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莘县凹陷的构造,沉积,盆地模拟及油气勘探远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临清坳陷莘县凹陷油气勘探远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莘县凹陷的构造、沉积、盆地模拟及油气勘探远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具有浅、中、深3个勘探层次,浅层馆陶组和沙一段以储集次生油及低成熟油气为主;中层沙二段、沙三段以自生自储型油藏为主;深层孔二段以储集高成熟油气、石炭-二迭系以煤成气为主。此地区有着极广阔的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3.
塔西南坳陷西南缘构造类型与圈闭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构造圈闭与油气成藏理论,试图探明研究区油气聚集带的特征,利用钻探,地震研究成果,对坳陷西南缘的构造类型,圈闭特征,圈闭与油藏关系的研究,提西南缘主要发育构造圈闭,构造类型有两大6亚类,海西期和喜山期是构造圈闭和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论述了各二级构造单元的圈闭分布与成藏关系,提供了有利的圈闭类型和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4.
长期对哈密坳陷石炭系是否发育,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哈密坳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红1井石炭纪火山岩属于亚碱性系列,富钾、亏损Ti、Nb、Ta等高场强元素,即典型的"TNT"负异常,应形成于岛弧环境;红1井石炭纪火山岩的形成与北部的卡拉麦里-麦钦乌拉洋盆洋壳向南俯冲有关,在洋壳俯冲、消减、熔融作用下,喷发形成了哈尔力克岛弧,其南部的哈密坳陷应为弧后盆地。此类盆地易形成烃源岩及火山岩储层,对石炭系成藏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羌塘盆地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其储集条件,在野外石油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对羌南坳陷查郎拉地区储层的分布、岩石学特征、储集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指出区内主要以碎屑岩储层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石类型多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分布层位广、厚度大;碳酸盐岩发育相对差,厚度也普遍小。岩性主要为各类颗粒灰岩,储层露头样品物性、孔隙结构普遍差,属于非常规致密型储集层。但露头样品并不能客观地反遇地下储层的储集性能,尤其是羌塘盆地后期经历了多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对储层性能的改善起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孤岛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孤岛潜山最早形成于中生代.在新生代拉张环境下,由于孤西、孤南和孤北断层的夹持,孤岛潜山持续凸起,至馆陶组沉积期才被地层全面披覆形成潜山披覆构造.孤岛潜山下古生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奥陶系八陡山组或上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和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孤岛潜山处在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之间,长期为油气的指向区,孤西断层、孤南断层、孤北断层、不整合面及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疏导体系.但潜山顶部存在一个"天窗",使得油气不能大规模聚集.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与川中隆起过渡带是一个斜坡地带。通过对绵阳丰谷—中江回龙地区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目标层的勘探目标优选评价研究,证实了在该过渡带及其两侧具备有利的沉积和构造背景;存在有效的储集层和储集体;烃源岩生烃强度高,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储盖组合配置良好;有多种类型的有效而适时的圈闭;天然气输导条件和保存条件有利。探讨了地层压力流体封存箱成藏可能是该过渡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认为川西坳陷与川中隆起过渡带的须家河组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辽河坳陷古近系广泛发育泥页岩层,是页岩油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利用测井技术识别该地区页岩油气经济有效。研究了古近系泥页岩段测井响应特征,并对页岩储层测井响应机理进行剖析,认为有机质增多声波时差(AC)增大,烃类增多电阻率(Rt)变大。在ΔlgR方法基础上,将Rt和AC曲线反向叠合,依据叠合曲线的幅度差指示有机质和烃类的异常响应,进而定性地识别页岩油气。将页岩油气有效层的Rt与AC曲线的幅度差形态分成三类统计地质特征,发现各类形态具有一定的地质特征规律,可根据形态分类半定量地对页岩油气有利性进行评价。该页岩油气测井识别方法快捷有效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吐哈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以轴面成图与构造趋势分析为基础的吐鲁番坳陷3维空间构造演化模拟为出发点,认为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发育3排弧形构造带组成的巨型弧形构造体系,提出吐鲁番富油气坳陷发育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新领域.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领域有利成藏条件主要表现在:发育构造、岩性2大类和背斜、断鼻、断块、顺物源岩性和反物源岩性5种类型圈闭,构造类圈闭主要形成于侏罗系末期,岩性类圈闭主要依附于古构造背景发育,剩余圈闭面积大且成群成带分布,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勘探潜力较大;紧邻3大主力生烃凹陷(胜北、丘东和小草湖),油源条件优越;发育中侏罗统区域和中下侏罗统局部2套盖层,逆掩断裂带下盘上倾方向断裂封堵条件好,后期保存条件优越,有利于较低部位的油气聚集成藏;整体构造体系与圈闭主要形成于侏罗系末期到白垩系早期,与侏罗系末白垩系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期匹配良好,是吐哈盆地侏罗系进一步勘探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0.
