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闻一多的诗学不仅包括现代格律诗理论,而且也包括对自由诗的观照,他的新诗“创格”理论对于自由诗的美学建设也是一份丰厚的学术资源。闻一多在自由诗与格律诗的诗论中,既大力提倡格律诗,也不否定自由诗的存在价值;闻一多将诗美分为内的原素和外的原素,其价“声”的理论的诗学意义最为重要;闻一多关于诗歌表达中的限制与自由的见解,是对诗歌而且也是对艺术媒介学的深刻创见,同时对现代格律诗、自由诗的建设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格律诗是最具有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的诗体,它的基点坚实且具有开拓精神,后期的继承者对诗体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并发展了这种诗体,使它更具鲜活的生命力和美感特征;而当前自由诗正是因为缺乏民族精神和真正的现代化而难以为继,这就为现代格律诗沉寂了多年后重新回归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何其芳诗歌理论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的诗歌理论批评延续了自五四以下中国新诗学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具有桥梁的作用,在诗歌本质上,何其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完善,现代格律诗理论是何其芳对中国新诗学的独特贡献,但尚未解决节奏理论的关键问题;同时,他把新诗的出路仅归于形式本身,具有明显的弱点,在的诗的批评实践中,何其芳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诗歌批评的基本规范,即遵从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客观,兼容,提介学术批评风落和独立批评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4.
艾青将自由体新诗创作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其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形式。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这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新诗形式的自由性;一是新诗语言的口语美。艾青抛开一切外在形式的羁绊,保存真正诗的个性,这就使他的诗作的思想容量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与弹性。朴素的诗歌语言是艾青追求散文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艺术探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艾青在《诗论》中着重阐发的是中国新诗的审美价值标准问题。真、善、美是艾青诗歌审美价值观的基石。诗要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必备条件,真与善必须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真、善、美必须有机地统一,而不能唯真、唯善、唯美。这就确定了准确的审美价值方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诗美内涵。艾奇认为新诗要注重形象的塑造,注意吸收口语的养料,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是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形式观既相冲突又相交叉的,显示出了互补与融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格律诗人闻一多与德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海涅虽分属不同国别与时代,并且他们所创作的诗歌艺术形式也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却基于爱国的出发点不约而同地写出了各自的源于深爱的两首“讽刺诗”。文章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诗人的艺术审美追求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正是两位诗人由爱而生恨的情愫决定了《死水》与《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共同讽刺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诗形式的探索,应和着新诗运动在20年代已经在进行“诗体解放”。进入30年代后,戴望舒倡导的散文美自由体,鲁迅和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民族形式,以及新月诗派格律体,三足鼎立,并存、交织发展。抗战后的诗坛上,自由体、半格律占据统治地位;40年代中期以后,民歌格律体跃居主导角色。自由体对建国后自由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其散文化弊端也对新诗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新诗民族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应予充分肯定,而它对五四后的新诗形式的轻视态度,则是有偏颇的。新月时代虽已结束了,音韵美、建筑美的格律诗风仍然牵动着三四十年代乃至今天的新诗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格律诗派的产生是继宗白华、陆志韦等对初期白话诗极端散文化的散漫倾向的校正之后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冲击。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应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三美”主张。这些“格律”是不同于旧诗“格律”的.是一种在继承中国古诗、西洋诗格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白话语言的创造而形成的“新格律”,因而他们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格律诗派逐渐为现代派所替代.但是却在许多诗人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艾青 原名蒋海澄,中国诗人,1910年2月1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 艾青是南方省份一家地主的儿子。曾在巴黎留学,接触到雷蒙德(Rimbaua)和阿波利奈尔等欧洲大师的作品。回国后,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而被捕。1932年至1935年,艾青被拘禁在上海的法租界。他在那里写出第一个诗集,即后来发表的《大堰河》(1936)。标题诗是献给他的奶妈的,他爱他的奶妈,奶妈以当地村名作为名字,奶妈是位不识字的妇女。艾青从此背判了自己的阶级,把生命与艺术献给了被剥夺了的大众宣称“诗与伪善是绝缓的”。他很快投入了爱国的革命活动,从普通民众那里和他在北方的家乡那里搜集素材。 艾青的诗歌是他那个时代写出的最直白的诗歌,显示鲜明的形象和大胆使用色彩的特点。艾青一贯坚持诗歌必须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艺术形式,是“鼓励群众、教育群众的工具”;他劝告他的同行“坚持惠特曼·凡尔哈伦和马雅可夫斯基带进诗歌的革命精神。我们必须把诗歌变成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要毫不迟疑地使用任何适用于这个目的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1.
