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族别,古书无明确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考证屈原的族别,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即弄清了楚的族别,屈原的族别自然就清楚了。一、楚的族别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这样自我介绍:“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帝是谁?不少书说高阳帝是颛顼。翻开《大戴礼记·帝系》,那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3.
屈原和毛泽东,一个将"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铸进诗篇,一个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谱写在世界的东方。屈原在长沙赋《怀沙》,投身汨罗江,这里是他人生的归宿;毛泽东在长沙"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走向世界,这里是他革命人生的起点。以屈原、毛泽东两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古今文化名人为代表,结合与长沙有关的其他历史文化名人,打造"世界文化名人之都"品牌,才是长沙将来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5.
庄子 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 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 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 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价换取健全的“道德”,而屈原则是以内 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两条不同的道 路。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价换取健全的“道路”,而屈原则是以内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楚辞地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次一,引言二,略论楚辞疆域源流三,屈原年历四,屈原放居汉北考 1,释汉北涔阳 2,释沧浪之水 3,释三闾大夫五,楚辞洞庭在江北说六,楚辞湘澧沅诸水均在江北说 1,释澧 2,释沅 3,释湘七,宋玉赋巫山高唐在南阳说 1,释高唐 2,释巫山八,再论湘澧沅诸水 九,杂释 1;释九江 2,释鄂渚 3:释泪罗十,屈原卒在怀王入秦以前说 一,引言 先秦诸书不言屈原,自太史公史记始为之传。而宋司马氏通鑑削弃不录。近人乃颇疑屈原并无其人,此殊无说以证。而史公论屈原事,则实颇有误者。余读楚辞,意屈原被谗放居,乃在汉北.非至翻尔也。(l)其死或当在怀王入秦肌非在里要之…  相似文献   

8.
贾谊《吊屈原文》首用骚体"吊屈",其创作模式影响了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从自身政治遭遇出发,在精神上与屈原达到高度共鸣,发愤抒情,首吊屈原,在新的大一统历史背景下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历时性的文学阐释。他所开创的"吊屈"之先河,成为后世作家"吊屈"创作主题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与禅宗皆以"无为"为核心,两者的意蕴在究竟理地并无不同,且两者之"无为"皆有顿、不全圆顿、圆顿之微妙次第。本文就是以此为主旨,去探研《道德经》与禅宗之各次第境界,以及在这些境界里其所展现的不同慧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认老子之"无边"亦即并无局限之真正圣者气质。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是因为这些篇章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司马迁之所以悲屈原之志,并第一次如此充满感情地写下了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屈原列传>,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生平志趣、政治遭遇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屈原学会编<楚辞研究>:<山鬼>这首诗歌是楚人祭祀山神时的乐歌.这就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既然是祭祀山神的乐歌,却为何又冠以"山鬼"之名呢.据说"先秦时代,鬼神二字同义,在许多古书中常常连用,按此说法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山神称为‘山鬼';<说文>释鬼:人神曰鬼,鬼,人之归也.据此,'山鬼'在此大概是被冠以人之情,神之形的形象的".全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却不俗艳,失恋孤寂却又执着缠绵的女性形象,描绘了一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一直以来,关于<山鬼>中的女神形象就是屈原自己的折射的说法历皆有之,朱熹的所谓本篇"以人况君,君喻已",蒋骥的所谓屈原"自托于山灵",今人刘永济的"故知此篇的山鬼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无凭无据的,读罢<山鬼>方感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12.
阿鲁威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优秀代表,其散曲存世虽仅19首,却体现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有"鹤唳青霄"之誉。其中,[蟾宫曲]前九首是以屈原《九歌》拼成的散曲,别开生面,在元代散曲中绝无仅有;其他怀古、羁旅、怀友题材的散曲,豪放稳健,悲婉蕴藉,均属上乘之作。阿鲁威以学问和才华闻名当时,流传后世,被尊称为"学士东泉鲁公"、"元室文献之老"。  相似文献   

