经口接种BmCPV后不同时间取中肠后部固定,制作电镜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BmCPV病毒被食下1.5 h后,在中肠上皮组织圆筒形细胞微绒毛之间有病毒粒子存在,6 h后病毒进入微绒毛内,并向细胞质移动,9 h后观察到圆筒形细胞质中有病毒粒子。作者认为病毒入侵是以整个病毒粒子穿越中肠围食膜,吸附并进入微绒毛,感染圆筒形细胞,与前人病毒入侵只是髓核进入细胞,而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外的推测不同。随后病毒核心物质进入细胞核,启动复制循环。经过隐潜期后病毒复制,在感染24 h后,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子代病毒开始形成,逐渐增多。感染48 h后,圆筒形细胞质中的多角体蛋白逐渐沉积并将病毒粒子包埋,最终形成新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3.
Bergold(1963)综合地报导了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性质;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核酸也陆续进行了研究;我国沈思祥等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核酸(DNA)进行了研究,并报导其分子量为1.6×10~7。我们对农作物的主要害虫斜纹夜蛾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核酸进行分离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4.
病毒感染蚕的血液及其他组织,在侵害的细胞核内形成多角体,所以叫做核多角体病毒(NPV),在病组织中,病毒有呈游离态存在的,也有包涵在多角体之中的,当多角体经碱性溶液(如蚕的胃液)溶解后,病毒便放出。多角体呈整齐的六角形,偶而也有四角形和三角形的,大小在2~6微米之间,有较强的析光,多角体和多角体蛋白经化学分析,含氮14.3~15.2%,磷0.19~0.35%,碳54.37%,氢7.02%,硫1.48%,氯0.075%,灰分1.51%,主要成分为各种氨基酸以及 DNA(5.7微  相似文献   

5.
从豆田采到自然罹病死亡的银纹夜蛾幼虫,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病幼虫体色由淡绿变为黄绿以至黄白色,体节肿大,倒垂死亡,体壁脆软,常液化流出淡褐色脓液,无嗅味。切片观察幼虫受害组织,主要是表皮细胞、血细胞、脂肪体,气管基质及中肠上皮细胞,此处丝腺、肌肉细胞也被侵染。病变主题表现为细胞核膨大,核内充满大量多角体。电镜观察多角体呈正三边形,直径1.34u,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46×57.8nm呈单粒包埋。根据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系统,此病毒属于杆状毒科(B 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或核型多角体病毒A亚组,定名为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6.
对病毒二字,许多人闻而生畏.在人们的心目中,病毒总意味着疾病和灾难.的确,病毒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致病因子之一.但是,在综合防治害虫的众多方法中,昆虫病毒作为一种杀虫剂,却是对人类很有益处的.目前已发现的昆虫病毒有七百余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在生物防治中有应用价值的昆虫病毒,主要是杆状病毒科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  相似文献   

7.
前言茶毛虫病毒在国外已有记载,国内在贵州、福建等省也有发现,但都为核型多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其病毒粒子一般都为杆状。 1978年5月,我们在湖北省蒲圻县城关鎭五七茶场发现了茶毛虫一种新病毒,死虫表现为典型的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病症,经光学显微镜观察,敏感性组织的核内有多角体,但在电镜下初步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为圆形而不是杆状。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发生在核内的新品系。暂命名为“EP-CPV-N”,即茶毛虫质多角体病毒的核品系。  相似文献   

8.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的记录有十余种,有些已开始应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上海、湖北和北京均有报导,这种病毒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病期很长,可达40—50天。在后期,病虫不食不动,但能维持1—2周不死,并由肛门不断排出多角体。关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幼虫体內的形态发生问题,前人曾作了许多研究,小林(1971)综合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以及电镜观察等方面的研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增殖和多角体的形成过程,作了一个模式说明。除此之外,还用普累克丽斑蝶(Danaus plexippus)、松尺蠖(Bupalus piniarius)、松带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盐泽伊蚊(Aedes cantatator)等进行了研究,还有人研究过Chrysodeixis eriosoma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质型多  相似文献   

9.
家蚕(Bombyx mori),属鳞翅目昆虫,近些年来,它作为遗传工程中的新宿主,已引起世界各国遗传工程研究者的极大兴趣。1984年,日本鸟取大学的年青学者前田进首先成功地用家蚕NPV多角体病毒作为载体,在家蚕中表述了人的α-干扰素,从而为古老的蚕丝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974年由江苏省海安县采集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和病原物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能感染各龄幼虫,为典型的幼虫期病毒病。病毒在幼虫组织的细胞核内增殖,并形成多角体。侵染的组织有脂肪体、体壁上皮、气管上皮、血细胞、马氏管、中肠上皮等。神经、肌肉和丝腺没有看到病变。多角体为近于球形或卵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1222±240mμ。病毒粒子杆状,由外膜和髓核构成,长度范围为164~285mμ,宽度范围为28.4~60.7mμ。它以单个或成束(一般每束含2~6个)的形式同时封闭在多角体内,排列是不规则的。这种封闭方式和国外报道的美国棉铃虫Heliothis zea(Boddie)以及非洲等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显然不同,后两种的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都是单个地封闭的。根据统一的病毒分类系统,这种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  相似文献   

