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周晗 《当代地方科技》2010,(16):180-180
中国先秦时期逐步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也在世界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相异处。它们都能够协调人与信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送子观音信仰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于广大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与之相伴存在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送子观音信仰的起源悠久且比较复杂,在历史发展中有一定的脉络和体系可循,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宗教信仰等对送子观音信仰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送子观音和信仰对中国文化和习俗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方社会文化的"神圣"品质并没有在"世俗化"的浪潮中消失,与此相应,以基督教为样板的宗教及其信仰似乎以更为亲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帝无处不在"、"上帝无时不有"真实的反映着神圣的信仰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民众之心.相比于西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把信仰置放于伦理的崇高之中.当承载着信仰的终极关怀由"士大夫"承担逐步消解在脱离民众生活的伦理性崇高之后,民众的信仰便只有一条出路:历经千难万险,到深山老林的庙堂顶礼膜拜,求得内心的修炼与安宁;信仰真正的成为了"难于人说"的神秘之举,世俗的芸芸大众没有真正的信仰.现在,是让信仰从崇高的伦理和高远的庙堂走向乡间田野深入民众之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 宗教作为历时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一种社会现象,并没有因为科学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发展而在现代生活中沉寂下去,反而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在继续作用于个人和社会,使现代宗教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宗教世俗化是现代宗教的最主要特征。随着整个时代的全方位推进,作为特殊上层建筑形式的宗教也在奋力寻求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宗教世俗化一方面意味着宗教的神秘性和神  相似文献   

6.
在商代宗教的信仰体系中,上帝崇拜是作为人们对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所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现实主义色彩,它所具备的宗教领域的兼容性,是与统收取民心的精神羁縻以及现实世俗政治的相一致的,商人的祖先崇拜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同时,商代的宗教会演祀活动具有一定的礼治作用,其目的在于维护人伦社会的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7.
宗教音乐以其特殊的艺术手法表达神学信仰情感,在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宗教又以佛道儒三家最为突出,本文从音乐形态风格、美学思想上对佛道儒家音乐加以介绍,为我们了解宗教音乐及宗教文化开启一个特殊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香山寺有"观音祖庭"之誉.蒋之奇<香山大悲菩萨传>详尽描述了中国民间观音应化故事,最终固化了外来佛教观音信仰的民间化和世俗化形象,反映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伴随着人类愈千年之久的特殊文化现象。近年来信教人数呈现迅速增长趋势。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信仰缺失,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构成了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严格区分正常的宗教行为与宗教犯罪,努力改善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中国社会公平与和谐,是遏制信教群体数量非理性增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村落宗教的研究是村级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对诺加村的公共祭祀和家户宗教仪式进行分类和归纳,提出混合信仰的概念。安多藏区的“混合信仰”,并非是消极的一种村落宗教模式,相反,它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这一种“混合信仰”的村落宗教模式,对安多藏区村民接受现代观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道德信仰出现危机的角度,探析基督宗教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关怀。宗教的生命力没有在以科技为巨大推动力的现代化进程中消失,相反,却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作为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彰显出其内在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中的中国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呈多元化、世俗化趋势,宗教冲突明显增多。这种趋势对中国的宗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把张承志作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文学现象,分析了他的皈依宗教的原因在于回族血统的感情、英雄情结的共鸣、宗教道德的感召,探寻了他信仰道路上的流浪者形象和他对流浪者的情感,阐述了他在中国信仰的意义包括文化建构和人性关怀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誓"以对上帝和诸神的信仰为理论基础,它的表现形式源于宗教生活,它体现了宗教和秩序、信仰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在"刑起于兵"的中国法律传统中,"誓"在法律的起源中具有本源的意义;相比之下"誓"对西方法律传统影响更深远,它不仅把"法律必信仰"的理念植根于西方社会,而且把诚信观念、程序正义呈现于现代西方法庭.  相似文献   

15.
宗教蛊惑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蛊惑即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欲望的神圣化。新时期文学文本中的宗教蛊惑倾向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因为它神合了大众文化的世俗化本质特征 ,骨子里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考虑。宗教蛊惑在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中的发生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以往政治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减弱、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勃兴、人的精神世界暂时“空场”、启蒙主义半途而废等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宗教蛊惑与宗教观念意识不是一回事。对于人的精神提升来说 ,宗教蛊惑只能是帮倒忙 ,其合法性有待证明。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宗教发展在农村地区发展日益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民生活生产。农民群体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出现经济增长和精神文明发展不相协调的脱轨现象,这使得其主观心灵难以承受生活和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和现实困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宗教教会在一方面填补了农民信仰方面的缺失,通过对教义的申明,造成教民对其中神灵力量的崇拜,从而对信教农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以改变,对农民精神信仰结构和乡村文化体系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植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植物与自身关系的探求和信仰。植物崇拜作为壮族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植物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植物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9.
性器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自身奥秘的探求与信仰。性器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性器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性器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于将"稳定"、"有序"视为人类共同体存在的正常状态,一定的秩序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社会现象或客观存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针对现实秩序产生特定的作用和影响,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社会学对于秩序问题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情,从"人性宗教"到"公民宗教",类似"传统(宗教)信仰衰落后,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构成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