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何其芳是一个不断追问的忧郁诗人,忧郁的内容随时间的发展而改变.在《预言》中,疑问手法的大量运用强化了诗歌的忧郁色彩,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变化,解读其疑问句,就可描绘出何其芳早期心路历程:爱情迷恋——人生困惑——人性思索.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文化与文学、语言本身、读者三个层面探讨了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意在阐释何其芳《预言》集时期、《夜歌》集时期其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刊首语     
春去夏来,万物茁长,本刊2003年第3期也在这时和读者见面了。 本期同样突出了地方特色。《弘扬三峡传统文化精华,构建三峡当代人文精神——对三峡民间传说的深层透视》一文,对三峡民间传说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人们认识三峡民间传说的特点很有帮助。《三峡库区方言语音声调对民歌典型音调的影响》从一个方面探讨了三峡库区民歌的特点。著名诗人何其芳出生于三峡库区的万州。《忧郁的歌者追问的诗人——<预言>疑问手法的解读》和《何其芳现象及其泛政治心态》两文都在某一点上对何其芳的诗歌创作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万州区城镇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4.
何其芳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言论及其创作所受译诗之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有鉴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学术思想,然后论述了何其芳的创作及其后来的诗歌语言观念受到了译诗的影响,由此给何其芳研究带来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赋、比、兴一般称为三种创作手法,它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后来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组重要范畴。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为“六诗”中之“三诗”,后来亦称“三义”。《周礼》对“三诗”没有作出具体解释。汉以后对之解释、引申、发挥日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古代文学家、理论家对“三义”的研究、讨论,都是联系着《诗经》创作的实例、《易传》之“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以及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界对《红楼梦》中诸如开篇预言叙事、诗词预言叙事、用梦境、谜语、谶语、谐音等预言叙事手法的论述,成果颇丰,但同时却忽略了《红楼梦》中的这些预言叙事手法对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以及其出现的原因.文章就这两方面来再次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预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7.
文献考订与文学阐释关系微妙。本文以杜甫《梦李白》(其一)为个案,梳理出历代文献中的三种不同文本:主流本、黄生本、仇兆鳌本,后两者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同一首诗的三种不同文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阐释取向,反映出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异趣。而黄、仇二人对传统文献的修订,正是基于对诗歌的个性解读,也表达了不同于传统的批评策略。从文献学角度判断,主流文本更接近杜诗原貌。而从阐释学的角度考量,则黄、仇二人为该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该诗进行了再创作。文学阐释不仅重构作品,也重构文本。  相似文献   

8.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是诗与乐、人与情、声与情结合艺术典范。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歌曲的民族素材、创作手法,人声的演绎、声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10.
《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等作品,表明了贾平凹对他的创作母题的新认识、新开拓。作家用不同于以往的手法,从自然、社会、人生三个角度,描绘了具有鲜明主体意念的商州艺术世界,创作了独特的寻根文学。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红霞》、《红珊瑚》、《窦娥冤》;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望夫云》、《阿依古丽》;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  相似文献   

12.
梁晓平 《科技信息》2008,(4):198-198
影视作品中总是有悬念,它是影视剧创作者利用观众对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期待心理,使情节引人入胜,雏持并不断加强观众兴趣而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首先阐述影视作品中设定悬念的理由以及产生悬念的三种情况,接着浅析电影剧作中组织悬念故事的一些技巧与方法,主要以电影《惊魂记》、《伤城》为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期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继承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习惯,这一体裁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随着我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的形成而逐渐兴起的。青主的《大江东去》是我国早期优秀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体现了早期中西音乐交融之后所产生出的新音乐的艺术特征。他的成功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这一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发展和壮大积累了宝贵的创作实践经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歌行在丽末鲜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盛况,这一时期的诗坛大家都拿起他们的如椽大笔用歌行自由随意、痛快淋漓地抒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从诗歌内容上看,卞春亭、柳方善、成三问等代表诗人的歌行属于泛抒情的作品非常少,仅有四首。卞春亭在其两首泛抒情歌行中,采用一种类似于比兴的手法把心中感情寄托于历史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把要表达的感情虚化、泛化了。柳方善的《重九日宴集,戏作短歌,录呈李使君》一诗悲叹了人生短促而志向未展。成三问的《题匪懈堂梦游桃源图记后》一诗则代表了一部分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从创作手法、叙述结构、叙事类型等维度对鸠摩罗什、法显和玄奘三人传记进行分析比较,探讨《高僧传》与《续高僧传》在叙事技巧上之异同。  相似文献   

16.
何其芳《快乐的人们》是一部诗剧,内容上集中表现了革命青年对集体生活的追求向往, 形式上达到了诗情与剧情、意象与形象、诗语与剧语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诗经》(以下简称《诗》)是二千五百年前的诗歌集。它以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记述、描写了二千五百年前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景况,记录下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描绘出一幅幅普通人喜怒哀乐、离散聚合的逼真画图,实为世界古曲诗歌史中的瑰宝。《诗》所面对的世界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作为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宝藏,作为生存智慧的写真,它对我们将永远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拟从《诗》部分作品的赏析中验证以上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两首中外悼亡诗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探讨了二者在深层意蕴、社会文化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19.
比兴的艺术手法源自中国最早的经典《诗经》,众多的诗论者对比兴这一艺术手法作出了不同的批评,表达了各自的主张和观点,本文重点阐述刘勰和汉儒比兴观的异同,并从概念认识、运用、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原因,以进一步明确比兴艺术手法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张彤 《科技资讯》2014,(14):226-227
皎然,字昼清,是谢灵运十世孙。从小出家为僧,常有诗歌唱和,被时人称作"江东名僧"。本文从齐梁诗风的复兴、诗与禅的结合、齐梁诗风的复兴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创作的《诗式》对中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