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斌 《科学大观园》2007,(18):32-33
中国鞋文化鞋子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鞋被泛称为"足衣"。鞋子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有的还是等级的标志,在古代甚至还对此有过极为严格的礼仪规范。从制作工艺本身来说,鞋子是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鞋文化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  相似文献   

2.
在野外活动,保护好你的双脚是至关重要的。但从事野外活动时,该选择什么样的鞋呢? 首先,野外活动时穿用的鞋不能太“合脚”,应至少比平时穿的鞋子大一号。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步行会使脚部肿胀,如果你的鞋穿上时感觉正好,那么步行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有些挤脚了。一般的野外运  相似文献   

3.
偏好巨大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枯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政治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如同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忙碌与悠闲我和…  相似文献   

4.
继NIKE公司计划推出类似于科幻电影《重返未来Ⅱ》中的智能高帮鞋之后,德国的研究者们也研发出了自动系带鞋.据英国《镜报》消息,穿上德国研究者研制出的这款自动系带鞋时,安置在鞋内的传感器会使鞋底电机发电,并产生束紧鞋带作用.脱鞋时将两只鞋跟轻碰两次,触及鞋跟部位的“多萝西”传感器,鞋舌处就会释放弹簧以松开鞋带,使你脱下鞋子.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3,(17):18-19
湿热天气是有脚气的人最难熬的季节,鞋子难盖住气味外散,脚趾间还会长出米粒大小的水疱,磨破之后就烂了,又痒又痛。那怎么根治呢?教你用生姜盐水泡脚,根治脚气。患了脚臭的人,通常穿了一天的鞋和袜子,臭味就变得相当明显,和人交往时常常令人尴尬。其实,脚臭不仅影响情绪,有些人还为脚臭背上了包  相似文献   

6.
鞋的历史     
国平 《科学大观园》2009,(22):36-36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一约4千年前)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汉代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北齐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  相似文献   

7.
百年老店的内联升从建立到发展,同样是得益于好人缘.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意思就是,只有戴上马聚源的帽子,穿上瑞蚨祥所卖布料缝制成的衣服,脚上再蹬上内联升制作的鞋子,同时腰包里装上"四大恒"(当时四家著名钱庄的银票),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气派.由此可见,内联升的鞋子不仅远近闻名.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细胞”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宇田川榕菴的《植学啟原》(1834),但据沈国威研究,《植学啟原》中的“细胞”是指小胞,非cell。真正用来指cell的“细胞”始见于韦廉臣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1858),后来该词通过《植物学》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流行、定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词又传回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起以走为形式的运动,就不得不提到鞋在其中的作用,如何才能在那些需要长途跋涉、道路艰苦的条件下,不为环境所累呢?配备一双好鞋是首要条件。户外运动鞋的选择应依据户外运动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一般性的远足,选择一双重量较轻的轻量级靴子就可以满足需要,这种鞋一般采用软皮制成,非常轻便,即使走得较远,也不会觉得太累。当你背包旅行或者步行的时间非常久时,就需要选择一双中量级的靴子了,这类鞋重量一般在2至3斤左右。这类鞋在保证了中底减震性能的同时,外底比轻量级的更坚固结实,表层有些采用了全…  相似文献   

10.
鞋子是很多女人都非常喜爱的东西,每个女人的家里都会有一些鞋子,而且她们在鞋子的选择上也会比较的认真,用心的。这样一看,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女人喜欢穿什么鞋子来看出这个女人的性格特点了,下面就来一起看看怎么样从鞋子看出一个女人的性格特点吧。1、喜欢穿运动及休闲鞋的女性表面上看来大而化之,容易相处,但是她非常会保护自己,警觉心很强。外表好像很容易和男  相似文献   

