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就药用甘草一年生根,下胚轴根茎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园柱形,周皮黄棕色或暗棕色,有规则的纵沟纹及横生皮孔。平整切断面纤维性,浅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中心淡黄色。根茎外形与根相似,自地上茎基部侧生出1—2条,表面具芽痕。根初生结构属于“四原型”,次生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根相同。其区别根增粗主要由于次生维管束,射线、轫皮射线,木射线增多,特别是射线,轫皮射线,木射线细胞显著增大的结果。根中心为射线,木射线伸入薄壁细胞所充满。我们首次发现根由下胚轴主根组成,根茎具有茎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观察比较三个甘草种1~4年生主根及根茎内部结构,主根共同特征和次生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基本相同.各年主根增粗主要是次生维管束个数稍有增多,射线、木射线伸入根中心,致使细胞增多、增大.根茎具有茎次生结构.三个种的粉末可看到淀粉粒、纤维、导管、品鞘纤维、射线薄壁细胞、筛管、棕色块、木栓细胞.  相似文献   

3.
天女木兰营养器官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天女木兰营养器官的石蜡切片进行了观察。解剖结构如下:根的初生木质部是四原型,内皮层无明显凯氏带;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不明显。茎表皮具腺毛,皮层有油细胞分布,茎的初生结构维管束排列紧密,无明显髓射线;茎的次生结构中,木栓形成层起源于皮层细胞,具皮层维管束,木质部内侧导管具明显复穿孔,髓细胞内含有大量晶簇和少量单晶。叶为异面叶,表皮具表皮毛和腺毛;栅栏组织细胞长方形,排列紧密,海绵组织不规则,具大的胞间隙;叶肉中具油细胞;叶主脉维管束呈环状排列,共8束,主脉维管束包围的薄壁细胞中含有大量晶簇和少量单晶。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根中的异常次生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四种药用植物根的异常次生结构规律。何首乌的块根内,在中柱周围的薄壁组织中具有一圈大小不等的异常维管束。商陆的肉质主根内,中柱的外方具有5轮以上呈同心环排列的异常维管束以及其间的薄壁结合组织。以上两种根都以异常维管束内及其间具有大量薄壁组织来适应贮藏功能。牛膝和川牛膝的主根和侧根内,中柱外方也都具有4轮以上异常维管束。但是,异常维管束的排列方式和径向结合组织的木质化程度有明显区别。这两种根内薄壁组织都不发达,细胞内也不含淀粉,不属于肉质根,其异常结构仅是系统演化中保留下来的性状。四种药用植物的根都是重要的中药。因此,这些规律的阐明为它们的栽培管理和显微鉴定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两型豆的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学研究表明,两型豆根的初生木质部为4原型;茎的初生维管束中有3大束和5~7小束,两个大维管束之间夹有2~3个小维管束,所有维管束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茎的次生结构中的次生韧皮部的韧皮纤维发达;地下茎的结构和茎的结构相似;叶片下表皮细胞内有单晶存在,上表皮无气孔;上胚轴的维管束呈“T”字形。  相似文献   

6.
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 L.Zhou,et,S.Y.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攀枝花苏铁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其根系具二种类型的根:1,向地下生长的直生根,有次生生长,维管射线由异型薄壁细胞组成。2,向地表面生长的珊瑚状根,其中具藻带层,共生藻类属念珠藻属,项圈藻属,小叶片先端不反卷,叶肉分化,具单脉,木质部发育为中始式,气孔为单环型,叶柄,上胚轴的维管束均为外韧型。组成后生木质部的管状分子,除环纹,螺纹管胞外,还有较多的长度缩短,直径增大,末端壁倾斜至垂直的单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攀枝花苏铁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其根系具二种类型的根:1,向地下生长的直生根,有次生生长,维管射线由异型薄壁细胞组成.2,向地表面生长的珊瑚状根,其中具藻带层,共生藻类属念珠藻属(Nostoc),项圈藻属(Anabaena).小叶片先端不反卷,叶肉分化,具单脉,木质部发育为中始式,气孔为单环型。叶脉、叶柄、上胚轴的维管束均为外韧型.组成后生木质部的管状分子,除环纹、螺纹管胞外,还有较多的长度缩短、直径增大,末端壁倾斜至垂直的单列、双列的具缘孔纹管胞。  相似文献   

