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蘖可使作物在不利的环境条件(如冬季低温和干旱)和比较有利的条件下调节茎数。高分蘖力通常被认为是江淮地区小麦生产的一个有利特性。然而,相当一部分分蘖不能成穗,无效分蘖往往高达总蘖数的三分之二,不能成穗的分蘖一般认为是光合产物的损耗,是光、温度、土壤水分、植物的密度、矿质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两生境小花碱茅独立分蘖丛的取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松嫩平原小花碱茅无性系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打草地小花碱茅营养株数量是保护样地的1.33倍,保护样地生殖株数量、分蘖苗数量分别为打草样地的1.71倍、1.11倍,表明打草有利于营养生长。两样地小花碱茅无性系分蘖株数量、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系,其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两生境小花碱茅独立分蘖丛的取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松嫩平原小花碱茅无性系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打草地小花碱茅营养株数量是保护样地的1.33倍,保护样地生殖株数量、分蘖苗数量分别为打草样地的1.71倍、1.11倍,表明打草有利于营养生长。两样地小花碱茅无性系分蘖株数量、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系,其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4.
籼型多分蘖矮秆突变体“佳禾丛矮”(Jiahecongai,JHCA)是本研究室在进行成熟花粉辐照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现的.遗传分析表明,JHCA同时携带互不等位的半矮秆基因sd-1和另一个由核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多分蘖矮秆基因,暂命名为xmd(t).从JHCA与野生型高秆品种“广场13”(GC13)的杂交后代中分离出只带xmd(t)且遗传稳定的单基因型突变品系“新佳丛”( Xinjiacong,XJC).为揭示xmd(t)突变所造成的多分蘖与茎秆矮化协同出现的机理,对XJC的相关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全生育期去除分蘖芽的试验表明,突变体植株的矮化是由于或部分由于过多分蘖的发生所造成的,该突变体的实质是多分蘖突变体.显微分析和田间分蘖动态观察表明,突变体多分蘖特性的形成是由于分蘖芽发生更早、分糵级数多、分蘖节位更高,且分蘖持续时间更长所造成的.本研究也表明,多分蘖矮秆突变体是研究水稻分蘖分子机理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5.
放牧作为最主要的生物干扰因子之一,影响着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生态进程[1-2],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1调查方法2009年7月21日至8月3日,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的克氏针茅群落,选取轻、中、重放牧区,各样地设置50 cm×50 cm样方,齐地面刈割,用壕沟法分为3层(0~10 cm、10~20 cm、20~30 cm),获取地下根系量,过筛冲洗后烘干,除  相似文献   

6.
1998~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其分蘖力与内源IAA、ZR+Z及IAA/(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杨树无性系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挖掘法,对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系主要集中在0~50cm土层中,根系以水平根为主,垂直根基本消失,不定根与地面的夹角较小,基本保持水平。中驻1号、NL351、T26和中驻6号的不定根总长度较大,中驻1号、中驻6号、W07和1107的不定根总数量较多,基部直径在2cm以下的不定根占不定根总数量的60%~80%。从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来看,树高、冠幅、地上部干重、根重和根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冠比在0.23~0.45的范围之内;单位地上部所具有的根长差异性较大,最大的为T26,最小的为中菏1号;根系生理吸收效率与根冠比、单位地上部所具有的根长呈负相关关系,即根系冗余现象。通过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1.3时,可将20个杨树无性系分为3类6个亚类。研究结果可为杨树优良无性系的进一步选育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极度稀植方法,研究菊芋株高对叶片数量、小花数量、块茎数量、叶片生物量、块茎生物量、茎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从株高角度为菊芋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极度稀植条件下菊芋株高56%集中在200-241cm;块茎个数、块茎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小花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随株高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整体角度分析株高与各因子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与茎秆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在株高≤200cm条件下,株高与个因子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秆生物量、块茎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甜玉米分蘖与籽粒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玉米在生育期间产生分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甜玉米分蘖与其籽粒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在正常栽培密度条件下,分蘖去除与否对产量及其产量性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分蘖的有无作为植株性状是对产量有利的性状,选育甜玉米品种应选有蘖株较易获得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0.
谷子(Setariaitalica L.Beauv)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抗旱性强营养价值高。通过9月下旬谷子籽实成熟期,在净月和长岭取样测定,研究了中国谷子和日本谷子在生殖生长、生物量分配、以及各性状之间的比较分析。谷子的生殖生长既受遗传物质决定,也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日本谷子的生态可塑性大于中国谷子。不同生境不同趋异型谷子的穗、茎、叶、叶鞘生物量与植株生物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随着植株生物量的增加而成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形式增加。而日本谷子具有更稳定的异速生长规律,在谷子的茎生物量拟合曲线中,其方程的确定系数R2值在0.7997~0.8826之间,又可以看出茎在谷子生殖生长中具有更稳定的异速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1.
把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L.)作为供试材料,用高温(45℃)高湿(100%RH)的人工老化方法处理供试种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电导率、丙二醛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种子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都呈下降趋势;种子的电导率没有显著变化且差异不显著(P0.05);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上升,与对照比差异显著(P0.05);SOD,POD的活性降低,与对照比差异显著(P0.05);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老化6~7 d的蛋白含量与对照比差异显著(P0.05)。电导率不能很好的衡量垂穗披碱草种子的活力、丙二醛含量、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能衡量种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两种生境中虎尾草无性系分蘖株构件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虎尾草分蘖丛丛径和分蘖株构件(包括营养蘖和生殖蘖)的数量以及生殖蘖构件的生物量和平均单蘖质量均表现为浅翻样地明显大于休闲样地,但抽穗率休闲样地却比浅翻样地大20%。籽实成熟期,两生境中虎尾草丛径和丛蘖数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最好的为幂函数方程。分蘖丛中以生殖蘖构件占有绝对优势,其生物量在浅翻样地中随着丛径和丛蘖数的增加以幂函数形式增长,在休闲样地中以直线形式增长。浅翻样地中平均生殖蘖质量是休闲样地的3.42倍,两生境中,丛蘖数和生殖蘖数均对生殖蘖的平均单蘖质量体现出显著制约效应。分蘖丛中只有营养蘖构件存在死亡现象,营养蘖构件数量在浅翻样地和休闲样地中,随着丛蘖数和生殖蘖数的增加,分别以幂函数和直线形式规律性地增加。  相似文献   

