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国际上有这么一个名词称“自然家庭计划”,也就是自然计划生育。即根据女性生殖生理特点,避免在生育受孕时间同房,自然达到避孕的目的。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在采取这种自然计划生育的办法来控制生育,至少有七十多个国家成立这类协会和训练中心。  相似文献   

2.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同时也给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困难.一方面,流动人口具有年龄结构轻、文化程度低,处于性活跃期等不利于计划生育管理的特点,并且其避孕节育知识水平低,缺乏知情、自主、自觉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发生了转变,表现出更多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需求时,如何有效地在流动人口中推广适宜的避孕节育技术还缺乏科学的研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在流动人口中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为其提供更好的生殖健康服务,已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女性在35岁以后,自然生育力开始下降,虽然很多40岁以后的女性还能生育,但是通常,大部分女性在绝经前数年就已经完全失去生育能力。尽管辅助生育技术(ART)可以解决很多不孕夫妇的生育相关问题,但是并不能弥补所有家庭的遗憾。接受试管婴儿的女性年龄过大,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是试管婴儿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隶属上海科学院,是上海市与原国家人口和计生部门共建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也是“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生育调节药物毒理检测中心”的依托单位。研究所设有“药物发展研究室”、“药理毒理学研究室”、“生殖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研究室”和“生殖生物学研究室”四个科研部门,共17个研究组。  相似文献   

5.
多个省市的育龄女性切实感受到一波政策的温度. 近期,上海女职工的产假与生育假相加,生育期间,可有158天假期;浙江女职工生一孩可休158天,二孩、三孩各188天. 一时间,社交媒体讨论纷纷.有人表示生早了,没能享受到这一波政策的红利;有人担心女性就业率是否会下降;有人则忧虑企业特别是中小规模的民企能否扛得住. 不得不说,各地纷纷增加生育假,这是对国家三孩生育政策的积极呼应与落地,当持开放态度.但在大力鼓掌之前,有一些细节还需厘清.  相似文献   

6.
<正>衰老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生物学上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那么,在生活中,衰老对性行为影响有多大呢?衰老对女性的影响:实际上女性从30多岁起,生殖能力很可能就开始逐渐衰退,并导致生育力减弱及流产率增加(据医学统计表明,35岁以上妇女生育,畸形儿发生率较高)。到了50岁左右,就会自然出现生育和激素周期性变化中止的现象,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和绝经。绝经年龄约在48~51以岁左右,但个体  相似文献   

7.
2006年,66岁的西班牙妇女玛丽亚-德尔卡门·博萨达·德拉腊借助生育手段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从而成为世界医学史上最高龄产妇.但是这一纪录并未保持太久.2008年,印度妇女黛维·洛根在70岁高龄时通过试管婴儿首次成为母亲.据称,接受这一辅助手段生育对印度50多岁的妇女而言十分普遍,因为这个国家的文化是没有子嗣被视为污点.  相似文献   

8.
值得借鉴     
如何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这是各国科技管理部门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主持的人类生殖生物学计划是为了一个实用的目标而进行大规模探索性基础研究的例子。战后三十多年间,世界人口爆发性增加已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五十年代以来,口服避孕药物的推广应用,大大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进展。但是,甾体避孕药物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由此产生种种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人类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增加对生殖过程的了解,寻找更有效的和更合于生理的控制生育的手段。这些科研计划,包括卵的成熟和受精,运行,着床,黄体功能、早期胚胎发育、精子成熟和免疫避孕等七方面。计划既要有预见性,又  相似文献   