11.
以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的膜表面糖蛋白基因gp64作为探针,对经不同内切酶酶切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BamHⅠ酶切产生的4.2kb和7.6kb片段呈阳性杂交,经DNA片段回收,将4.2kb片段进行了克隆  相似文献   

12.
甘蓝夜蛾(Mamdstra bressicae L.)是石河子垦区甜菜的重要害虫,严重发生时对甜菜含糖量的影响较大。除危害甜菜外,还为害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及禾本科、豆科、茄科等作物。在石河子地区一年发生三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幼虫一般为6龄。 1984年8月,我们在室内饲养的甘蓝夜蛾幼虫中,发现自然慛病死亡现象,经分离鉴定是被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MbNpV侵染所致。对该病毒多角体的观察和初步研究国内虽有报道(1)(2),但为搞清新疆昆虫病毒资源,了解MbNPV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我们对该病毒的形态和毒力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栗黄枯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TvNPV)是成都地区首次发现的一种昆虫病毒.关于TvNPV多角体蛋白及病毒粒子蛋白的一般拉曼散射(ORS)谱研究已有报道[1,2],这里报道它们在银胶溶液中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谱实验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1材...  相似文献   

14.
GrNPV多角体蛋白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GrNPV)是四川大学生物工程系首次分离发现和命名的一种昆虫病毒,现已用GrNPV研制成一种复合的病毒杀虫剂,研究GrNPV的分子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工作,我们已研究了GrNPV包涵体的SERS谱,这里是研究GrNPV多角体蛋白的SERS谱.GrNPV多角体蛋白的荧光背底强,未能得到较好的常规拉曼谱,但我们在pH3·5下获得了具有一增强效果的SERS谱,并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宿主细胞内的发生过程.病毒核衣壳进入敏感组织之后,首先见于核膨大,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内或周围出现核衣壳.在核衣壳形成之后,从周围已形成的线状物质中获得套膜,然后具套膜的病毒粒子上出现蛋白质堆积并联合产生发育中多角体.随着病毒粒子不断嵌入,发育中多角体逐断成熟,成熟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多数以两个成束,部分是单粒包埋,并随机分散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16.
1980年5月,在湖北成宁浮山茶厂采到的一种茶毒蛾病虫,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多角体均在细胞核内,确定其为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它所感染的组织,除脂肪体,体壁及气管基质外,尚有肌衣,神经索(节)膜,围心细胞,血细胞,及少数中肠细胞等。多角体大都为六边形或近园形.也有少量三角形和四边形:大小自0.8~3.7μ,非但多角体的数量多,而且被感染的组织细胞也较广泛。现正进一步做毒力试验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的棉铃虫的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某些特点。患病幼虫受感染的组织主要限于中肠上皮细胞,而对核多角病毒最敏感的脂肪细胞、表皮细胞等不被感染,但明显萎缩.多角体大小为1.88±0.5μ,大都为正六角形多面体.病毒粒子近园形,直径66.7±7.3nm,随机包埋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18.
将人尿激原cDNA分别插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载体pBK283和pBF4中,构建成两个重组质粒。所构建的这两个重组质粒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经病毒斑实验筛选出含pro-UK cDNA的稳定重组病毒株BmNPV-pk1和BmNPV-pk2。将此两株蛋白平板溶圈测活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和家蚕的体液及组织,证实均有pro-UK表达。家蚕培养细胞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发现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不能成功感染同属甜菜夜蛾(S. exigua,Se)昆虫,为深入研究SpltNPV在离体Se301细胞中的感染进程以及病毒感染失败的原因,对感染后Se301细胞进行DNA复制、病毒基因转录以及病毒蛋白表达等检测。结果显示被感染的Se301细胞中病毒完成了DNA的复制和病毒早、晚期基因转录,但检测不到极晚期基因多角体基因(polyhedrin)的表达,病毒的蛋白表达受阻从而影响了病毒完成复制周期。 研究发现病毒蛋白表达受阻是SpltNPV在Se301细胞中无法形成子代病毒,完成整个病毒复制的主要原因,这为深入研究其感染失败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离体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侵染家蚕胚胎细胞系Bm-21E-HNU5,对受梁细胞的超薄切片做电镜观察,在攻毒后120h的受梁细胞核内开始发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和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以出芽方式通过细胞核膜排出核外,攻毒后,144h蒴状体所在囊膜和细胞核中可见大量小膜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