11.
谈谈鸟类的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西部晚侏罗世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孔子鸟和长城鸟的发现,以实物材料证明鸟类系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鸟类就是恐龙。但目前世界上关于鸟类的定义还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认为:鸟类应被定义为已经发育了翅膀和飞行羽毛的生物。以原始祖鸟和尾羽鸟为代表的“初鸟类”应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综合细胞材料科学研究所(iCeMS)科学家揭示了清除体内有害细胞的分子机制.核蛋白片段被释放到细胞质中,激活质膜蛋白,在细胞表面显示出一种脂质,并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让它们摆脱这种脂质.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分子细胞》上. “人体每天有100亿个细胞死亡,并被一种叫作吞噬细胞的血细胞吞噬.如果这种情况不发生,死亡细胞就会破裂,引发自身免疫反应.”领导这项研究的生物化学家Jun Suzuki解释说,“了解死亡细胞如何被清除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科学家近日在《自然材料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数字超材料"的新概念。"数字超材料"是一种通过特定设计、拥确奇异光学特性的超材料。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数字超材料有助于加快诸如隐身衣、超透镜等特殊设备的面世进程。据科学家介绍,这种超材料是利用玻璃、金属、塑料等物质的微观亚单元重复进行组合。  相似文献   

14.
薇儿 《科学大观园》2013,(20):73-73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非侵入式激光检测手段,这种可预测们死亡时间的检测设备将采用腕表形设计。发明人表示血管衬里细胞是一种内皮细胞,同时也是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关键指示器。通过对这些细胞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世界首创的第一块多媒体芯片--单晶片多媒体数码电视DPTV芯片,日前在上海亮相.泰鼎多媒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研制的这种芯片,是目前世界上用于制作数码电视功能最强的高科技产品.像大拇指指甲大小的这种芯片,一改传统数码电视IC的设计方案,在国际上首次把帧储存器置于芯片之内,实现了扫描频率与所接收的电视制式无关,是专业电视数字制式转换器与计算机SVTA显示技术的完美结合. 据有关人士透露,DPTV芯片的价格比世界上一些大公司制作的同类芯片便宜一半.目前,除国内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使用这种芯片外,日本松下公司、韩国三星公司等著名企业也计划使用这种芯片.  相似文献   

16.
Prion这一名词正式见于杂志是在 1 982年 ,美国加州大学Prusiner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 ,报道了他在研究羊疯痒病 (Scrapie)中的发现 ,指出其病原与病毒的性质完全不同 ,认为此病原体是一种分子量很小的蛋白质。在文中Prusiner写道 :“由于这种引起羊疯痒病的因子与病毒、质粒及类病毒 (viroids)完全不同 ,建议用一个新的名词‘Prion’来命名这一感染性蛋白颗粒……”2 0年来 ,这个名词已被广泛接受 ,被认为是一类以脑神经元细胞空泡样变、淀粉样空斑、脑组织呈海绵状为特征 ,…  相似文献   

17.
近期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的从实验室培养的人体胚胎中提取了干细胞。这是一项重要的进展。这一突破将有望让科学家们得以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一系列的困难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和多发性硬化症。2013年5月15日,该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期刊《细胞》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宣布已使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向女性提供的卵细胞内植入他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核,首次成功制作了能够分化成各种组织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该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表示:"比起iPS细胞来,克隆ES细胞也  相似文献   

