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李商隐的春天诗里,我们大致可以读到李商隐在仕途上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的人生过程。李商隐春天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大致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过程,而且在于它极其深刻、细致、具体地将与此人生过程相伴相生的心理变化历程表现了出来。其变化曲线就是:满腔热望——历经失望——走向绝望。其心理特征则为:忧虑——焦虑——消沉。“春天的忧郁”或许可以概括其春天诗所透射出的主要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李商隐的春天诗表现心灵的艺术手法十分高超,在唐诗人中鲜有其匹,其特征就是擅长借境抒情。故而李商隐是一位擅长借境抒情的忧郁的心灵诗人。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多义,深有寄寓,阮籍的《咏怀诗》"兴寄无端","难以情测",诗的风格都极为隐约曲折,主要原因是二人均以深隐的内心世界为表现对象,着重抒发的是并非明朗径直的、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明白解释的人生感受。李商隐对阮籍的接受与继承,不在表面的形貌,而在真正的精神,二人在"诗心"上得到了真正的沟通。至诚的性格、至真的性情、心灵世界的相似的矛盾冲突、相似的人生境遇和相似的社会环境为他们"诗心"相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诗钟是盛行于清末民初的一种诗歌游戏,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诗钟结社活动。诗钟社虽以娱宾遣兴为表,但借游戏笔墨寓风雅之意才是文人结社敲钟的主要目的。诗钟集中记录了诗钟社活动的具体内容,如制题、体格、唱卷等;取尚雅洁的诗钟作品从侧面反映出近代文人群体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的赋诗、言语引诗 ,展现了诗、乐、舞、礼由合而分的演变过程。春秋时的赋诗 ,既反映出诗与礼、乐、舞的统一 ,同时也呈现了诗在演变中与礼、乐、舞的分离。春秋盛行的言语引诗是诗与礼、乐、舞走向分离的产物。这一演示过程呈现出中国早期诗歌的礼用本质。孔子的《诗》论 ,与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体现出的诗学观念是一致的 ,它较为全面地阐发了以礼为核心的《诗》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宋初三体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的创作典范分别是晚唐的刘白、姚贾、温李这三大诗人群。其中,无论是刘白诗人群与姚贾诗人群,还是白体与晚唐体,始终表现为两种艺术风格的对立。而昆体与白体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不少昆体诗人都有过学白体的经历,昆体可以被认为是白体之后的一种合理的历史反动。  相似文献   

6.
文艺与生活是一非常古老的文艺理论话题,在这话题上已建构起“再现说”、“表现说”、“能动反映说”等多种学说。通观这些学说,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活与文艺的关系不是简单地反映和被反映、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它包含了文艺理论中世界、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它体现在世界与作者、作者与文本、世界与文本、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世界等多重关系中。而且这些关系彼此间并不是单向的,是具有双向的性质。生活本身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至少包括这两大方面:一为人的存在,一为人…  相似文献   

7.
晚清"诗界革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历程,在其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都受到西学的影响。"新诗"阶段引入新词语,创新意识极强;"新派诗"阶段吸收西学更为自觉,主要表现为新意境的拓展;"新体诗"阶段侧重于西学对诗歌本体的影响。由此可见,西学对诗界革命的启迪是循序渐进,由外至内,进而达到全方位的影响,从而加速了中国古典诗歌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唐前闺怨诗的作者几乎都是男性,女性则寥寥无几,到了唐代除大部分代言之作外,还有一些出自女诗人之手的作品.由于二者生活经历、写作视角、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作品在审美取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男性代言之作不再局限于女性闺房的狭小天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寄托作者的某种情志.由于女性审美主体生活在闺阁之中,审美视野单调狭隘,诗歌内容则重于表现个人情怀并呈现出"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曹植集中创作了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赠答诗。由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组成的主客观因素为曹植创作赠答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赠答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主观情愫的深刻蕴含、客观环境的烘托渲染以及诗思结构的灵活跳跃三个方面。从赠答诗的诗体发展角度看,曹植的赠答诗创作为赠答诗在文坛上确立独立的诗体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凡高在他的绘画世界里提炼出了许多隐喻般的元素,从作品<星月夜>中看的出,他是一位生命之根本受到侵蚀的人.通过造型语言、色彩语言、生命意识三种绘画语言解读凡高的<星月夜>,我们进一步走进了他的艺术世界,走进了他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阮大铖是明末学养深厚,才华出众的诗人、戏曲家。虽人品不端,气节有亏,但创作成就颇高。在其留存的两千首左右的诗歌作品中,除写山水田园、志时咏物题材外,怀古也是其中具有创作特征的内容之一。他对帝王将相成败得失的回顾和审视,表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反思意识;对陶渊明、李白等诗坛巨星的崇拜与仰慕,体现了自己希图以诗名世的人生价值观,反映出作在人生逆境中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徘徊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12.
赠答送别之作是纳兰性德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题材的词作,因其词风有激切悲凉与抑郁哀伤之不同,可区以别之,分为两类.这些作品充分地体现了纳兰性德词多愁善感、尚友重交的品质,而这是与词人颇为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个体性情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受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影响,郁达夫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系列,来表现落魄文人的痛楚心灵。但郁达夫笔下的形象悲怆色彩更浓一些,思想倾向更为激进和急切。作家通过这些形象,赤裸裸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极其大胆、真诚,他是以自己的一颗滴血的心向社会进行控诉和谴责,因而也最能吸引和感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唐代隐逸文士所创作的诗歌,因其隐居生活的特点等种种关系,而具有其大致的特色.如苦吟的创作态度与特色;在诗作的选材、构思、炼句、锻字上别具匠心,以精、奇、僻等出人意表,在语言上有的极为雕琢,但并不一定表现为古奥生僻;多写自身的生活和周围的景色,具有写实的倾向;爱写细微乃至幽僻景物的特色等等.  相似文献   

15.
蔡志云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1):84-87,103
《空翻》是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一部探索人类灵魂和精神问题的宏篇巨著。它对人类“再生”意象的描绘,对萨特“自由选择”极限境遇的独到阐释。以及表现出的浓厚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等,都以其独有的文学魅力显示出了大江对存在主义的超越。表现出大江关注人类生存、追求世界和平与和谐的特殊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诗学传统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学精神,它既渴求艺术审美,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又兼及个体情感,其内容贯穿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钱谦益基于“诗言志”传统提出的诗学主张有深刻的合理性,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对明清之际的诗坛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7.
萧先生立足于汉魏六朝人的生活,以文学史家之敏锐眼光,熔史识、文学于一炉,动态地多方位地挖掘了汉魏六朝人的灵魂。就其对民间乐府的重视及挖掘之深而言,堪为汉魏六朝平民灵魂的历史。这首先表现在以研究实绩为民间乐府正名,其次是以作品本事与背景的阐发、作品产生年代和本事的考订、词语典故的解析、诗源之辨体及作品艺术特色分析等多种方法,剖析并总结了汉魏六朝民间乐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既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成就卓越的分体文学史著作,又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优秀的文学批评史专著。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实践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而与社会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伦理的缺失单方面撤去了科技活动可依赖的屏障一角,使得风险可能性增大或出现叠加效应。不同领域其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而每一种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内含一种社会风险。从伦理学的角度看,科学精神、科学情感和意志以及科学家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无疑能帮助我们缓解和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里,张爱玲擅长采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即以日常可视可感的具体实物抒写气氛、心绪感受。在《金锁记》里这一技巧得到了充分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