南鄱阳凹陷油气系统分析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分析了南鄱阳凹陷生、储、盖等基本油气地质条件,选取有代表性的地震解释剖面、钻井剖面,建立64个一维虚拟点,以盆地模拟为手段,按照动态、正演方式,进行油气系统研究.依据油气聚集区-主力烃源岩-主要储层一主要成藏期(可靠级别)的系统命名原则,认为存在南鄱阳凹陷-P1,P2-P,K3-K3~E(潜在的)再生烃油气系统.并对系统中的油气生成、运聚、保持、破坏过程进行了阐述,辅以相应的油气显示佐证,并分别计算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生烃量.在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钻探井失利原因分析,进行勘探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基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等为基础,系统分析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平面、剖面构造特征,并通过关键时期断层活动性分析、主要油源断层的厘定、断层封闭系数计算等,进一步探讨歧口凹陷构造控油气作用,对歧口凹陷断裂构造取得新的认识,明确区内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平面上主要发育NNE、NE、EW和近EW向4组断裂,剖面上表现出多种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伸展-走滑构造样式;断层的活动性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中,Es_3时期、Es_1时期和Ed时期断层活动性强,Ng时期以来断层活动性明显减弱。研究区发育7条主要油源断层, Es_1—Ed时期断层封闭系数均较低,不利于油气成藏,Ng—Nm时期断层封闭系数明显优于Ed时期,以4~6为主,成为歧口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贝尔凹陷油藏形成过程及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自生伊利石Ar和K同位素测年资料,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将油藏按成藏期分为早期和晚期2种,早期油藏主要形成于伊敏组沉积晚期,剖面上主要分布在基岩、铜钵庙组和南一段,平面上贝中、苏德尔特、霍多莫尔和呼和诺仁4个油田皆有分布.晚期油藏主要形成于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时期,剖面上主要分布在大磨拐河组和南二段,平面上仅分布在贝中和霍多莫尔2个油田,早期油藏形成过程中油富集主要受到3个方面因素的控制:源岩区控制着早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范围;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和洼中隆是早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早期油气藏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晚期油气藏形成过程油富集主要受到3个方面因素的控制: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晚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范围;反转构造是晚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长期发育断裂为晚期油气藏形成提供了输导通道.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油气化探评价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仓的油气化探评价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体系结构,分析了模型实现中的GIS数据仓模型构建、多源异构的大量地学数据集成及基于数据仓的多维度地学信息联机分析处理(OLAP)分析的综合评价技术等关键问题。利用该模型对渤海试验区东、西两个区块的苯和甲苯等化探数据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试验区东区以天然气为主,有少量油;西区主要产油,伴生天然气。这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所提出的评价模型以及模型构建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对油气化探异常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油气化探评价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仓的油气化探评价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体系结构,分析了模型实现中的GIS数据仓模型构建、多源异构的大量地学数据集成及基于数据仓的多维度地学信息联机分析处理(OLAP)分析的综合评价技术等关键问题.利用该模型对渤海试验区东、西两个区块的苯和甲苯等化探数据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试验区东区以天然气为主,有少量油;西区主要产油,伴生天然气.这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所提出的评价模型以及模型构建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对油气化探异常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分布规律基础上,对西部弧形带区域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第四纪中期之前,西部弧形带自东向西持续升高的构造脊提供了油气向西运移的动力,砂体、不整合面及断裂组成的输导体系良好配置,在油气成藏时期提供了油气自东向西运移的高效输导通道,且油源充足,具备油气远距离运移的条件;油气运聚过程主要有2期,即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和早第三纪末—第四纪早期,早期运聚过程以煤系油大规模侧向长距离运移为主,晚期以湖相油小规模侧向运移和早期油藏煤系油垂向调整为主;火焰山断裂形成时间较晚,对于西部弧形带地区早期的油气运移没有影响,但阻止了晚期油气向西运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央拗陷带南缘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的关系。方法对野外调研、地震勘探、钻探及解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央拗陷带南缘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发育对冲、叠瓦和构造楔 ,其中的石板墩与黑墩构造带中二叠统烃源岩叠置,构造裂缝十分发育,油气成藏条件较为优越。结论中央拗陷带南缘构造带呈现自北西向南东渐趋复杂的构造面貌,且石板墩与黑墩构造带是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前中生界潜山形成的构造过程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富台油田勘探成功,济阳坳陷新一轮潜山油气藏勘探顺利展开.作者根据渤海湾盆地区经历的大地构造演化,分析了济阳坳陷前中生界潜山所经历的构造背景和发育过程.指出古生代两次大隆大坳和轻度褶皱,为潜山构造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对潜山储层性能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燕山晚期以来的张性块断作用,使得局部剥蚀潜山定型和断块潜山形成.济阳坳陷潜山型油气藏类型具有多样性、成带性,前中生代业已形成的大型潜山带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但不是整体富集带,而紧邻生油坳陷的各类潜山是勘探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镇凹陷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发现其发育5个含油气系统,5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油气运移通道和盖层等成藏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油气资源丰富,东营组和馆陶--明化镇沉积时期是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刻.斜坡带和盆地边缘凸起油气资源最丰富,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4,49(Z1):107-107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kinetics and carbon isotope kinetics,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natural gas pool formation, the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from Yinan 2 gas pool was studied in Kuqa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Natural gas of Yinan 2 gas pool is mainly derived from Middle and Lower Jurassic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and generally belongs to long time-accumulated gas. It is suggested that Yinan 2 gas is chiefly accumulated in the last 5 Ma, its Ro ranges from 1.25% to 1.95%, and the loss rate of natural gas is about 25%-30%. This work not only complements and reduces the deficiency of formation model of natural gas pools which traditionally depends on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urce rock, reservoir, cap rock, and trap, but also is a useful reference in the study of other gas pools.  相似文献   

20.
利用钻井、地化等资料,通过油气运移路径恢复、油源对比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三合村洼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期和馆上—明化镇期,北部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对三合村洼陷进行过两期充注,具有"泾渭分明"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聚集特征。东营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油气沿Tr不整合面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再沿沙河街组沙三段骨架砂体横向运移,在沙三段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馆上—明化镇期,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油气先沿断层纵向运至新近系馆陶组,再沿馆陶组骨架砂体横向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