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明清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明清时代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认为中国人对基督教文化的吸收存在大量的误读现象,导致了中西文化撞击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景观。同时本文探究了产生误读的原因,认为与中国的传统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
误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误读是意识形态生产的前提,而意识形态的生产必须遵循符号区分和场域斗争的法则,从中可知误读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征兆。  相似文献   

3.
祖慰 《世界知识》2010,(21):59-61
<正>我在《麦哲伦证明的非圆》(见本刊今年第11期)一文中,描述了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种种灾难性误读。然而,误读并非全是灾星,它也可能是个创意精灵。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曾误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最有人权的制  相似文献   

4.
认为把德国的阿多诺和海德格尔并置为20世纪西方新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是一种误读。阐述了产生误读的因由,即这种误读忽略了两者哲学观上存在的尖锐对抗,也忽视了两者在美学观上的潜在对抗。  相似文献   

5.
颜碧洪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56-1559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该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过,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从《女勇士》的文体定性以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角度,对汤亭亭虚实相间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表明了汤亭亭借助作品文体的模糊性和中国文化的解构建构来揭示少数族裔和中国女性寻求自我、寻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误读"是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文本和读者两个方面探讨了误读的成因,区分了消极误读和积极误读的不同,并分析了"误读"理论在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8.
多克等西方后现代影视理论家思想新颖独特,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中国近期影视理论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读与嬗变。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该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过,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从《女勇士》的文体定性以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角度,对汤亭亭虚实相间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表明了汤亭亭借助作品文体的模糊性和中国文化的解构建构来揭示少数族裔和中国女性寻求自我、寻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交际行为具有间接性和含义模糊的特点。这种化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的眼光看待中国交际化,容易看到其显性化的一部分。阐释这些化现象时,西方人容易用自己交际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化进行重构,忽略中国交际化的隐性化,把中国交际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单化。  相似文献   

11.
句读是阅读的基础,句读质量直接影响阅读的结果。以近十年前出版的《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为例,句读问题主要存在二大类型:一是影响阅读语感顺畅但不造成文意“质”变的;二是造成文意“质”变的。后者对原文文意作了破坏性的“工作”,主要有不知文辞出处而误读、不明文体而误读、不明词义与逻辑而误读诸因,是句读研究力图克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在翻译中文诗歌时一反传统的翻译方法,大量使用误读、误译的翻译手法,用独特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从解构主义视角剖析庞德误译汉诗的合理性,可以客观、理性地理解和解释误读、误译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一系列国际政要对非洲的访问,把非洲又置于国际聚光灯之下。黑色大陆又在聚光灯下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先后访问了非洲。本来,中国和非洲已有了半个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但西方国家却对中非关系的持续发展进行了误读。这种误读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些大国企图  相似文献   

14.
谈论中国现代人本文学发展趋势这一话题,说实话我个人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因为从“五四”至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接受西方人文精神的价值理念,但是他们对于西方人文哲学的主观认识,几乎又一直是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茫然状态。所以“认同”与“误读”的二元对立矛盾,直接导致了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王德禄 《科技智囊》2009,(11):I0011-I0014
最近郎咸平教授又抛出惊人之语,即“中国高科技将重蹈玩具产业覆辙”,加上他在2006年出版的《科幻蜒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一书提出的“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的观点,颇能产生一些连锁反应。但是,郎咸平的这一系列解读,是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严重误读下得出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6.
贾森·里德认为《宣言》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目的论的,但是贾森·里德对《宣言》的解读是一个误读。《宣言》通过阶级集体这个主体性因素说明具体的所有制的变革来阐述了唯物史现的原理,突出了主体性因素在所有制变革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澄清了贾森·里德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流派译论家将equivalent误读和误译成“对等”、“等值”、“等效”、“对等语”,把奈达翻译理论误读成“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认为“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中的“对等”或“等”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然而“对等翻译”中的“对等”是汉语,其词义不是“基本相同”,也不是“基本对等”,而是“等同”、“相等”、“对等”。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翻译不可能对等,由此也证明了“对等论”中的“对等”不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证实了中国主流派翻译理论家误读和误译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8.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19.
刘伽 《长沙大学学报》2012,26(1):108-109
翻译误读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中翻译是极为重要的媒介,其本身就是两种文化的协商与对话,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都会导致文化误读。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主要表现在文体风格、学术误读、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误读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因此,译者需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学语境和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文学语境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此出发加以考察,则《红楼梦》的创作宗旨、创作手法长期以来存在被误读情况。因此,从知识范型的角度入手,对这些问题重作考察,不但有助于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而且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