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王荣兰 《遵义科技》2007,35(2):40-41
在当前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在“对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在中国加入WTO和英语逐渐普及的新形势下,作为农广校学员,要想成为“会说话”的新型人才,立于不败之地,学好英语至关重要。但是,如何才能学好英语呢?  相似文献   

2.
袁波 《遵义科技》2007,35(2):20-21
农广校是中国最大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自1981年建校以来,已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业战线培养了一大批“用得着,留得住”的永久牌技术人才,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作出了应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吴晓岚 《遵义科技》2007,35(2):28-28
目前,农广校正有计划地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而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同农广校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增强农广校办学吸引力,培养大批农民工适用人才,我们每一个农广校教师都必须要有所深思,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创新工作。现就新形式下农广校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培养的思考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何淑琴 《遵义科技》2007,35(2):16-18
1赤水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历史及现状 赤水市农广校始建于1983年,是一所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农业成人中专学校,属于中央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中的一级县级学校。1992年以前,由于管理体制不顺,赤水农广校的教学工作未完全开展,只开办过三届学员培训,毕业学员不足40人。1993年赤水农广校被明确为局级事业单位,成为市内唯一的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远距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加强农广校的领导,1994年建立健全了市农广校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  相似文献   

5.
吴晓岚 《遵义科技》2007,35(2):42-43
教材管理工作是农广校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落实远距离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材改版的周期缩短,多层次、多渠道的教材发行新模式,使农广校教材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搞好农广校教材管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农广校办学声誉,农广校教材管理人员应树立以下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6.
农广校教材发展现状与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庆霞 《遵义科技》2007,35(2):41-42
为了探讨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研究教材的改革,笔者作为农广校基层教育工作者,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完成“三农”培训任务,一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要有与“三农”相适应的专业教材。可以说,教师是前提,教材是关键。然而,就目前我校教材来看,却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兴与衰,除取决校长的因素外,关键还取决于教师的因素。教师素质高、教学质量高、学生质量就高、办学质量才有保障,学校声誉也会提升,学校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发展。教师素质是综合性素质,且随着学校性质(如:办学目标、任务、专业、内容和对象等)、办学发展阶段之不同,其要求和标准也不同。那么,现阶段农广校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呢?结合农广校办学特点,农广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张文庆 《遵义科技》2007,35(2):21-22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抓住机遇,借鉴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风冈县农广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遵义市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发源于余庆县,初创于农广校学员,总结于县委县政府.遵义市委市政府决策在全市整体推广实施,得到了全国精神文明办的肯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扬,谱写了一曲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雷辉静 《遵义科技》2006,34(3):52-54
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通过远程教学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政治及科技文化知识培训,从而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而作为已成立20多年的农广校,自办学以来坚持面向“三农”,联合有关部门,调动社会力量,利用全国农广校完整的五级办学体系和网络,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开展文化科技教育,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组织他们科教兴农、科技致富奔小康。由此可见: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宗旨、方针及培养方向与农广校完全一样,都是利用远程教学手段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1.
张仕颖 《遵义科技》2007,35(2):26-28
实践教学,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组织学员进行现场考查、实际操作、综合作业等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与理论讲授相对而言的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使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现就农广校教育的实践教学问题,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12.
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成果推广面狭窄;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充分发挥农广校教育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从业人员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效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光明村的农广校学员把在农广校学到的知识,引领村民“富、学、乐、美”,创建了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创建活动开展六年多来,光明村人均收入、村容村貌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实在在享受到了自己创建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浅析了榆林农广校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搞好农广校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遵义科技》2007,35(2):I0001-I0002
遵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于1981年,现已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二十五年来,在中央农广校和省校的正确指导、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农广校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支持配合下,遵义市农广校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16.
雷辉静 《遵义科技》2005,33(1):19-21,48
作者于1999年3月到遵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市农广校)工作。五年多来,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对农广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特别是2001年通过对全市农广校20年校庆工作的筹备与成功举办,一方面为农广人的“铜嘴铁腿”精神所震撼,为农广学员在农村艰苦的劳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与取得的巨大成就所折服;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受到广大农村急需各方面的知识,我市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严明锦 《遵义科技》2007,35(2):11-12
绥阳县农广校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尝试,基本走出了一条抢抓历史机遇,着力打造贫困县“农职教育与培训节约型新模式”的办学道路。  相似文献   

18.
陈远明 《遵义科技》2007,35(2):29-30
在基层从事农广校教育的老师,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认为课程内容不好上,学员不好管,难以把他们培养成“合格”学员。笔者曾有同感,但就是在跟这些“不好管”的学员多年打“交道”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他们所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随即对做好转化工作也就有了新的认识和信心。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中央针对“三农问题”,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2006年中央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部六个部委,又以共同文件形式下达了《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的通知》,余庆县农广校在具体的组织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发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户籍、就业政策、社保、文化素质、土地政策等许多因素的制约,结合农村基n_r-.作的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以保证中央这一惠农政策能深入民心。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中,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有一个普遍的认识,那就是该课程既要教授大量理论知识,又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系统来验证这些理论知识。而课程授课学时有限,很难在规定学时里同时完成以上两项工作。我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2005年开始进行以“工学结合”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在“理论知识学习”与“验证项目实现”两个环节有机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