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依托开口式整车风洞,以阶背式MIRA(Motor Industry Research Association)模型为实验对象,通过雷诺数扫掠测试,确定了力/压分测和力/压同测时气动力数据误差的变化规律;基于偏航工况下气动力的测试数据,明确了力/压分测和力/压同测时气动力数据误差的分布规律.依据计算流体力学的仿真结果,从流动机理层面剖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最后,对力/压同测法在风洞实验中的具体实施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沥青不均匀性大是有多个原因引起的,有原材料颗粒组成变异的原因,有拌和厂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运输和现场摊铺方面的原因,同时导致集料离析和温度离析,原材料变异是造成沥青砼不均匀一大原因。本文对就种均匀性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4.
袁新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Z1)
论述了安徽省降水量不均匀性的主要表现特征—区域分布不均、季节变化明显和年际变化大;并对造成本省降水量不均匀性的原因,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热电偶不均匀性是影响热电偶测温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使用之前需对热电偶的性能以及使用方法等具有深刻的认识。本文探讨了热电偶不均匀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测试热电偶不均匀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光锥耦合ICCD成像系统的光响应均匀性,对光锥耦合过程造成光响应不均匀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用微观图解的方法清晰剖析不均匀性的产生机理. 从CCD光敏元、光锥纤维、像增强器光纤面板输出面的微观结构出发,通过实测图像合成,模拟再现了不均匀性的产生过程,分析了其主要因素,阐明了不均匀度的严重性,提出了通过减小光锥光纤直径改善ICCD的响应不均匀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CCD成像器件的不均匀性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裕斌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26(8):58-60
从理论上分析了CCD暗电流和响应率不均匀性产生的原因,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定标的方法减少CCD不均匀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21,(1):69-77
试验获取锈蚀钢筋试件,借助三维激光扫描建立其实体模型,并进行拉伸试验。通过实体模型精确获取试件残余横截面积分布,建立分段积分模型进行数值拉伸计算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研究锈蚀不均匀性对锈蚀钢筋力学性能退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沿钢筋长度方向的不均匀性可用区段最大与最小残余横截面积比值μ作为量化参数。随锈蚀发展,不均匀锈蚀系数μ值逐渐增大。然而,剔除锈蚀不均匀性影响后,锈蚀钢筋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以及极限应变等材性参数没有随锈蚀发展而降低的趋势。基于残余截面积排序的线性简化,以μ为自变量,推导出锈蚀钢筋各个名义材性参数的解析计算公式。显示名义屈服强度、名义极限强度以及名义极限应变均随锈蚀不均匀性增大而显著降低,但严重坑蚀时不能忽略应力集中和周向不均匀锈蚀的不利影响。随锈蚀不均匀性发展,名义弹性模量与强化模量有轻微降低,拉伸曲线的屈服平台逐渐倾斜,并在μ达到约1.1的临界值时融入强化段,宏观屈服平台消失。 相似文献
9.
10.
李克平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1,(2)
细长圆柱体,例如动力电缆或通讯电(光)缆,在水中承受拖曳力的计算和分析在工程技术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试验的方法寻求确定细长圆柱体在平面流场中所受的切向力计算公式并定量地确定流场中流态与圆柱体斜置角度对切向力的影响,对试验中的一些现象文中也进行了初步探讨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典型双坡屋面风压分布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表面压力测量风洞试验对低矮建筑的4种典型双坡屋面上的风压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屋面和挑檐部分的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在不同风向角下的分布特性,风场湍流强度对屋面脉动风压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挑檐类型对双坡屋面风压空间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屋脊及屋面边缘附近的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要比屋面内部区域大;脉动风压系数随湍流度增大而增大,一般在迎风屋檐附近比较大;挑檐形式的改变仅对局部风压系数的影响较大,对整体风压系数的影响较小.这些结论为低矮建筑风荷载规范条文的修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网球馆屋盖属于可开启结构,部分屋盖可沿平行轨道滑动,结合该主体结构的抗风设计要求制作1∶100的刚性模型,进行了结构表面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分布的风洞试验.分析了在不同风向角时关闭和开启屋盖状况下的风压分布.为了便于结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对屋面进行分区并给出相应的分区风压数据,并依据各风向角下的风压分布特征,得出整体结构的抗风设计依据值. 相似文献
13.
