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太平洋西部L_(2011)岩心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世迎 《科学通报》1982,27(9):553-553
大洋沉积物中有孔虫壳的氧同位素提供了迄今所知最精确的更新世气候资料,它全面革新了人们对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冰期-间冰期)的固有传统观念,成为其他地层划分的检验标准。鉴于第四纪气候演化对人类生存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已形成了以研究深海大洋沉积岩心为主要对象的氧同位素地层学。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万州区盐井沟是我国最早被报道且最为知名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此地区出土的哺乳动物群经常被作为我国南方第四纪古生物年代对比的标准,但该动物群的时代却因确切地点不明、层位不清等原因而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依据最近的调查结果和新发现,对这一区域哺乳动物化石群的分布和时代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释.新发现的大垭口裂隙动物群含Rhizomys troglodytes,Homotherium sp.,Panthera pardus,Stegodon orientalis,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Hesperotherium sinense,Sussp.,Cervavitus fenqii,Cervus sp.和Muntiacus sp.等,其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期,证实了盐井沟地区存在早更新世的动物群.在否定"万县动物群"或"盐井沟动物群"作为盐井沟地区更新世中晚期的生物地层学层位的同时,建议将大垭口动物群和平坝上洞动物群分别视为该地区早更新世中期和中更新世早期可资对比的生物地层学层位.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黄土的形成时代及与物源区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西秦岭黄土的形年代为约为0.8Ma,其物质可能主要来自邻近的青藏高原,指示青高原此时大气环流和地表环境可能产生急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更新世大同火山群地磁场古强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日祥 《科学通报》1985,30(20):1564-1564
大同火山群是分布在大同市以东的晚新生代火山喷发的产物,它与黄土和泥河湾层有着密切的地层学关系。因此,大同火山群的地磁场古强度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地磁场演化历史,还有助于理解大同火山群的形成及其先后顺序,进而为第四纪地质环境和地质年代学  相似文献   

5.
杨子赓 《科学通报》1981,26(13):807-807
周口店地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研究已有50余年历史。1978和197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对本区晚新生代地层的研究表明,猿人洞穴堆积除过去的13层外,又分出了第14—17层;并根据气候地层学、年代学及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了洞内、洞外的地层层序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6.
单相多铁性材料——极化和磁性序参量的耦合与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克锋  刘俊明  王雨 《科学通报》2008,53(10):1098-1135
单相多铁性材料是指同时表现出铁电性和磁性的单相化合物, 最近的研究还拓展到具有铁性磁涡旋的体系. 一方面, 多铁性材料同时具有铁电性和磁性; 更为重要的是, 铁电性与磁性之间存在磁电耦合效应, 从而可能实现铁电性和磁性的相互调控. 因此, 多铁性材料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 在自旋电子学和其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凝聚态物理角度看, 多铁性现象本身也对铁电学、磁学和强关联电子物理提出了很多基本问题和挑战, 成为量子调控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多铁性物理在最近几年开始复兴, 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综述了多铁性物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简单介绍多铁性与磁电耦合效应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重点阐述实现多铁性的困难, 亦即铁电性和磁性的互斥性. 其次, 详细介绍了单相体系中实现铁电性与磁性共存的一些可能物理机制, 其中重点介绍两个新的物理机制: (ⅰ)非共线螺旋状磁结构引起的铁电性和(ⅱ)电荷有序相导致的铁电性. 这两类系统中磁性和铁电性之间在量子层次上存在很强的耦合和互相调控效应. 随后, 叙述了多铁性系统中存在的元激发—— 电磁振子, 以及铁性磁涡旋效应. 最后, 指出了多铁性材料可能的应用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湖相沉积物是记录中纬度东亚季风和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载体.然而,目前关于该套湖相沉积地层尚缺乏高分辨率地层学和高精度的年代学研究,从而限制了对该区气候环境变化机理的理解.本研究重建了东北平原乾安令字(Qiananlingzi, QAL)孔的高分辨率磁化率地层,并对该套沉积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 QAL钻孔记录了Olduvai正极性亚时以来的沉积.沉积物磁化率变化存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粗颗粒的粉砂层一般呈现磁化率低值,细颗粒的黏土层一般呈现高值,岩石磁学参数表明磁化率低值层位高矫顽力硬磁性矿物贡献大,高值层位低矫顽力软磁性矿物贡献大;该套湖相地层的沉积年代约为1180~450ka,历时约730ka,松嫩古湖的几近消失可能与依舒断裂导致的多次沉降使得松花江将松嫩古湖湖水泄于三江平原有关.基于本文详细的磁化率地层和高精度的年代学结果,该湖相沉积有望成为解译中纬度中亚区域中更新世轨道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8.
