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将冬小麦播种出苗所需要的日平均气温、播种到冬前停止生长时的积温、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总积温3个农业气象指标,与诸城市近10年来气温变化进行比较,找出诸城市冬小麦最佳适播期,为当地冬小麦播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的产量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递减,适期晚播减产幅度不大,播种过晚产量明显下降。早、中播小麦冬前分蘖比例大,单株成穗多;晚播麦春季分蘖为主,分蘖成穗少。适期晚播主要使幼穗伸长、单棱和二棱三个分化期落后于早播。播期(除土里捂)对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似乎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棉区的粮食自给问题,我们在1973年试验双季棉成功的基础上,19T4年又进行了稻后棉的探索。稻后棉又叫秋棉花,即在早稻收割后移栽棉花,供试田面积0.273亩,前作早稻为二九青,实收干谷255斤,折合每亩940斤;后季实收皮棉21.56斤,折合每亩79斤。一、试验概况: 这丘试验地为水田,7月14日收割后由于连续下了三天雷阵雨,到18日翻耕整地开沟,畦面宽4.7尺,沟宽1.3尺,7月19日下午移苗。种植五个品种,分五批播种育苗,以便于观  相似文献   

4.
2BJM型锥盘式小麦精密播种机是实现小麦高产精播技术的先进高效机具,它可以进行亩播量为3—6千克在单粒精密播种,也可进行7—12千克的精密点条播,它播量少而苗匀苗壮,分蘖多而群体结构合理,精播小麦具有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粒重等特点,而且比一般条播小麦抗旱、抗冻、抗  相似文献   

5.
新多2号青贮玉米以多分孽(每株分孽5-6个),多果穗(单株成穗6-8个),产量高(青贮产量平均每亩5吨),品质优(粗蛋白含量6.94%),低纤维、叶量丰富,适口性好,茎叶青绿时间长,饲喂牲畜利用率高等优良性著称。播种期管理适时早播:在10cm深处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开始播种春播北疆一  相似文献   

6.
“早新糯”,是1971年早季用较抗稻瘟病的“早稻籼糯”为母本,大穗型“创新糯”为父本杂交育成,1972年试种,表现秆韧,结实率高,穗大,糯性。1973年第四代小区产量每亩为764斤,叶瘟发病率为6%,穗颈瘟损失基本没有。1974年全区27个点试种结果,据21个点的统计资料平均亩产839.26斤,比广陆矮4号减产35.9斤,但由于是糯稻,颇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7.
氨水灭草     
鄞县丘介公社横泾大队种子队,根据江苏农民师傅的介绍,1972年在麦田播前初步进行了氨水灭草的实践。方法是在整地后、播种前,用喷雾器每亩喷洒氨水原液30~50斤。一般在上午喷,下午播,或今天喷,明天播的,均没有发现对麦子的发芽、出苗有不良影响。而喷过氨水的麦田,与邻队、邻田相比,不仅杂草减少,而且肥效也比较明显,出苗整齐健壮。在1972年烂冬、1973年烂春的不利天、地条件下,10.48亩麦子,平均亩产仍达418.3斤。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穗株小麦穗性状考种结果显示,稀播条件下的多穗株小麦穗粒数和稳粒重增加,小穗不孕率降低,结实能力强,个体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并从生理角度对不同穗株小麦在生长期内有关代谢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9.
利用7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3个恢复系按NCII遗传设计配制91个杂交组合,对20个亲本的播抽历期、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穗长、单株日产量、着粒密度、株高、实粒数以及总粒数等10个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T-武3A是综合评价最优的不育系,C4115是综合评价最优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10.
一、鉴定品种参加鉴定的品种共三个:“114”、“75—3”、“75—4”。二、鉴定方法及经过小区面积60平方尺,随机排列,重复4次,畦连沟宽14尺,播幅4寸,幅距5寸,每小区播14行。各品种另设抗赤霉病能力观察区。播种后,雨水偏多,土壤板结,不利于出苗,其他各生育期间的气候因素对元麦生长发育尚属有利。  相似文献   