18.
谈原真性(Authentic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uthenticity是当前国际文化遗产领域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术语,它出现在众多国际文化遗产文献当中,在文化遗产价值认证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遗产界的重要文件《奈良文献》即指出:“原真性……看来是评审遗产价值的本质因素。对原真性的认识,在所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在保护与修复规划中,在《世界遗产公约》和其他文化遗产目录所采用的申报程序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准确理解和翻译这个术语,对于中国遗产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对于authenticity的翻译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多种译法并存。在各种译法中,尤以将其译为“真实性”最为常见。该译法散见于各类学术研究中,并见诸官方文件,如2004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九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中使用的就是“真实性”提法。那么将authenticity一词译为“真实性”是否合适呢?下面从该词本身的意义着手,进行细致分析。authenticity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有“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原初的”(original)含义。它并非是文化遗产领域的专用术语,早在现代文化遗产理论出现之前,就已应用于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在宗教占统治力量的中世纪,authenticity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1]。在英文词典Websters 9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释义中,authenticity有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层含义。英国文化遗产专家David Lowenthal认为,authenticity表示与“虚假”(false)相对应的“真正”(true),与“伪造”(fake)相对应的“真实”(real),与“复制”(copy)相对应的“原作”(original),与“欺骗”(corrupt)相对应的“诚实”(honest),与“世俗”(profane)相对应的“神圣”(sacred)。[1]当“authenticity”一词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时,是指文化遗产本身和所有相关信息的“原初”“真实”和“可信”。如果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此种翻译只表达了其中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两层含义,而original(原初的)这层含义,却没有体现出来。但这层含义对于遗产理论和实践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original(原初的),包含着时间维度上的“真”,其中original可理解为第一手的,非复制的。这层意思表明,authenticity中的“真”,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概念,即时间起点和整个时间序列上各个点对于起始状态的“真”的反映。举个简单的例子,当面对一只在今天制造的金手镯时,人们讨论其是否是“真”,一般是指其是否用纯金制成;而面对一只古代的金手镯,当讨论其是否是“真”,不仅指其材料,更是指向时间维度,即这只金手镯是否是制造于古代而不是现代;如果这是一只古代著名人物用过的金手镯,那这个“真”还指代特定历史年代和特定历史人物,而这些信息都是不能复制的,都是“原”的。所以,“原”和“真”在指向的内容上有一定的交集,但并不是完全重合。在文化遗产领域翻译authenticity时,“原”的含义是不可以省略的。不恰当的翻译容易导致意思的缺损,会造成对术语的片面理解,影响人们对文化遗产领域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判断,给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了更为恰当的译法,其中“原真性”就是其中之一。张松提出:“原真性(authenticity),又译原生性、真实性、确实性、可靠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非仿造等意思。”[2]张成渝[3],阮仪三[4-5]等人都在文章中直接使用“原真性”作为“authenticity”一词的翻译。与其他译法相比,“原真性”一词中的“原”与“original”这层含义对应,“真”与“real”和“trustworthy”对应,完整得表达出了“authenticity”中所包含的三重含义,弥补了原译法的不足。这种译法能够与多样的文化遗产相适应,是对“authenticity”较为确切的中文翻译。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英源性字母词与英源性原语词的最大不同,应该以是否汉语语音化且被权威汉语词典收录来区分。从汉语词汇对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吸纳来看,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大量渗透不会动摇汉语的基础,只会改变汉语吸收外来语须汉字化的单一模式,使汉语的书写方式呈较为多样性的特点,从而客观上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达。不过,其最后的去留,宜由汉语汰劣存良的发展规律决定。
