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基人沃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纯语言”问题及其翻译思想,评析了本雅明的“纯语言”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它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1):97-98,120
瓦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并指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开发纯语言。基于这一思想,他对“可译性”问题持神秘主义态度,并从根本上瓦解了“忠实”的神话。虽然“纯语言”似乎更难以企及,但正是这一理想境界指引着无数译者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4.
瓦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并指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开发纯语言。基于这一思想,他对“可译性”问题持神秘主义态度,并从根本上瓦解了“忠实”的神话。虽然“纯语言”似乎更难以企及,但正是这一理想境界指引着无数译者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5.
翻译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意义翻译,文化翻译”,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彰显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翻译的风格是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统一体,因此,在翻译原作中的文化意义时,要从宏观角度入手,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6.
“讹”是钱锺书先生在其讨论翻译名篇---《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作为“信“的对立面,“讹”总是存在于所有的翻译之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笔者认为,“讹“一般可分为两类:能通过译者的主观努力尽量避免的“讹”及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性及个体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不可避免的“讹”。本文结合钱锺书先生的文章,区分讨论翻译中不同性质的“讹”旨在表明笔者坚持忠实性原则的翻译标准,主张尽量避免“讹”,还原原作“本来面目”的翻译论。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近代翻译家严复说过,译者有三难: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对原文忠实;“达”就是语言要通顺畅达;“雅”是指文字古雅。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而灵活地再现原文。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史上很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文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再创造性发挥着很大作用。本文指出语言层面的等值翻译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又对翻译者提出了难题,这就要求译者进行再创造。总之,文学翻译总是要最大可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阐释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阐释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同时也是一种阐释。文章认为,翻译的动态过程应是:译者在原作制约下,积极调动“先结构”,在阐释过程中填补空白,形成格式塔结构,从而完成对原作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何甫权 《科技信息》2009,(24):126-126,130
翻译中要“忠实”,要保留原作的风格是译界一个欲罢不能的话题。由于受到译者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审美观、赞助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原作风格的再现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接近原作接近原作者是译者的天职。译者有义务表现原汁原味的,而不是易容后的风格。就影视剧字幕翻译而言,译者要在充分照顾译入语观众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的基础上兼顾体现电影以及导演、演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翻译简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表达出来。对于译者就必须熟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符号系统。由于语言本身的限制以及译者在接受方面的差异,译稿与原作之间并非是全等的关系,这是文化传播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是语言塑造形象的过程。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用另外一种语言将这些艺术形象重新塑造出来,也就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塑造和原文中同样的形象。译者要运用形象化思维,仔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头脑中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对汉语典籍英译时,译者要运用关联思维,秉承与时俱退和互文的理念,遵循“得意一忘言一循意得言一得言忘意”的翻译过程,探求原作的“言外之意”,然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展现原作语言层面之下蕴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原作的选材、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体现了主体性能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语言风格的翻译是否成功是决定一部文学译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对于风格翻译的二元争论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本色"和翻译活动的性质重新从哲学层次上获得新认识。译者只有从哲学思辨充分认识到"自我"风格发挥的有度性,通过风格调整的翻译策略,"动态忠信"于原作语言风格,而不是肆意"对抗"或"反叛"原作的语言风格,才能在两者之间达到语言风格的"和谐翻译"。  相似文献   

18.
刘丽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128-130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在这个复杂的语际转换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及其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译文与原文之间无论在微观或是宏观上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忠实,只能做到“相似”,翻译的内在本质规律只能是“似”。本文试图从“似”的一元认识结构、二元认识结构和三元认识结构来揭示对翻译内在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认为“似”作为翻译本质特征之一,客观地存在于原作与译作之间,翻译活动也就是追求译作与原作相似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翻译究其实,是译者在原作与译作读者之认知取向、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矛盾较量中,协调这些矛盾,终而给原语所承载的各类信息找到一个最佳输出途径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任何译文都可以看作是译者协调翻译中诸矛盾,使其暂时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结果。造成妥协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着重从译文接受者认知框架、译者翻译能力、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进而指出翻译中的妥协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探究这一现象背后之原因有利于引导译者更好地游刃于翻译诸矛盾之中,实现翻译真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孙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7,24(1):104-106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信息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力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所属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制约。在此笔者运用福柯的“话语”和“话语权力”理论从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两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话语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