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意识——《日用家当》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兼具非洲黑人文化遗产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试图抛弃或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只会是片面的、肤浅的。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这种困惑与迷茫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承载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与重新建构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它讲述了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母亲、小女儿麦琪和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小说的题目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角色的选择都染上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同时也揭示了沃克对黑人女性的集体认同,即她们都处于无奈的"放逐"状态.  相似文献   

4.
薛海萍 《科技信息》2011,(33):369-369
《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经典短片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母亲对女儿的认识及对文本的解读,探讨了作者对上世纪70年代非裔美国人该如何理解继承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相似文献   

5.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醒悟;它既是一种性别意识又带有社会属性,并且是与男权传统相对立的意识,表现为女性挣脱男性社会对女性的精神压迫与努力和摆脱附庸地位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要求。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我的安东尼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女性是值得人类共同关注的群体。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对《马丁·伊登》中的女主人公露丝进行另一种角度的评析,试图体现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以及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对莎士比亚《驯悍记》中的彼特鲁乔和凯瑟丽娜进行了驯悍者与悍妇的分析,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表演和易装等理论从更深的层面剖析了悍妇形象产生的根源、表现和影响,以此呈现出控诉这个父权社会的最强音—悍妇。  相似文献   

8.
父权制文化里,女性通常被视为依靠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也被认为是非本质的“他者”,综合来看,以“她者”一词概括女性的处境较为合适.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始终被禁锢在父权制度划定的“她者”边缘区.作者莎士比亚和剧作中的男性角色构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凝视机制,在凝视机制的包围和男性话语的规训下,奥菲利亚先后经历了低语—沉默—疯癫—死亡的过程.本文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结合波伏瓦提出的“第二性”观点来分析男性凝视下奥菲利亚的形象建构过程,揭露奥菲利亚在沉默和疯癫两种状态下被“她者化”的真相,旨在分析《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她者”处境,呼吁女性打破沉默,勇敢捍卫自身权利,突破“她者”的枷锁.  相似文献   

9.
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艾丽丝·沃克的《日用家当》,认为作为作品明线的"叙述称谓"的频繁变化是作品暗线"叙述者母亲意识"变化的外在投射。《日用家当》所要探讨的深层主题应是身份问题,艾丽丝·沃克旨在揭示黑人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强势文化侵蚀和主流价值观影响下,应如何对待个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爱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黑人权力运动中黑人的迷茫伤痛、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对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偏颇.由于自身性格的局限和缺少对黑人文化核心价值的深刻了解,迪伊的寻根之旅走上了一条南辕北辙的迷途,这一点通过她的外在服饰、随身物品和内在态度等几个方面得以充分揭示.小说表明了作者反对黑人权力运动中错误的黑人文化遗产价值观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13.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是一部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也是一部较为复杂的古代戏曲作品.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对其的分析不尽相同.针对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对<琵琶记>的两段描述展开讨论,发现撰写人由于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底部发掘出它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权力来,因而这些描述就难免流于表层.  相似文献   

14.
王瑞 《当代地方科技》2010,(20):166-166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在1786年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而成的四幕喜歌剧。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他以机敏幽默的方式取得胜利。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对上场的每个人物在音乐上都做了精心的刻画,如:机智的费加罗、聪明的苏姗娜及忧伤的伯爵夫人等。并随着人物处境的转变,不断转变调性,达到戏剧冲突的最高点。他十分生动的描绘出人类微妙的感情世界,爱与妒忌,阴谋与误解等各种心机,以至最后达到宽容化解。  相似文献   

15.
从学的角度审视《晏子春秋》,它可以说是先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前人研究多所注意的晏子形象外,齐景公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复杂性,其于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等等,也颇值得注意。先秦阶段小说发展还很不成熟,《晏子春秋》所作的尝试为后世小说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人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十九号房》中罗林斯夫妇的“美满”婚姻是社会标准衡量下的“幸福”生活场景,是以牺牲妻子的自由与独立为代价的。罗林斯夫妇所奉行的“理智”是男权社会的一系列价值体系。女主人公苏珊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究其原因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压抑与束缚的结果。莱辛让她的叙述者先是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概述罗林斯夫妇的“幸福”婚姻,接着转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深入透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女性经验,使读者对苏珊的痛苦感同身受,并意识到苏珊最后的自杀是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的呐喊,是对男权社会压迫的无声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悲愤诗》是关于蔡琰苦难经历和个人情感的抒写,包含着时代乱离在女性生命意识中的投影,揭示出诗人所处时代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其感受、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是女性心理和女性视角,无论从诗歌主题还是从叙述视角来看,都具有深厚的女性主义的化含蕴。  相似文献   

18.
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大师.<奇异的插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对其进行解读,目的在于探讨西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在父权社会中的无谓挣扎.  相似文献   

19.
动画片《熊出没》不仅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还获得了“金猴奖”中动画系列片金奖和动画形象金奖两个重量级奖项。该动画片成功的关键在于动画角色的塑造,通过三个主要角色:聪明的熊大、好吃懒做的熊二及顶着大光头的伐木工人,角色设定相对单调,但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原因就在于“创意”独特,符合受众的感知能力,满足了受众群体的视觉需求。在形象塑造上通过故事情节现代化的演绎、夸张动作安排、独特的地方口音和流行化语言风格等富有人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刻画了三个角色的性格,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了虚拟动画和真实受众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元稹的《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美丽、温柔而又痴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女性人物世界。然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就会发现男权文化语境中的看似天经地义的性别特征和内在美德以及她被遗弃的悲剧根源,都是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控制,其自我意识已被男权社会主流意识所抹煞和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