13.
离骚解诂     
朕皇考曰伯庸肇锡余以嘉名扈江离与辟芷兮 不无壮而弃微兮忽奔走以先後兮虽萎绝亦 何伤兮哀众芳之 秽伏清白以死直兮女婆 之婵媛兮鲧 直以亡身兮浇身被服强圉兮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欲少留此灵琐 兮吾令帝阍开阁兮倚闾阖而望予结幽兰而延 伫哀高丘之无女凤皇既受诒兮恐导言之不 固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曰勉远逝 而无狐疑兮腾励车使径待 一 朕皇考曰伯庸 王注曰“皇,美也。父死称考。诗曰‘既右烈考。伯庸,字也”。案本书九欲逢纷篇曰: 伊伯庸之末裔兮,谅皇直之屈原。是刘向谓伯庸为屈原之远祖,与王逸以为原父者过里。同…  相似文献   

14.
常德市城区内自古就有招屈亭、三闾港、屈原巷,德山之麓是屈原“朝发枉渚”之处,太阳山是屈原参与民间祭祀太阳神并构思《东君》等作品的地方,平山、高吾山则是屈原的游憩之所。可见常德市城区屈原文化资源丰富,遗迹集中。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应合理整合屈原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常德城市文化建设的又一品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是近亲。先秦音与诗不分离,诗乃音之情感的语言体现,歌咏言,诗言志。观音知政即观诗知政。《吕氏春秋·适音》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伤,其政险也。”考查屈原的诗文,我们认为其诗反映的国政以乖又险。大处说,当时举国动荡,自春秋始,天子失位,诸侯争雄,《吕氏春秋·观世》曰:“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戋?),不得休息。”战国之世,七雄争强,屈原时代则是三强争立,社会面临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大转变。屈原诗中反映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故而其情感既怨又怒。小处讲,屈原是楚国一大夫,且又是土生土长的一位诗人。其思想情感的着眼点在楚,直面的是楚宫廷与民众,当时楚由盛转衰,走着下坡路,与秦争战连连败绩,与秦、齐的外交屡屡受挫。楚是昏君当道、谗佞作乱、黑  相似文献   

16.
《九歌》大约是屈原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时期的作品。 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午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7.
“正则”是吕凤子先生为他所创办的学校的命名,源于屈原诗作《离骚》,吕凤子先生之所以取屈原的这个“名字”为校名,是缘于吕凤子先生对屈原的人格和品质的景仰.因此,要理解正则的深刻含义,就应当从屈原的人格、品质对吕凤子先生的影响以及吕凤子先生的追求和作为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2月16日,日本最高法院大法庭就塚本协子等五名日本女性以民法所规定的"夫妻同姓制度"有违宪法精神为由提起的诉讼,做出了终审判决。审判长寺田逸郎宣布:"夫妻同姓是自明治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家庭和夫妻关系模式,没有违反宪法","民法规定妻子是否跟随丈夫姓氏由双方协商决定,规定本身并不存在将男女不平等对待的情况"。在这次审判中,最高法院有15名法官参与了此案的审理,其中有十人认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姓氏及连名制习俗萌生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夏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符号。姓与氏古代有别,姓是代表血缘关系的种族符号,氏是标志贵族的宗族符号,作姓的支系,姓始于母系制时期,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制时期,常随着历史条件变化不断变更,情况比较复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在《日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把《山鬼》当作一首爱情诗,但若结合屈原生平及他的其他作品,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屈原的一首明志诗,表达了屈原不悔的政治追求。盛装打扮去赴约、痴痴等待也无悔的对爱情无比坚贞的女神山鬼即是屈原自比,而山鬼苦恋、痴等着的公子即是屈原所寄予希望的对象、实现政治理想的媒介---楚王。屈原就是通过山鬼对爱情的执着、坚贞来表达自己对楚王的希冀、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祖国的挚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