四川广元上寺二叠-三叠系界限剖面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华梅 《科学通报》1988,33(8):612-612
为探讨二叠-三叠纪交界时期地磁场变化特征,及为某些地质事件进行大区域间,海、陆间,乃至全球性对比提供重要依据,我们选择了已作详细古生物研究工作、并发现有铱异常、沉积连续的四川广元上寺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剖面,首次进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作  相似文献   

9.
马醒华 《科学通报》1992,37(3):252-252
鄂尔多斯盆地自寒武纪以来一直表现为稳定的“地台型”建造,特别是自晚古生代以来,由于强烈的陆内拗陷,盆地内接受了巨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形成了发育良好的晚古生代-中生代陆相沉积层序。盆地内地层的研究工作始于19世纪末,具有较长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历史,研究程度也比较高,为开展磁性地层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西沙珊瑚礁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执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锶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赵焕庭等和于津生等报道了南沙群岛“南永一井”的34个样品的锶同位素数据,并对珊瑚礁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本义将研究西沙群岛“西琛一井”(16°27′N,111°42′E)第四纪珊瑚礁地层的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探讨其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1.
Quaternary scientists in China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ur knowledge of loes s deposition as well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 l changes over the past 2.5 million years. It is recognized that loess is o f aeolian origin with loess forming dust continuously deposited. It is also bel ieved that grain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arbon isotopes and fossil asse mblages in loess deposits are good proxy indicators of paleomonsoon climate and paleovegetation changes over the past 2.5 million years. Chinese loess is regar ded as one of the best terrestrial archive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 during the Quaternary.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loess deposits and their recor d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ids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gives scientific backing for the project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tor 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2.
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英 《科学通报》1979,24(14):667-667
青蒿素(Ⅰ)是我国科学工作者近年来从中药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新型化学结构的抗疟药。几年来的临床试验证明,青蒿素对治疗各类型疟疾具有速效、低毒等优点,并对治疗抗氯喹疟原虫株病人有效;不少地区已将青蒿素作为抡救凶险型疟疾病人的首选药物。其主要缺点是近期复燃率较高,为了寻找疗效好、复燃率小的新化合物,我们对青蒿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  相似文献   

13.
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系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非线性科学前沿学科分维学说的成就,认为人体间隙维就是久寻未见的经络系统,间隙维中的组织液就是经络物质。它集物质、信息、能量于一身,是有自组织能力的耗散结构,是人体仅次于神经系统,但又保证每个神经细胞信息和能量供应的功能系统。只有它才配有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自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14.