13.
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冰草属禾草颖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扫描屯镜技术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以及冰草属植物的颖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三属植物果实的表面纹饰、顶端茸毛、脐以及宿存于颖果之上的鳞被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本文资料支持将这三个属植物作为三个独立的属存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by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with laboratorial analysis, studies diverse alpine meadow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or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dynamics,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ent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iomass and the conten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The studies show that underground biomass in the herb layer of upland meadow is more than that in the terrace meadow, while underground biomass in the upland shrubland is the mos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biomass of each type is obvious as in shape of"T". As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three sample grounds, it showed that the deeper the soil the less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May, unlike at terrace meadow,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positive proportion, such revelation at upland meadow and upland shrubland is not apparent. In July, at upland meadow and terrace meadow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nitrogen in positive proportion, such revelation at upland shrubland is not apparent either.  相似文献   

15.
16.
为实现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利用热重分析法分别研究不同煤(兰炭、大同无烟煤)和生物质(稻壳、烟梗和玉米芯)以及二者混燃性能,分析生物质掺混种类、水洗预处理、掺混比例和升温速率对煤与生物质掺烧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和综合燃烧特性以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煤单独燃烧,生物质与煤掺烧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降低,煤的燃烧性能有所改善;预处理使燃烧曲线向高温区偏移,碱金属元素对燃料热解燃烧存在催化作用;随着稻壳掺混比例的提高,煤与生物质掺烧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混合燃料反应活化能降低;提高升温速率,兰炭与稻壳燃烧曲线向高温区移动,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增大,混合燃料反应活化能进一步减小;30%稻壳和70%兰炭混合燃料在升温速率20℃/min下燃烧产生协同效应。实验结果为煤和生物质在火力发电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人参根组织形态及其生理生化活性成分的相关性,利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观察人参组织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和ELISA等方法测定其代谢物含量和相关酶活力,并比较人参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园参比根重高于林下参,但其树脂道、周皮木栓层细胞和韧皮部裂隙却不如林下参发达,皂苷和丙酮酸含量及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也低于林下参;林下参比根长与抗氧化相关代谢物含量及酶活力随年限增加而降低,但其树脂道、周皮木栓层细胞和韧皮部裂隙逐渐发达,皂苷、淀粉和丙酮酸含量及MDH活力均升高.而且随人参生长年限的增加,能量代谢逐渐增强,分泌组织(树脂道)和贮存组织(周皮木栓层细胞、韧皮部裂隙)趋于发达,使根逐年增粗增重;皂苷含量的变化与其周皮木栓层细胞和韧皮部裂隙的变化呈正相关性;抗氧化能力与周皮木栓层细胞的紧密性呈负相关.这均为利用人参形态来评价其质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装药爆炸下地下拱形结构变形及破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拱形结构侵彻爆炸下涉及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即装药的爆炸、弹坑的形成、冲击波的传播、应力波在岩石介质中的传播以及岩石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为了解决上述复杂问题,利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软件LS-DYNA对常规武器侵彻爆炸作用下地下拱形结构的动力响应展开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可较直观地了解应力波的传播过程,及爆炸应力波在拱形结构物中传播及与周围围岩的相互作用.对爆炸应力波作用下拱形结构的变形和破坏特点进行了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爆炸应力波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内侧受反射拉伸波作用产生震塌破坏,加大药量时结构的震塌破坏程度加重,大约在距拱中心线1/4处产生应力集中,形成塑性铰.可为工程设计、改造加固及战时快速抢修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生物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焦油进行了理化特性的研究,包括闪点、燃点、密度、黏度和酸度的分析,并对典型生物质焦油进行了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重点研究了生物质焦油蒸馏前后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蒸馏后的桦木屑焦油、秸秆焦油和稻壳焦油的理化特性无明显差别;三类焦油的发热量、水分和灰分相近,但是元素组成的百分比有差异;焦油经过蒸馏后成分种类从45种增加到147种,馏分中可辨识的成分种类增加,可利用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