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瓦房店生活垃圾填埋场人造湿地中的芦苇、野大豆、水稻、酸模和艾草等主要植物及土壤进行研究,测定植物覆盖度、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粒径组成、不同粒径和不同区土壤氮和碳含量,确定环境适应能力强、覆盖度高、根系发达和含氮量低的植物,作为人造湿地建成初期重点栽培的湿地植物,以便待湿地维护调理成熟后,将其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分析湿地未处理污水的土壤相关性状,为污水处理方案的设计提供参数。结果表明,① 酸模、芦苇和艾草的覆盖度、茎叶和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② 0~0.2、0.2~0.9和0.9~4.0mm粒径土壤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59%、19.00%和36.18%;③ 0.9~4.0mm粒径土壤氮和碳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粒径土壤(P<0.05);④ 芦苇区土壤氮和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土壤(P<0.05)。由此得出结论,酸模、芦苇和艾草可作为人造湿地处理污水的主要植物;0.9~4.0mm粒径土壤应是该湿地基质中用于处理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芦苇对土壤中氮和碳的吸收量不高,应与相关植物混种,以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武威市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2000—2020年GlobeLand30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研究了武威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明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0年武威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裸地为主,裸地面积为17 628.2 km2,占武威市总面积的53.2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荒漠区;2000—2020年间,武威市灌木地、林地综合动态度最高,表明两者稳定度较低,其次是人造地表、水体和冰川积雪,裸地、耕地、草地和湿地四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在20年内动态度较低,相对比较稳定;2000—2020年间武威市土地利用主要转移方向呈现耕地转入人造地表、林地转入草地、裸地转入耕地和人造地表的现象。研究得到武威市气温和降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相对有限,只对湿地、水体和林地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有一定影响,武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其中GDP、房地产投资、政府政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湿地退化、生态功能减弱,威胁着人类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独特的环境特征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安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环境特征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基于湿地特征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多,湿地演化过程机理研究较少;湿地单因素研究较多,湿地多因素耦合研究少。结合国际国内湿地科学发展和安庆湿地研究现状,今后安庆湿地研究应侧重于气候变化与湿地响应、湿地退化与机制、湿地生态恢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湿地科学是由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融汇的边缘交叉科学,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形成演化规律及保护与利用的科学.中国湿地研究最早起步于全国范围内沼泽和泥炭资源的综合考察,目前则更多在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滨河口湿地、海岸红树林湿地等不同类型湿地方面开展了基于生态过程的研究工作,在湿地概念、湿地分类、湿地系统综合研究、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恢复及工程湿地建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未来我国湿地研究还要进一步界定湿地的科学概念,建立完善的湿地学科体系;加强湿地水、土、生物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强化湿地生态水文、湿地对全球变化影响与响应、退化湿地恢复的理论、技术与途径研究;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5.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湿地退化、生态功能减弱,威胁着人类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独特的环境特征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安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环境特征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基于湿地特征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多,湿地演化过程机理研究较少;湿地单因素研究较多,湿地多因素耦合研究少。结合国际国内湿地科学发展和安庆湿地研究现状,今后安庆湿地研究应侧重于气候变化与湿地响应、湿地退化与机制、湿地生态恢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讲述了湿地、城市湿地和湿地恢复的含义及城市湿地效益形成和类型,介绍了湿地恢复和重建的条件和模式,论述了国内外对湿地和城市湿地研究的状况及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和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揭示了城市湿地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前往搜救东方白鹳的志愿者,在天津北大港湿地保护区中发现3处"人造毒池",在毒池周边,确认新增8具东方白鹳尸体。至此,共有21只东方白鹳死亡。据了解,国家林业局已介入调查并派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新京报》2012年11月13日)  相似文献   

8.