8.
油葵根-茎过渡区发生位置较低.在下胚轴基部就已完成根-茎初生维管组织的转变过程.转变过程中初生木质部的原生与后生部分分离.分离后的原生木质部逐渐消失在基本组织中,不参与新维管组织的形成.初生韧皮部的分离不对称,4束中只有同侧两束分离.在下胚轴下部由根内间隔排列的四原型木质部和韧皮部转变形成6束外韧维管束.下胚轴中上部在6束外韧维管束之间发育形成8束新的外韧维管束.先后形成的两组维管组织在子叶节区发生分离形成内外两环.外环进入子叶,内环进入上胚轴.根据幼苗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特点,提出了油葵根-茎过渡区、子叶节区的具体区域界限,指出了油葵形成壮苗的形态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1/2MS的基本培养基中附加2,4-D1.0毫克/升、6-BA2.0毫克/升或2,4-D0.1毫克/升和6-BA1.0毫克/升,都能诱导甜瓜下胚轴发生愈伤组织。但是,不同激素作用下,甜瓜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起源不同。2,4-D诱导维管束中薄壁细胞和紧靠维管束的一圈皮层细胞启动。6-BA诱导维管束中发生形成层以及诱导皮层细胞启动。不仅如此,2,4-D和6-BA对甜瓜下胚轴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也明显不同。在过氧化物同工酶谱的分析中发现附加6-BA时,形成的愈伤组织存在着特有的酶带。  相似文献   

10.
对欧活血丹营养器官解剖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欧活血丹营养器官具有双子叶植物的基本特征.根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二原型,外始式发育;次生生长时不形成周皮,只形成次生维管组织,次生木质部发达.茎横切面为正方形,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茎的表皮有少量的腺体与表皮毛,4个角隅处有厚角组织分布,厚角组织内侧为4个大维管束,髓发达;上、下叶表皮细胞差异显著,上表皮细胞大,疏被表皮毛,腺点及气孔多分布于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形态多样、排列疏松;叶为网状脉,主脉维管束发达,侧脉及各个支脉的结构因大小不同而逐渐简化.叶柄横切面为马蹄形,有三个维管束,中央大维管束发达,角隅处小维管束简化且具厚角组织.  相似文献   

11.
胀果甘草愈伤组织培养及甘草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胀果甘草的根、胚轴、子叶分别接种到含有不同激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上 ,在光照或黑暗下培养 .将根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结果发现不同的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生长和甘草酸质量分数的影响是不同的 .首先 ,随着 2 ,4D质量浓度上升 ,愈伤组织生长状况下降 ,甘草酸质量分数却增多 ,2 ,4D质量浓度为 4 .0时愈伤组织中甘草酸质量分数比生药中的增加 18.9% .加入BA或KT后 ,甘草酸含量明显增多 ,结果显示愈伤组织的生长与甘草酸的质量分数不成正相关 .其次 ,光照培养的愈伤组织比黑暗培养的生长快 ,但甘草酸含量低于黑暗培养 .第三 ,悬浮培养条件下 ,离体根培养物产生大量须根 ,根培养物中甘草酸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培养物 ,比生药增多 4 3.3% ,反映出不同培养物产生甘草酸的能力不同 ,其中以离体根更适于甘草酸的合成 .  相似文献   

12.
蓝果树苗期营养器官解剖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蓝果树幼苗的根、茎、叶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蓝果树茎的韧皮纤维成团状分布在韧皮部外围,次生木质部中导管为单管孔、散孔材,轴向薄壁细胞含大量营养物质,上部的茎表皮密被表皮毛,皮层中厚角组织细胞发达,髓心薄壁细胞丰富,根的初生构造中皮层和髓心细胞发达,叶为异面叶,具中生植物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籽银桂(Osmanthus fragrans ‘Ziyingui’)和日香桂(O.fragrans ‘Rixianggui’)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桂花营养器官根和茎的形态特征与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桂花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表皮上有根毛,表皮细胞长轴与根圆周垂直,有明显的外皮层和内皮层;维管柱(中柱)为五原型。次生生长旺盛,次生韧皮部中有少量的韧皮纤维;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表皮上有少量腺毛分布;外韧维管束;次生韧皮部中分布有较多的韧皮纤维,呈完整的一环,增加了茎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14.
<正>以籽银桂(Osmanthus fragrans ‘Ziyingui’)和日香桂(O.fragrans ‘Rixianggui’)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桂花营养器官根和茎的形态特征与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桂花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表皮上有根毛,表皮细胞长轴与根圆周垂直,有明显的外皮层和内皮层;维管柱(中柱)为五原型。次生生长旺盛,次生韧皮部中有少量的韧皮纤维;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表皮上有少量腺毛分布;外韧维管束;次生韧皮部中分布有较多的韧皮纤维,呈完整的一环,增加了茎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15.
发根农杆菌A4对骆驼刺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野生型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A4菌株感染骆驼刺(Alhagi pseudoalhagi)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15d左右在感染部位诱导出发根。将发根切段放在附加2.0mg/L2,4-D和0.5mg/L6BA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在3.0mg/L6BA的MS培养基上进一步分化形成完整植株,冠瘿碱检测结果表明,不仅在初生发根中,在次生发根、来源于发率的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