郑剑东 《自然杂志》2012,34(3):172-175
袁复礼教授 (1893-1987), 中国著名的地质、地理和考古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地学系系主任,其间参加了著名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在考察中发现大量动物和植物化石,尤其在新疆发现二齿兽和水龙兽等冈瓦纳大陆大型爬行动物化石,贡献卓著。他毕生从事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事业,笔者从其参与创建中国地质学会、西北科学考察、清华大学任教、考古发掘、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阐述袁复礼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魏军晓  岑况 《自然杂志》2018,40(6):451-458
为了客观评价当前全球变暖的原因和不确定性因素,厘清影响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深时"(前第四纪)时期的古大气成分、古温度等气候参数和极端气候事件,同时还总结出当前全球变暖中7个不确定性因素。分析指出,研究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尤其是当前全球变暖,首先应该与"深时"古气候有机结合为一体;其次应该考虑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耦合和反馈,而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等地外因素也不能忽略;再次,在不否认人类活动对当前气候造成重大影响的同时,也需正视当前全球变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最后,对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和应对全球变暖提出对策建议,指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国际谈判原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江汉盆地西缘奥陶纪头足类生物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江汉盆地西缘奥陶纪头足动物群生态特征的研究,识别出8个头足类生物相。本文作者分析了这些生物相的组成和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提出该地区在奥陶纪存在3次海平面变化旋回,且存在总的海平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古海洋中奇妙的微亮晶碳酸盐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铭  孟祥化 《自然杂志》2008,30(6):329-333
微亮晶(臼齿构造)碳酸盐岩是一种奇妙的岩石类型,在中-新元古代的古海洋碳酸盐岩沉积中占重要地位。广泛分布在中国、北美、澳大利亚、北欧、西伯利亚、西北非、印度等元古界地层中。近年, 前寒武纪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特别是全球事件、地层及古大陆再造研究的深入,使微亮晶碳酸盐岩(Molar Tooth Carbonates)” 成了研究中-新元古代的火力交叉点[1]。随着700Ma以前的Varanger/Marinoan全球冰期的到来,微亮晶碳酸盐岩则突然消失。其发育和衰退关系到地球生命起源和海洋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的突变,是解决前寒武纪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事件的关键。 因此,微亮晶碳酸盐岩已经成为探索早期地球海洋环境和生命起源以及元古代国际地层对比的重大地质事件。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地科联的IGCP447项目[2]对元古代臼齿构造碳酸盐岩和地球演化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特别是在其成因和用于全球古大陆地层对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贾程凯  罗玲  邢立达  王睿  商华  赵祺 《自然杂志》2009,31(3):158-162
准噶尔盆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也是地层古生物的重要研究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准噶尔盆地近百年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史,并阐述了包括五彩冠龙,准噶尔将军龙及哺乳类在内的新近化石发现及其意义。这一系列研究均为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不但丰富了该地区古生物多样性,也对解决生物进化,地层划分对比及确定地层年代等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克拉美丽地区为例,归纳总结了两地区中生代主要脊椎动物化石,分析论述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具代表性的脊椎动物群面貌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意义,最后建议使用脊椎动物化石挖掘与微体古生物共同取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脊椎动物化石地层划分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9.
安成邦 《自然杂志》2016,38(4):253-256
面条是源于中国的美食,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4 000年左右。小麦是在西亚驯化的作物,在距今4 000年前后,中国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小麦,但在古代中国以粒食为主要饮食习惯的时期,小麦的地位不高。秦汉以后,随着石磨技术的发展和面粉发酵技术的应用,面食逐渐普及;在唐宋时期,小麦取代了小米的地位,成为粮食中的“显贵”。小麦比小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小麦面粉比小米面粉更容易加工成面条。面条也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人类的美食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貌演化与隆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揭示青藏高原生长过程和重建不同时期的古高度,是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广泛分布的高大山系和盆地,是高原地貌演化的结果,也成为认识高原隆升过程的重要地质记录。对西宁盆地的沉积分析表明,这里的山盆体系在距今~50 Ma就开始发育,并相对稳定地持续到了16~10 Ma,表明这段时间高原东北部已经基本形成。在16~10 Ma,盆地河湖相沉积停止,遭受侵蚀、河流开始下切,指示这时有一次重要的构造活动和地面抬升。在~2.0 Ma以来,广泛发育的河流阶地序列(高度差达400 m以上),指示了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存在的数百米的河流阶地高差、河流侵蚀速率近10倍的增加是地面构造抬升控制河流下切的证据,指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在~2.0 Ma以来的抬升。西宁盆地及其周边山系地貌发育过程,可能是高原东北部隆升对欧亚和印度板块碰撞和挤压响应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