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明帝曹rong在位期间实施“权法之治”,在专制用权,实施法治这两个主要方面,他与秦始皇,汉武帝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在“宰官治民”方面,虽然也存在一些弊政,但他注重法制和吏治,依法管理官吏,基本上保证了当时政治的清明。与“宰官治民”相比,魏明帝在处理充治集团上层关系,维护皇权方面的失误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历来史学界大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民族和思想方面,而在文化教育方面则鲜有论述.事实上,认真考察后初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唐太宗“守成以文”的治国方略.本文试图就唐太宗“守成以文”方略的制定,及其对历史的影响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李渊称帝建国后,虽在短期内消灭割据,剪灭了群雄.但却不能在短期内扭转唐初社会的衰微局面,统治者依然面临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边回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不断制造事端,骚扰侵犯店边境,威胁唐朝统治.内地广大地区深受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满…  相似文献   

3.
评道光皇帝的“清、慎、勤”汤道富道光,字宁,1820—1850年在位。为维护其长久统治,他试图革除清朝某些弊政,即位之初便亲笔书写“清、慎、勤”三字巨匾(此匾挂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的正壁上)。毛泽东主席生前曾对此三字作出评释:“清,就是不贪污;慎,就是...  相似文献   

4.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常常要和镜子打交道。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这里说的“人”,指的是刚直不阿、铮铮铁骨的魏征。直到现在,“贞观之治”还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时代,可以说这与其“以人为镜”是分不开的。而今,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在忙碌繁杂的工作环境里,身为母亲的我常常拥有这样一份感慨:孩子其实也是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
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势强盛,经济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世称“贞观之治”。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唐太宗及其大臣在贞观年间顺应历史的发展,制定了“偃革兴文”的方针,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措施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一、“偃革兴文”方针的提出 唐太宗是在扑灭隋末农民起义,扫平割据势力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唐朝建立之初,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政局动荡,经济凋敝。全国户口数从隋全盛时大业二年的八百九十万九千九百五十六户,下降到贞观初年的不满三百万户。据史书记载:贞观之始仍“霜旱为灾,米  相似文献   

6.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草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7.
周华 《科技信息》2007,(15):150-150,202
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千古大英雄。在这位大英雄的身上,也有性格的软弱性。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性格软弱性的主要表现;第二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性格软弱性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本文试图阐明这样的观点:“人无完人”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历史剧人物性格的塑造应褒贬并提,成功的历史文学作品必须塑造出典型人物性格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唐代民族政策的研究,史论多集中于太宗贞观时期,学者们对唐太宗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2年熊德基先生所撰《唐代民族政策初探》一文认为,唐代民族政策“是唐高祖和唐太宗相继提出并制定的”,唐高祖李渊“奠定了唐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但熊先生并没有对此作出专门的论述。故此,本文不揣冒昧,在史学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唐高祖李渊的民族政策作一全面系统的述论。姑为抛砖引玉,以期把唐代民族政策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唐诗纪事》卷一记载:“帝(唐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唐太宗不仅接受了谏阻,还把虞世南表彰于朝堂之上。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梁陈文风影响之深,即使是文韬武略赫赫盖世的一代英主,也积习难除,一般诗人更“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使唐初的诗坛呈现出委靡不振的景象,与欣欣向荣的政治经济局面形成极大的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前辈学者多将唐太宗君臣的诗作视为宫体诗,归宫体一派。其实唐太宗等贞观诗人群提出了雅正质实、文质彬彬的诗美理想,在创作上以典丽为宗,兼尚气骨,对唐诗繁盛局面的形成有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11.
唐王朝建立之初,没落士族旧望不减,社会地位仍然很高,而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皇室在心理上不免有些自卑,唐太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迎合权贵,修撰了《氏族志》,顺应历史潮流。唐太宗修撰《氏族志》的过程中不乏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唐朝,已进入鼎盛时期。从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到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百多年内,政治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先后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什么唐朝能在一百多年内变得如此强盛,成为闻名于世界的大帝国?我们认为,除了它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外,重视吏治,提高封建国家机关的统治效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①他认为官吏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唐王朝的治乱。故唐初统治者为了保证官吏“用得正人”,一方面采用各种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史称“贞观之治”,被誉为封建社会太平盛世的典范.史学界对贞观时期进步与开明的方面,曾作了很多有价值的介绍和研讨,但揭示其消极面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拟就“贞观之治”的消极面略作简论,难免挂一漏万,敬乞指教.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前后,滕王李元婴(高祖李渊之子)官任洪州都督,修筑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探视其父,路过洪州,参加了这次宴会,写了《滕王阁诗》及“序”。《滕王阁序》一文,写出了滕王阁胜美的景色,宾主的俊秀超群和自己志向的高远,全篇辞工韵叠,文情并茂,意兴飞扬,脍炙人口,令人赏心悦目,不愧为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唐太宗把“得人”看作“为政”的关键。为招募优秀人才,有些企事业单位在面试时经常使用各种心理测评技术,但很多单位仍然面临一边不断招聘人才,一边人才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为避免该现象的发生,在招聘中不妨试一下带薪实习。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是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其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作为帝王他同样也有消极的一面,唐太宗是通过政变的手段夺取政权,而且贞观后期远远不及前期。拒谏饰非、溺于私爱、好大喜功时有发生,猜忌、滥杀大臣、奢靡浪费也时有表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成就以及唐太宗前后期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唐太宗杰出才能分不开的。贞观后期,唐太宗励精图治不如以前。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其人其族其墓考论褚良才,徐枫唐代名将李靖与唐太宗李世民论兵云:“孙子之法,万代不刊。”可谓崇尚至极。然孙子究为何人?其族系渊源何绎?其墓葬于何地?兹三疑自史迁始,扑朔迷离。今综以诸年研探之文献史料,分三章予以最新详尽之考论。考论一:孙子即武子开孙...  相似文献   

19.
和亲政策,在今天来看,已经是一种陈旧过时的民族政策,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汉唐时期,曾经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唐代“和亲热”的由来和结果,探讨唐代的和亲政策。 一、唐代“和亲热”的由来 1、唐太宗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高超的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20.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治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屈指可数的开明君主,唐太宗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制思想和德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透过贞观盛世的繁华,我们仍然能看到唐太宗法制思想和德治思想的局限性。唐太宗倡导的"八议"、"官当"、"上请"等制度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折射出其封建法制思想的局限性。唐太宗后期的骄奢淫逸和恣意妄为,也使其德治思想成为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