9.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指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对建议中提到的“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进行探索. 近年来,关于生育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如果说5年前,放开生育和限制生育还是两相对垒的情形,那么今天,放开生育已是大势所趋.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在全国范围内生育意愿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东北地区形势更加严峻,2019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常住人口分别减少21.8万、13.33万、7.6万,同时,三省的出生率也在各省排名中垫底.单从数据上来讲,东北确实面临较为严重的人口问题,但也应该认识到,东北面临的人口问题不只是总体出生率低,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人口外流现象.这不是简单放开生育政策就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正>每多生育一胎,增加女方产假20天、增加男方5天护理假、给予双倍奖励;"孩子多的员工,机会优先、岗位优先"——在"生育焦虑"蔓延的当下,总部位于江苏宜兴的某公司发布的这则"多生优育激励方案",堪称"一股清流"。正因如此,其方案一发布,就引发热议。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鼓励员工生育,是公司对员工的投资。员工把家庭建设得好,有利于其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由优生学是优生学在新生物技术时代的复兴,它主张个人生育权利和自主选择,甚至要求"制造"完美的下一代.哈贝马斯批判自由优生学,认为它模糊了治疗与增强、自然与人造之间的界限,造成了人的自我理解困境.这种对自由优生学批判的新意在于,它不是将人性理解为一个本质主义的概念,而是将之作为人的类伦理的自我理解和道德平等身份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3,(1):20-21
生活中,并不仅仅是避孕套、避孕药、避孕环这些才可以避孕.其实,在我们的餐桌上就有不少的日常食物也具有避孕效果.已生育的妇女可以多吃这些食物,而准妈妈们则少吃为妙. 1.胡萝卜助避孕 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以及对人体有益的其他营养成分.美国新泽西州罗特吉斯医学院的妇科专家研究发现,妇女过多吃胡萝卜后,摄入的大量胡萝卜素会引起闭经和抑制卵巢的正常排卵功能.胡萝卜有助避孕.  相似文献   

13.
含混的自然概念--梅洛-庞蒂对笛卡尔自然观的批判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笛卡尔的自然实际上出自于知性的构造,它是一种祛魅的、纯粹的、自在的自然,但这种思想中还包含有许多含混之处,有许多非思辨的成分.这意味着两种自然,即"自然之光"意义上的自然和"自然倾向"意义上的自然的共存,知性自然建立在感性自然基础之上.在康德那里,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消除了这种含混性.梅洛-庞蒂本人要求把知性自然还原为感性的、前客观的、野性的自然,让我们在自然面前始终保持惊异,这种立场超越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3,(21):9-9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繁衍都离不开生育。只是生育的形式不同而已。而哺乳类动物在生育之后会有一种独特的“产品”——胎盘。它是在妊娠期间形成的一种过渡性器官,  相似文献   

15.
在一项调查里,目前全国患不育的男性达4000万之多,而育龄夫妇中60%的夫妇不能生育的原因大多是由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造成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一旦感染,精子输出途径便会出现水肿、糜烂,从而使精子质量、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面临着少子化、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看看他们是如何鼓励生育的。1日本多个举措鼓励生育日本政府很早就意识到日本正陷入高龄化和少子化泥潭,也通过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和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等种种应对少子化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战略,试图提高生育率,但收效甚微。日本政府从儿童补贴、保育设施、职场支援、税收优惠等几个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如为了鼓励生育,日本从1972年起就断续施行了儿童津贴制度,每月补贴数千日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在中国的知名度远高于国外,这个舶来词几乎要成为与计划生育类似的中国特色.但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日益复杂,一般人常不得要领,加上一些无知有识或别有用心的官员、学者误导,循环经济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筐,甚至不亚于当年初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其内涵所指.所以,值得从以下三个方面说一说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8.
正虽然人们已经知道,一些激素改变(比如青春期的激素改变)可以调控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但怀孕对母亲大脑的结构改变,迄今人类尚不清楚。由于激素水平急剧上升,怀孕的确会带来剧烈的心理和生理改变。不过,荷兰莱顿大学研究人员不久前,在英国《自然·神经科学》发表了一篇对初次生育的母亲们进行研究的论文,他们发现怀孕会在至少两年内导致大脑的结构性改变,而这些改变发生在与社会认知有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入力资源禀赋优势.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调查组就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于2月23日发布通报,依法严惩有关违法犯罪行为,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一段时间以来,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丰县生育八孩女子"长期遭遇的身心摧残和扑朔迷离的真相,深深刺痛了社会良心、道德认知,引发整个社会的沉重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