英源性外来词,特别是字母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当代汉语词汇系统演变中最突出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末,某些形似字母词的英语单词,以小写字母书写形式及标准英语读音,直接进入汉语。有关议论言及的多属词汇系统表层性的问题。其实,对全球化下汉语词汇如此醒目的新变化,完全有理由提出更为深层的问题,如这些英语单词是否会受到汉语的浸润而被逐渐接纳为汉语词汇?汉语是否可能由此引发牵筋动骨的变化?如果会的话,又将如何?这便是本文关心的问题。一、 英源性字母词笔者现已收集到近20年来出版的18种新词语词典,最早的为1987年版《汉语新词词典》,最新的为2001年版《新华词典》。18种新词语词典,共收录新词语5万余条,856条为字母词、音译词、意译词构成的英源性外来词,其中,英文字母共319个,它们或独用或与汉字夹用,如CT、DNA、GDP、WTO、OK或IT业、ST板块、K线图、H股、IP卡等,这些大写的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就是“字母词”。另外,极少数的英语单词因使用率高、使用范围广,特别是读音已汉语拼音化,也被作为特例归入字母词,如Internet和E-mail。英源性字母词之所以能被权威词典接纳,主要具备了以下语言条件:1.语音条件。字母词字形虽未汉字化,却在读音上呈汉语语音化的趋势。如E读作“yī”,J读作“jiè”,C读作“xī”或“sèi”,U读作“yóu”,W读作“dǎbūliū”,T读作“tì”,O读作“òu”。 E-mail读作“ yī mèir”,IP卡读作“āipì卡”。此类读音是约定俗成的。2.语素条件。字母词实际上就是一个复音语素,而复音语素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3.语法条件。字母词多为名词,基本为一词一义,使用频率高而专,表达意义单一。在汉语语法中,名词是可以替代的,基本不改变句子结构。二、英源性原语词但是,18部字典没有一部收录某些媒体所常用的既未汉字化更未汉语语音化的英语单词。然而这种英语单词原语照抄现象又确实存在于汉语语篇,不得不引起关注。在归纳的基础上,笔者将此类英语单词暂名为原语词汇[1]。为区别于字母词,对原语词试界说如下:1.原语词不属于字母词。字母词主要由英语首字母缩略而成,且已汉语语音化,并被权威汉语词典正式收录。而英源性原语词,读音不仅未经汉语语音化,目前还未被汉语词典收录。2.原语词与汉语语言规则存在矛盾。一方面有汉语自身的原因,如汉字字形的表意性与小写字母字形及字义,很难产生吻合;一方面是字母文字的原因,如表音太强,表音过程的拼合性过于明显,不可能与汉语某个具体意义建立稳定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则是由于汉语对原语词使用的随机性。因此可以说,原语词是未被汉化的非规范词。3.原语词汇的存在形式以语码混用为主。所谓语码混用,指将语码A插入语码B,但语码B仍处主导地位,而被插入的语码A则处于从属、补充地位,不得作为完整的句子单位独立发挥作用[2],但可作句子成分之用,其意义需按语境确定,如:(1)R&B和Hip-hop也由此成为了主流音乐形式。(《金陵晚报》 2003年 11月26日C13)(2)Hi,大家好!(少年科学月刊《哥白尼》 2003年12月24页)(3)看到论题的fans就可以酷言酷语地大侃你的观点了,在这儿还可以用你最帅最靓的笔名哟!(《哥白尼》 2003年12月38页)可以肯定,英源性原语词不属英源性字母词,其存在主要是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使然[2]。三、 汉语词汇对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的吸纳英语作为汉语外来词的最大来源由来已久,但英源性字母词的有增无减以及英源性原语词的出现,则从一个侧面说明外来新观念、新认识正源源不断地充实着人们的头脑,因而不可避免地对汉语词汇演变形成巨大冲击。汉语总会在大量筛选的基础上,容纳一些最重要、最常用、最基本的字母词与原语词,使它们以一定的方式凝固、沉淀下来。(一)汉语对英源性字母词的吸纳汉语源源不断地吸纳新的英源性字母词作为单独的词使用。如GDP是一个三音节的字母词,在“从前GDP增长率一公布就‘驷马难追’的传统做法将得到改变”中,就作为单个词使用,充当一句子成分。至于汉语吸收字母词的方式,似可概括为:1.不将字母词汉字化。汉语文字形式选择是字母词难以汉字化的重要因素。2.扩大字母词汇量。汉语对字母词的吸纳集中于金融市场、国际关系等方面。3.汉语语音将进一步同化字母词的发音。4.以字母为书写形式的汉语拼音缩略词将增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影响日益重要,汉语拼音缩略词将会以“出口转内销”等方式大量涌现,如GB(Guo Biao国标)、RMB(Ren Min Bi人民币)、HSK(Hanyu Shuiping Kaoshi汉语水平考试)等。(二)汉语对英源性原语词的汰劣存良英源性原语词与英源性字母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是否“汉语语音化”。在追踪研读语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汉语对原语词的吸收呈以下方式:1.汉字化。将个别常用原语词汉字化,其过程为:异化发音→复音或单音音素汉字的出现。首先,按汉字的发音习惯,对原语语音进行异化处理,然后将其汉字化,甚至语素化。例如近几年十分火爆的原语词cool,就已经历了cool→酷→酷哥、玩酷、酷毙了、酷美体这一从异化发音到汉字化直至单音语素化的转化过程。