湿地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维持地球化学循环和控制污染等环境功能和效益.在自然和人类干扰下,湿地正在经历着显著的变化,湿地变化必然引发环境变化.湿地变化所产生的气候效应研究成为我国湿地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梳理了我国湿地变化在影响碳存储(排放)、区域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据此,提出了加强湿地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过程机理研究、尺度效应和转换研究以及加强人工湿地研究应作为湿地科学未来重要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湿地自然与湿地文化是湿地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湿地自然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文化是人与湿地自然双向诠释和对话的产物,是人类认识湿地自然的实践活动成果。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湿地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湿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产生这种文化的湿地自然消失后依然可以惯性存在一段时间。从生命和遗产的角度认知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既是看到了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的历史存在,也是强调湿地文化和湿地自然保护、传承、创新的代际责任。以科学的态度加强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的管理,挖掘湿地自然与湿地文化价值,并注重二者资源的综合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是湿地遗产保护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是一项水质净化效果好,建造、运行费用低的生态污水处理技术。目前缺少对湿地强化条件下净化特性和氧状态的研究,制约了湿地净化效率的提高。研究了串联型人工湿地、美人蕉湿地曝气、湿地多点进水和湿地出水回流对人工湿地氧环境的改善及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出水回流净化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1 医药新材料竞相争妍 人造骨、人造牙、人造血管、人造皮肤以及各种人造内脏器官材料的研究十分活跃,生意十分兴隆。例如人造心脏,一般的材料会引起血栓、石灰质沉淀及材料疲劳导致的功能衰退。目前已经研制出以聚丙烯腈和硅为主要成分的新材料,它们的特点是耐用,抗血栓性能好,还能够吸收血浆中不活跃的蛋白质并加以消化。  相似文献   

12.
人造矿物的研究,不仅对仿造天然矿物,制造天然不易获得的矿物等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种工业材料:耐火材料、陶瓷、水泥、玻璃、炉渣、钢中夹杂物、人造富矿(烧结矿、球团矿)、铸石、磨料等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它们的性能与应用都和人造矿物密切相关,所以人造矿物在无机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的手段,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江苏海涂围垦与湿地变化,分析研究了江苏海涂湿地自然演变规律和围垦后湿地变化状况,提出海涂围垦不仅未减少湿地的面积,而且有利于湿地面积的增加和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观点,最后就围垦与湿地保护,提出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围垦相结合、加强湿地围垦利用研究、制定围垦规划、加快海涂促淤、加大围垦政策扶持和投资等具体措施,以促进江苏海涂围垦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旅游在我国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它将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在分析总结近10年国内湿地生态旅游主要成果的基础上,对湿地生态旅游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需从湿地生态旅游评价、湿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社区参与湿地生态旅游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括了近年来我国湿地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的定义、湿地的分类,并探讨了近年来湿地功能和效益、湿地开发利用、湿地保护以及湿地恢复和重建等四方面研究工作进展,并提出了今后湿地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肖磊  黄晋  刘影 《江西科学》2012,30(2):152-156,167
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自然之肾"之称。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当前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湿地评价研究的新概念和新领域。在对生态脆弱性的相关概念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进行了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发展很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缺乏长时间序列数据支持;对湿地脆弱性的复杂程度认识不足;技术手段创新少等。因此,今后湿地脆弱性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理论探索和方法完善方面,对应用研究加强引导和规范,增强湿地脆弱性评估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为湿地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人造金红石和海绵钛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制约钛生产的关键,对加压浸出制备人造金红石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纯度大于96%的人造金红石,并开展了熔盐电解制备海绵钛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邛海相对具有代表性的Ⅲ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湿地植物、将采集到的湿地区与靠近湿地的海河口地区的水样与湖心区的水样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发现有湿地植物的湿地区及海河口地区的水质明显优于远离湿地植物的湖心区的水质,这说明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确实有去除作用,所以邛海周边应更加重视天然湿地的保护和人工湿地的建设,以实现用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湿地面积减少、结构退化和功能减弱等问题的出现,近年来有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备受关注,已成为湿地科学的研究热点.笔者对近十几年来国内湿地生态健康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综述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概念逐渐成熟,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经涉及湖泊、河流、沿海等多种湿地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趋于多样化,由传统的指示物种法、指标体系法至运用3s等新技术多种方法相结合,使得研究过程更简便,评价结果更加精确.湿地生态健康的研究对湿地管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健康评价中需要更加紧密的结合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受威胁状况,选择和构建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净化水体的新技术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湿地植物的配置和选择对湿地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以塘西河湿地公园部分区域为例,对其湿地位置、气候、植物种类配置、种群功能及湿地整体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此区域内湿地植物种类共243种,涉及98科,185属。并根据植物种类配置情况提出了公园内湿地植物种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