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中强  苗长虹 《河南科学》2007,25(2):331-334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度人类利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数量,来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从而确定区域发展是否仍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基于2005年数据,对河南省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700 08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0.810 490 3 hm2,生态赤字为1.889 179 hm2,说明河南省的发展当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州市生态可持续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州市2003—2013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14—2020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200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增幅达到6.7%,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远远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导致生态赤字状态,广州市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14—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4.201 8 hm2/人,是2013年的1.02倍,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大. 针对广州市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大环境生态保护力度、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实现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的石家庄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石家庄市1996、2000、2006、2011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一个逐年增加的阶段之中,人均生态足迹从1996年的2.4893hm2增加至2011年的5.4973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996年0.3616hm2减少至2011年0.3349hm2,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的趋势。1996-2011年间,石家庄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并且逐渐增大,人均生态赤字由2.2510hm2增加至5.1624hm2,表明石家庄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石家庄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广西柳江县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方面定量分析了柳江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006年柳江县人均生态赤字人0.095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巳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2)柳江县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生态足迹以耕地为主,生态承载力以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可用于人类消费的生态承载力结构较为单一;3)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区域对比表明,当前柳江县资源利用效率还较高.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模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1年的山西省生态足迹供需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山西省的生态供需状况严重失衡,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5.677 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55 8 hm2;山西省该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921 9 hm2;全省的生态需求结构以能源消费需求量为重心,特别是煤炭资源;生态供给结构则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用地次之.  相似文献   

6.
盐城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理论作为一种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尺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本文根据1996-2008年<盐城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对盐城市1995-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运用回归分析对盐城市2008-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作出预测.结果表明盐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0.9464hm2/人增长到2007年1.5607hm2/人,中间出现小的波动;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5年的0.8485hm2/人增长到2007年的1.2879hm2/人,但幅度较小;生态赤字在过去几年逐步增大,未来仍有增大的趋势.通过对13年来的万元GDP生态足迹的计算,发现盐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中.该文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洪湖市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同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水足迹模型,计算了洪湖市2006年的水足迹,用来分析洪湖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6年洪湖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981 5 hm2,存在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1.414 8 hm2.反映出目前洪湖市的生产、生活强度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2006年洪湖市人均水足迹为1 475 m3/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内属于水资源丰富型城市.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它定量地衡量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方法,以水土流失严重的福建安溪县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以安溪县2006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和计算显示,安溪县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39 hm2和0.37 hm2, 生态赤字达0.03 hm2,其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并对此提出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1999-2008年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子  苏欣欣  李红伟 《河南科学》2011,29(5):623-625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模型,对湖北省1999-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这10年里,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GDP持有量一直在增加,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趋势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则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来说,湖北省1999-20...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方法作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国家、地区、城市、旅游业甚至是家庭消费等各个层面.该方法可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为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生态足迹的方法对福州市200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8314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4346 hm2,生态赤字为1.3968 hm2,其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4.2倍.六大土地类型中,耕地、草地、水域和化石燃料均为生态赤字,只有林地和建筑用地是生态盈余.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福州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和未来生态足迹规划的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新思想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7—2011年的生态足迹,定量分析了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的生态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并且赤字逐年上升。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根据分析结构,笔者提出从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等方面加快河南省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省建设中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分析了生态省的内涵,阐述了生态省建设中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对生态省建设中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和选取原则进行了探讨,并以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运用墒权灰色关联模型对2003-2013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借此分析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变动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4.
选取河南省18个城市224个乡村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1空间分析平台,采用集中化指数、经济—地理联系率、人口—地理联系率等指标,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均衡度来看,河南省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均匀且各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和西部,形成以市区边缘旅游带、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以及小规模旅游带等4个旅游地带.影响空间分布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驱动力和人文驱动力,其中自然驱动力包括地貌、地形、河流等因素,而人文驱动力则包括经济、人口、交通、政策、高级别景区的辐射等.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有利于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耕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河南省各地市不同社会因素现状为基础,选取了耕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模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近10年以及2009年18个地市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论述了评价过程,得出了评价结果,分析并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控制城镇化速度、加强耕地保护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河南省富有代表性的12个地区的1800名农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当前河南省农民健身现状、健康状况以及发展农村体育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就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发展农村体育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聂丽 《河南科学》2013,(10):1745-1747
在分析2003--2010年河南省农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影响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进行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变化率,技术进步缓慢使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据此提出加大农业科研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组织化及管理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改善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对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三个部门之间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数量分析,以找出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运行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广芝 《河南科学》2014,(6):1135-1139
推动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是关键.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提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为我省从人力资源大省不断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献计献策,进而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20.
赵倩 《创新科技》2015,(6):27-28
河南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发展阶段、能源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积极处理,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我省低碳经济的发展,降低对高碳资源的依赖,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济概况、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