2.合法化。提取极个别英源性原语词,归入字母词,因为此类词使用频率高、范畴广、读音汉语语音化,如已被归为字母词的E-mail。3.淘汰与保留。绝大部分英源性原语词从讲求原汁原味,到游移于汉语权威词典之外,直至销声匿迹,过程相对短暂。一方面是因为新概念贬值迅速,时尚潮流脚步太快;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关部门加速了统一译名的步伐和工作,如《科技术语研究》杂志就以译名统一为宗旨,开辟了“名词工作论坛”、“公布科技名词”、“热点词难点词纵横谈”、“两岸词苑”、“术语学研究”等栏目,在翻译外来词汇和统一译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眼里,英源性原语词夹杂在方方正正的汉字中间,有损于汉语文字的工整美、汉语读音的韵律美、汉语文化的内涵美。在上述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汉语将淘汰绝大多数原语词,仅保留少数发音简短、书写简易的常用原语词,如Hi,Bye等。不过笔者认为,英源性原语词就像“不识句读”的古汉语加入了英式标点符号那样,其书写形式、读音方式未必不能助于创建汉语文字之新的形式美及内涵美!(三)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对于英源性原语词的出现及英源性字母词的增多,社会各界虽认识不一,但态度总体而言是宽容的。这使得原语词及字母词不仅频繁出没于媒体,也常见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在进一步研究英源性字母词及原语词在汉语中的运行规律,深入学习汉语语言史之后,笔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这一新现象不可能危及汉语文字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字母词和原语词并非脱离于特定语言环境能够独立存在的语义实体。一般而言,离开句子和语境,离散的单词或词组对人类思想交流的作用极其有限,因为人类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是非常微妙复杂的,其描述远非单词或词组所能独力胜任!其次,英源性原语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存在只是点缀,绝不会出现占据较大篇幅的现象,因而难使汉语沦为所谓的“大杂烩”,加之汉语自身强大的同化能力、发展能力、吐故纳新能力,不可能面临对原语词“不译则亡”的危险。英源性字母词和原语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渗透不仅无损于汉语的发展,还改变了汉语吸收外来语须汉字化的单一模式,使汉语的书写方式呈汉字与字母大、小写并用的多样性倾向,从而客观上丰富了汉语书写方式及词汇表达,同时还反映出全球化大环境下社会的飞跃发展、各国间往来的更为频繁、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不过,现代汉语中的这一显著变化是否值得推广应用,宜由汉语演变规律决定。注释: *本课题受到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和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①18部新词语词典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1996。《汉语新词词典》,闵家骥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王均熙等,齐鲁书社,1987。《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等,语文出版社,1985。《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诸丞亮等,现代工人出版社,1990。《新词新义词典》,雷良启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新语词大词典》,韩明安,黑龙江出版社,1991。《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学出版社,1991。《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语文出版社,1993。《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3。《汉语新词语》,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6。《现代汉语新词词典》,于根元,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汉语新词典》,刘一玲,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汉语新词新语年编》,宋子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当代汉语简缩语词典》,刘一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林伦伦等,花城出版社,2000。《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原花青素贮藏中的氧化分解,改善添加时的分散性,本文尝试研究原花青素微胶囊化工艺方法和条件。试验发现,以麦茅糊精、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以5:5:2的比例作为复合壁材,芯壁材比为14:86,乳化剂卵磷脂添加量为0.5%时,由热风干燥得到的微胶囊原花青素包埋率可达9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