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简易逻辑中“否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命题,一种是非P(记作“「P”)。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原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即否命题是对一个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加以否定;“非P”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它则是“若p则非q”,即非P是对原命题的结论加以否定。它实际上只给出了命题P的否定和它的否命题的一个简单定义,但是其定义的内涵深沉,值得我们推敲。  相似文献   

2.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马克思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是第一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第二个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另一种提法。  相似文献   

3.
在简易逻辑中“否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命题,一种是非P(记作“┌P”)。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原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即否命题是对一个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加以否定;“非P”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它则是“若p则非q”,即非P是对原命题的结论加以否定。它实际上只给出了命题P的否定和它的否命题的一个简单定义,但是其定义的内涵深沉,值得我们推敲。  相似文献   

4.
在简易逻辑中“否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命题,一种是非P(记作“「P”)。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原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即否命题是对一个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加以否定;“非P”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它则是“若p则非q”,即非P是对原命题的结论加以否定。它实际上只给出了命题P的否定和它的否命题的一个简单定义,但是其定义的内涵深沉,值得我们推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国新时期文学中“人与大自然关系”(人与大自然对立与融合)的作品的分析,阐明这些作品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是社会与人生的折光反照,从而否定了这些作品会将我们的创作导向“脱离生活”、“与时代背道而驰”的非现实主义道路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概括了英语中几种特殊的“否定”表达法:用动词、形容词、名词、连词、名词短语、介词、成语、修辞性问句、虚拟语气、双重否定。引用了大量例句来说明这些“否定”表达法。  相似文献   

7.
“莫”作为否定性无指代词,指代的是被完全否定的整体。它可以特指被否定的所有的人,也可以泛指包括人在内的被否定的所有的事物。随文意的不同,它可分别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或“没有哪一个”,在句中只作主语。这是语言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围绕着作主语的情况,不少学者观点不一,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莫”在有主语的句子中充当主语的同位语;另一种是,“莫”作主语时,它前面的名词是状语。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均可商榷。  相似文献   

8.
“毋”作为否定副词,甲骨文中已见,传世文献中出现频率亦较高。过去对它的研究结论基本是认为“毋”用于表示对主观意愿的否定,可以译为“不要”,是一个表示禁止性否定的副词。但是金文中“毋”有较为特殊的一种用法,即用于表示一般性的否定,这种“毋”不能译成“不要”,而是相当于“不、弗”。这种用法有特定的出现场合,即主要出现于修饰助动词“敢”的时候,相应的“敢”也不能理解为通常的含义,而是要理解为“可以”一类义。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0.
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个庞杂的理论体系,不仅具有作为辩证法的理论意义,还是一种认识论,即以探讨思维方法和概念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的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中蕴涵比较深刻的思想,但某些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1.
若干年来,对“还原论”进行了多次的批判。但是,在进行这种批判时,由于混淆了“还原论”和“还原原则”的界限,以致把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必须深入进行的“还原”工作也一起否定了,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干扰。例如,三十多年前化学上曾经广泛流行的“共振论”,是一种关于分子结构的理论,它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杂的“恶”质是他杂的基本特质,这表现在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上,对“正统思想”的否定上,对“正人君子”的揭露上,对自己的解剖上,然后,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善”的闪光,但,它作为“恶”的本质不变,是一种达到了至“善”境界的“恶”的字。  相似文献   

13.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等扯起“两个凡是”的大旗,维护“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1975年整顿中因否定“文化大革命”而被第三次打倒的邓小平复出后,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带领人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包括三小段,后一阶段包括两小段.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党和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文化大革命”弊端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新政策,邓小平将其概括为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邓小平得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结论.自此,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框架,借鉴传统语法理论探讨否定词“不”在句法否定中的位置。“不”可以作为否定短语NegP的中心语,而其可能带有的情态意义使其更可能处于C中。对“不”的句法地位描写的过程体现了语法研究中语法与语义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生成语法与传统语法理论互为补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极力贩卖两种制度“趋同论”。他们抹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模糊两者的界限;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丑化公有制,美化私有制;否定按劳分配,否定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在价值观念上鼓吹“一切向钱看”。这些主张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论”的中国版。有的甚至把我国的改革开放也说成是“趋同”,认为合资企业、经济特区、一国两制就是当代中国“社”与“资”趋同的“实证”。这是别有用心的歪曲。“趋同论”  相似文献   

17.
“抽象继承法”上世纪60年代前后曾在学术界引起过强烈的争议,但作为一种哲学史方法,不容否定其提出的理论合理性。“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是从不同的层面讲文化的继承问题,在理论上并不相悖。进一步厘清“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的关系,将更加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在中外音乐文化频繁交流的氛围中,中国乐坛涌现出一批青年作曲家。他们植根于中国音乐沃土之中,又大胆学习、借鉴和运用外国近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许多构思新颖,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作品,有些作品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创作活动和作品对音乐界形成了一种冲击,被人们喻为“新潮作曲家”。所谓“新潮”,在思想上必然体现为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的音乐观念。本文拟从音乐本质、音乐目标的选择追求与音乐社会功能三方面论及“新潮作曲家”的音乐观念。  相似文献   

19.
汉语史上,“莫”具有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四种词性,其演变过程大致上也依此顺序。“莫”继续语法化,变为构词成分,如北方话副词“莫非”中的“莫”。在“莫”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语的次类变换、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和句式、句子语气的变化诸方面是其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