艾青在诗歌语言理论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把“纯朴、自然、和谐、简约与明确”当作诗歌语言的最高规律,强调“绘画入诗”、“题材的语境”的重要性。从创作实践来看,其主要的语言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质朴自然.由于情感直达本质而产生了“动情”的艺术魅力;简约、明快,由于弹性强、张力大而给审美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充分地释放审美着潜在的意蕴和情绪,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艾青引绘画入诗使用色彩达34种之多,同一诗中不仅颜色间彼此协调,组织结构合理,而且与其主题也紧紧相扣,十分和谐、题材的变化导致语言使用材料的变化,语言为题材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语境。艾青在诗歌语言上对中国新诗的贡献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质朴自然的大众化语言风格;在新诗史上树立了精典大众化诗语的典范。艾青诗歌谣言对新诗的影响主流是正面的,但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源头的屈骚,其诗歌意境的营造主要借助于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历史形态、神话形态这四大精神家园之媒介,在诗人溯古探今、上天入地的不息追寻中,强烈抒发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固持操守、忠君爱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形成具有崇高、悲壮、凄怆意蕴的屈骚意境审美特征。屈骚意境,经过杜甫的潜心揣摩与自然融通,形成了其诗所蕴含的崇高悲壮、沉郁顿挫风格的意境之美,从而使其诗歌别具骚雅之魂魄而焕发出空前的艺术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方面阐述了新月派诗歌创作的主张和实践,肯定了新格律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影响,及其对新诗理论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60余年美学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期(1924-1949)与后期(1949-1986)两个阶段.<谈美>(1932)与<谈美书简>(1980)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前后两个时期的代表作.以此可以一窥朱氏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即在话语"突围"中有观念的"固守",变外在的被动的"思想改造"为内在的主动的"美学突围",从而将前期立足于康德-克罗齐直觉主义的"人生美学"改造为后期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美学",而审美与艺术必须为"人性"服务之人文主义目标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5.
臧克家的代表作《老马》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声韵和谐,形式整齐,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而郭著章教授的英译本,却并未确切地传达出原诗的音形意之美,具体体现在音美缺失、形美遗憾和意美不足。在评析借鉴的基础上,提供新的译文,以资切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圆满、完美的综合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体系的规范下,中国古典诗歌的体式自《诗径》以来就不断追求尽善至美的理想。从楚辞始,诗歌体式在散文化和音乐美方面进行着互补探索,辞、赋偏重遣词造句的自由精丽,乐府偏重音律的整齐和谐。唐宋以后,诗体美的具体体现为格律,元曲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格律诗体的尽头。近、现代新诗体式的革命在所必然。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耶稣会传教重心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在华活动近二百年的中国耶稣会,其传教历史随着传教重心的变动,以康熙晚年禁教为标界,分成前、后二个时期。前期,它的传教重心侧重于中国上层社会——主要是士大夫阶层;后期,则侧重于下层社会——平民阶层。  相似文献   

18.
郑成志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3):16-19,42
自由诗作为西方现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体式,在晚清到五四的文学革命过程中被引进到中国新诗坛来.然而,自由诗作为西方现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其定义本身就充满了含混而复杂的内涵,当其被早期的新诗理论家引入中国新诗坛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现代汉语)的不成熟和语境的复杂性,因而使得读者和作者对自由诗的理解一方面充满了歧义和误解,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新诗坛诗歌创作实践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对自由诗概念的检审和考量就显得尤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芦珊珊 《科技信息》2013,(16):167-167
托马斯·纳什的《春》以其语音美而著称。本文就其语音衔接手法作以分析,通过解读诗的语音格式来品味诗的内在美,并简要阐释诗歌表现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并浅析汉语格律诗的特点与其比较。  相似文献   

20.
"建筑美"是闻一多新诗观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诗的分行、美学观念、诗的音乐性等角度展开论述"建筑美"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反思其意义。闻一多"建筑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诗歌的视觉意义,而诗的分行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建筑美"的美学意义;同时,其内在精神也充满了中国律诗均齐美学与西方格律诗歌美学的调和;闻一多对诗形的追求与"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现代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具体到诗歌实践,又可以看出从音尺数角度带来的均齐未必能促成音节的调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闻一多走入了囿于形式的窘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