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职前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提出了强化微格教学训练,培养职前教师教学沟通交流能力;研习中学数学课标和教材,培养职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开展中学数学解题、说题研究,提高职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重视授课、说课、评课比赛,发展职前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等职前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职前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固体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固体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措施,实践结果表明,固体物理教学改革促进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拓宽和保证了教师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学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固定的班集体实施的教学活动。它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知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中学课堂教学结构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及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共同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论观点和教学方法来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使课堂教学既能收到最佳效果,又不致于造成师生负担过重,这正是当前普及义务教育中大家很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优化中学课堂结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何谓优化中学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在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的结构调整和逐步开放.使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几种主要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修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少、教育实习不充分、教师教育处于边缘化等不足.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大学物理教学的学科渗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力学教学中渗透数学中的导数,用以说明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数学学科知识的渗透.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6.
周青  巨妮娟  杨辉祥 《松辽学刊》2003,24(4):87-88,90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框架的考察,结合我国职前理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意见,并对我国理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出三条有效途径:加强学科课程体系改革,拓宽理科师范生的知识面;加强理科师范生的教育科学素质培养;培养理科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7.
索磊  暴侠 《漳州师院学报》2008,22(3):136-140
培养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专业课程设置又决定着小学英语师资的职前培养质量,但是,目前高师院校小学英语师资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应当依据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特点,从正确处理知识课程与技能课程、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着手改进小学英语师资职前培养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管理与评价是各高等院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家教委曾对此作过一些政策性规定,由于实施的对象、范围和条件的差异,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管理存在着数据处理量大,操作复杂等状况。为此,我们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发了教师教学工作量信息系统。本文介绍该系统的计算模型、系统功能和设计特点。一、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模型教学工作量主要分为三大类四部分。即理论教学工作量、实践教学工作量和其它教学工作量三类。四个部分为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本(专)科讲课(含教学辅导);研究生教学主要包括讲课、指导课程(或论文);实践教…  相似文献   

9.
以参加微格课程的化学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遵循先整合、后分项、再整合的原则,从入门训练、分项精炼和模拟演练三个阶段,优化设计了课件模课、板书模课、导入、讲解、提问和演示实验等8个训练项目.并利用各种电子记录表单,加强了微格前、中、后三个环节的管理,逐步提高了职前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教学活动中的前导性环节──备课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揭示出备课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前期智力投入(教师)与后期知识回报(学生)的功能,并提出“全方位备课法”是提高教师现实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智能导师系统(ITS)的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智能导师系统ITS(Intelligent Tutor System)是智能化教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分析智能导师应承担的工作.即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及对教师所起的创作课件和选择教学策略的辅助作用,给出了计算机智能导师系统ITS的模型.并描述了模型中的知识库、学生模型及推理机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对培养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今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不科学和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工具理性价值取向、“学术性”和“师范性”处理失当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植物学是生物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的特点是内容多而杂,篇幅大而散,描述性内容偏多,需记忆的东西多.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时数日趋减少,这样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做到减时不减效.几年来,我们在植物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合理组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结合教学实践和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谈一谈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与同行切磋。首先,必须明确掌握知识的过程,因为它是指导教学各个环节合理组织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指出,掌握知识分为:领会(包括感知和理解)──巩固──应用三个阶段。这些阶段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又有相对独立性,不能机械划分。掌握知识意味着知识已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能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知识的巩固是在练习与应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有相应的练习,…  相似文献   

15.
<正>大学数学实验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数学课程,它借助于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应用数学中认识和学习数学.目前虽然许多学校已经或准备开设数学实验课,然而毕竟这门课是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门新型课程,从内容体系到授课形式都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的模式.因此大学数学实验课如何开设才能有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是许多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筑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从一进校就应该注重树立他们的工程意识,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要作到这一点,必须走“产学合作”的道路。把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把校内实践环节向社会工程实际延伸。为此,我们提出了“工学交替”合作培养建筑工程专门人才的模式。其要点是:实行双边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两个基地(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指定双方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采取工学交替(校内教学和现场工作交替进行)。上述设想,简称“工学交替”式培养人才模式。一、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工程设计是以完成某项工…  相似文献   

17.
针对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融合数学知识繁多、概念抽象等教学特点,利用MATLAB可视化工具对信号与系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可视化教学研究.提出了深度融合数学知识背景下的专业课程分类可视化教学方法,并给出了可视化教学案例分析.该可视化教学方法在数学与专业深度融合背景下以问题、任务驱动为切入点,强化理论,突出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直观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应用实践表明,分类可视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利用可视化结果加强专业课程中的数学推导理论特性分析,总结应用规律,培养学生数学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教育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高职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对“两课”(数学基础课与地质专业课)教学融通进行了实践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两合”(整合数学与地质两课教师力量、联合开发地质专业数学应用案例)和“三通”(联通数学课与地质课教学内容、融通数学课与地质课教学方法、贯通数学课与地质课任务案例)的教学融通新方案.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融通方案可以顺利实现数学基础课与地质专业课两课教学的有效对接,提高两课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考试3门笔试科目之一.比较3类9所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课程设置发现,许多高师院校不太重视教师资格考试.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3类高师院校的相关课程设置有的偏重学术性,有的偏重师范性,学分与学时安排也不尽合理.构建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关课程,应以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准绳,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南.在学科知识与能力相关课程的具体设置上,要注重体现专业培养要求,因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要突显数学学科知识相关课程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加强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该文阐述了我院《应用电子技术》(职师)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3+1”的培养模式,更切实际迎合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对职师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