11.
我县棉区是麦、棉二熟地区,因棉花播种时大小麦尚未成熟,所以实行麦、棉套作。套作的方式很多,我场是采用七尺二寸宽畦,在冬季除沟边麦外又在畦中加播一条大麦,即一畦上三条大麦。麦行间又播两条绿肥,到次年春将绿肥翻入作棉花基肥,套作四条棉花。这样的麦、棉套作的方式已有很久的历史了,其优点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棉苗套作在麦行中间早春还有保暖作用。其缺点是机械耕作目前尚有困难;麦作仅限于边沟,面积小,增产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2.
今年青田县石溪大队107.7亩小麦,平均亩产396斤,总产比去年增加32.6%。其中第六生产队16亩小麦平均亩产514斤,大队4.7亩试验地平均亩产575.7斤。在小麦的栽培技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一、学习苏州塘桥的经验,做畦开沟实行三改。即改浅沟宽沟为深沟狭沟;改狭畦为宽畦;改条播或多沟撒播为阔畦撒播,使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致使基本苗足,有效穗多。据调查,实行三改后每亩有效穗31.6万穗,比多沟撒播麦28.5万穗多3.1万穗。二、因地制宜扩种高产良种。阿勃小麦在该大队种植了10多年,种性退化严重,穗顶小穗退化,结实不良。自1973年起以扬麦一号、苏克希为当家品种,占60%,辅之以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3.
用2个水稻不育系H638S和H738S与3个恢复系品种R矮93、R1813、华占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得6个杂交组合,对其11个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播始历期、株高、剑叶长、穗长、穗颈长、千粒重这6个性状主要受母本一般配合力影响,有效穗、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这3个性状主要受父本一般配合力影响.通过亲本间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比较发现,不育系H638S和恢复系R1813是较为最佳的理想亲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改制的要求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杂交水稻翻秋带蘖壮秧试验的体会,分析论证海南省杂交水稻采取带蘖壮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与杂交水稻翻秋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翻秋栽培,带蘖壮秧能协调每亩总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三者关系,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疏播匀播和足肥早管是培育带蘖壮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能否将黑稻的有益性状转移到普通稻上,改善普通稻的品质和产量提高千粒重,是本项研究的出发点和期待达到的目的。现将研究情况的进展报告如下: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选用3个黑稻品种和11个普通稻品种,采用3种组配方式配制21个杂交组合。杂交于温室内进行,收获F_0及亲本种子,第二年将F_0种子栽植于田间,调查亲本及F_1代植株叶色、种皮色、有效分蘖数、株高、穗长、穗茎长、穗粒数及干粒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999-2000年豫南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特点的全面分析,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只要采取相应合理的管理措施,冬小麦并不会因为晚播而造成减产这一观点,从而为我市冬小麦因气候原因不能适时播种,提供一些补救性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沈阳地区冬小麦的田间存活率、生育期、主茎春生叶龄等几个指标与冬小麦幼穗分化规律的关系.结论表明:田间存活率在品种间差别不显著,播期间显著.不同处理对全生育期及各个生育时期有很大的影响.叶龄可以作为反映幼穗分化阶段的辅助指标.各处理都没有观察到冬前生长锥伸长.返青后开始穗分,成穗分化历时一个半月左右.二棱期至小花分化期间隔日数长短决定能否分化更多的小穗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位山灌区冬小麦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指标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通过影响穗数及穗粒数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灌溉量通过影响籽粒质量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水肥互作效应下,灌溉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比施肥量更明显;连续3 ...  相似文献   

19.
试验田面积2.16亩,前作中稻二选矮(用划行器划行直6横5密植)。大豆8月23日播种,直6横10密植。小区长50尺宽12尺,面积0.1亩(区间走道加阔0.4尺,组间走道加阔0.5尺)每区20行,每行50穴,折合每亩10000穴。由于播种过迟,遭初霜危害,产量均比往年偏低,其中表现较好的品种有:1.兰溪青:原产兰溪,1968年引入。迟熟,高产,比大荔豆早熟2天,增产18%。高秆,大粒,青皮黄仁。一般株高1.8尺:百粒重20.7克。但不耐肥,过早播种易卷顶倒伏。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黑龙港地区超晚播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适宜品种,采用大穗型(潍麦8号)、小穗型(衡水4399)和中间穗型(济麦22)3种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穗型品种的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结果表明,在超晚播栽培下,不同品种产量的差异主要是千粒重的差异;3个品种中济麦22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主要是由于灌浆持续期特别是活跃灌浆期较长、灌浆后期的灌浆速率较高所致。与潍麦8号和衡水4399比较,济麦22在灌浆后期不仅具有较高的光截获率,还具有较高的叶片光合活性,这是其灌浆期较长、后期灌浆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中间穗型品种济麦22是黑龙港地区超晚播节水高产栽培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