在相邻建筑物的干扰下,受扰高层建筑的风荷载与其在孤立状态下相比会有较大的变化。采用测压刚性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两个高层建筑间的风荷载干扰效应,得到了两个相同的矩形截面建筑在不同相对位置时受扰建筑各表面的风压系数变化规律。所得结果对结构的抗风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附着升降脚手架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脚手架的阻力系数概念,并通过风洞静气动测力实验获得了高层建筑附着升脚架的阻力系数。经过理论证明,该阻力系数与风载体型系数在理论意义上是一致的。在风洞实验中,针对脚手架的挡风情况和附着建筑结构的开洞情况对缩尺模型考虑了260种工况组合。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量纲为1的气动力系数,进而得到了脚手架的阻力系数。文中根据脚手架的挡风情况及附着施工结构体的结构形式绘制了附着升降脚手架阻力系数建议图表。文中还分析了影响附着升降脚手架阻力系数的诸多因素,并依此提出了对脚手架架体进行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超高层建筑风压的幅值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方形、矩形、三角形及Y型等10个典型的超高层建筑模型进行了细致的风洞试验,获得了模型表面的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系数.详细讨论了风场和风向角对风压系数空间分布(不同高度分布,同一高度不同侧面上不同测点的风压分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物迎风面处于正压区;而侧面和背风面是负压区;D类风场的平均风压系数和B类风场中相近,但根方差风压系数要大很多;迎风面的平均风压系数随高度变化基本服从2α分布;三角形和Y形模型的风压系数小于方形和矩形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设计用风荷载,对美国某临海小高层建筑群进行了刚体模型风洞试验.试验模型缩尺比为1:130,在模型表面布置了1 787个测点.通过该试验,获得了用于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设计的压力系数.分析表明,该建筑群无明显的墙角边比墙面风压大的特征.试验得到的围护结构设计风压值小于通过美国规范计算的对应于矩形建筑墙角处面积小于0.9 m2时的风压值.对于主体结构抗风设计风压,迎风面试验值小于规范值,背风面试验值大于规范值. 相似文献
17.
方形高层建筑横风向层风力干扰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研究受扰建筑层风力的干扰特性,研究了施扰建筑在不同位置时受扰建筑的横风向层风力沿高分布情况以及其干扰因子沿高分布情况,给出了并列和串列时的脉动层风力系数沿高分布拟合公式.结果显示,施扰建筑可能会使受扰建筑横风向平均层风力不再为零,横风向脉动层风力沿高分布情况及其干扰因子沿高分布情况与施扰建筑位置关系密切,脉动层风力干扰因子最大可达2.26. 相似文献
18.
方形高层建筑顺风向层风力干扰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研究了受扰建筑层风力的干扰特性(所给出的是顺风向层风力干扰特性).研究了施扰建筑在不同位置时,受扰建筑的顺风向层风力沿高度分布情况,以及层风力干扰因子沿高度分布情况,得到了并列和串列工况的平均层风力干扰因子沿高度分布拟合公式.结果表明,随着施扰建筑位置变化,层风力沿高度分布规律会发生变化,干扰因子沿高度分布规律也会发生变化.顺风向平均层风力干扰因子在某些位置达到1.08左右,顺风向脉动层风力干扰因子在某些位置高达1.5以上. 相似文献
19.
基于风洞测压试验,通过改变双并列高层建筑间的间距和风向角,分析双并列且高度不一的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单栋高层建筑周围加入施扰建筑形成双并列布局后,两建筑相对立面上的风压分布和风压值会发生较大变化。建筑表面的风压极值随着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风向角从0°增大至90°,其由自上而下逐级分布逐渐转变为从左到右的规律分布,正负风压极值分别出现在建筑立面左右边缘的拐角处;当风向角为90°时,两建筑立面间形成加速气流,在建筑表面形成较大的负压,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 相似文献
20.
干扰效应对高层住宅建筑风压差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2幢相邻高层住宅建筑物为物理模型 ,以表征自然通风主要动力的风压差系数Cp′为研究对象 ,采用计算风工程学的方法进行干扰效应对自然通风影响的研究 ,并对采用的数值方法进行风洞试验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 :上游建筑物的存在对下游建筑物上的Cp′值干扰作用明显 ;来流方向对上游和下游建筑物上的Cp′值影响都很大 ,增大来流入射角有利于建筑物上Cp′值的提高 ;在常见的住宅建筑群建筑间距范围内 ,增大建筑间距不能有效地提高受扰建筑物的Cp′值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