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铜(Ⅱ)与四苯基卟啉在溶剂DMF中生成CuTPP的动力学以及镉(Ⅱ)离子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提出反应机理,并研究了温度及溶剂效应对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求得基元反应的活化参数△Hm^≠、△Sm^≠及前置平衡步的△Hm^Ф、△Sm^Ф。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根据25℃,PH=9.50Cu(Ⅱ)和Mg(Ⅱ)与络合剂CLG的络合物与EDTA之间的络合取代反应的不同的反应速率,实现其同时测定。该法可用来测定Cu(Ⅱ)和Mg(Ⅱ)的标准混合物以及河水、井水和矿泉水。  相似文献   

3.
利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为初始原料合成磺胺嘧啶的Co(Ⅱ)、Fe(Ⅱ)配合物和磺胺甲噁唑的Co(Ⅱ)、Fe(Ⅱ)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时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合成过程中,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的Co(Ⅱ)配合物均分别选用水和甲醇作反应溶剂,得到成键模式相同的不同配合物;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的Fe(Ⅱ)配合物则选用了水作反应溶剂得到产物.  相似文献   

4.
应用流动注射分析(FLA)-吸光光度法技术对含有Fe(Ⅱ)和Ni(Ⅱ)的体系进行检测,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不经分离同时测定了混合体系中的Fe(Ⅱ)和Ni(Ⅱ),铁和镍分别在0.10-7.5μg/L呈线性。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离子液体对Cu(Ⅱ)和Ni(Ⅱ)的萃取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的绿色技术,研究了疏水性离子液体([Bmim]PF6、[Hmim]PF6和[Omim]PF6)对Cu(Ⅱ)和Ni(Ⅱ)的萃取性能,并与正丁醇相应的萃取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无螯合剂加入时,离子液体对Cu(Ⅱ)和Ni(Ⅱ)的萃取率均很低,螯合剂的加入可使Cu(Ⅱ)和Ni(Ⅱ)的萃取率分别由原来的2.31%和2.18%提高到99.89%和98.64%;离子液体阳离子取代烷基碳链长度的增加不利于Cu(Ⅱ)和Ni(Ⅱ)的萃取.与传统有机溶剂相似,离子液体在萃取重金属离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pH摆动效应,pH<2时,对Cu(Ⅱ)和Ni(Ⅱ)的萃取率几乎为0;pH>6时,对Cu(Ⅱ)和Ni(Ⅱ)的萃取率均大于90%.利用该pH摆动效应,可对Ni(Ⅱ)进行反萃取,实现离子液体的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6.
用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橙黄Ⅱ的氧化还原行为,测定了其电还原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锰(Ⅱ)催化抗坏血酸还原钼酸铵而形成铟蓝的指示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建立了测定微量锰(Ⅱ)的新方法.方法灵敏度为2.7×10~(-10)g/ml锰(Ⅱ),检测范围0—11μg/25ml.用于测定中药内的微量锰(Ⅱ),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阻抑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镍(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松茂  汪燕芳 《江西科学》1997,15(3):143-148
实验发现在KH2PO4-Na2HPO4介质中超痕量的镍(Ⅱ)能阻抑过氧化氢氧化碱性品红褪色的指示反应,研究了阻抑褪色反应的最佳条件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测定痕量镍(Ⅱ)的新方法。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88×10-11gNi2/ml,测定范围为0~1.0μgNi2/25ml,本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操作简便快速,用于测定人发中的微量Ni,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1-(2-噻唑偶氮)-2-萘酚(TAN)螯合物,于Shim-pack CLC-CN柱上,用含甲醇-四氢呋喃-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5)-乙醇(60:19.8:19.8:0.4 V/V)溶液作流动相,并用分光光度检测器于570nm处进行检测,发展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铜(Ⅱ),镍(Ⅱ),钴(Ⅱ)的方法.此法具有高的灵敏度,其绝对检测限分别为:铜(Ⅱ)1.8ng,镍(Ⅱ)1.8ng和钴(Ⅱ)0.6ng.在测定条件下,大多数金属离子不干扰.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40℃时用单烷基磷酸萃取剂P538从硫酸钠酸性溶液中萃取Ni(Ⅱ),提出其萃取机理如下:经计算,该萃取反应的萃取平衡常数为87.57。本文还讨论了40℃时,Ni(Ⅱ)在各种稀释剂如煤油、苯、环己烷、正己烷、甲苯中的分配比D和溶解度参数δd之间的关系式为lgD=-0.247δd2+4.062δd-17.410。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3个配体:N,N,N’,N’,—四(2—羟乙基)—1,3—丙二胺(1),N,N,N’,N’,—四(2—羟乙基)—1,10—癸二胺(2),N,N,N’,N’,—四(2—羟乙基)—1,4—对甲苯二胺(3)及其与二价金属离子Zn(Ⅱ)和Co(Ⅱ)形成的金属配合物.在25℃,不同pH值下,研究了这些金属配合物在Brij35胶束溶液中催化PNPP水解的反应.其结果表明:在催化PNPP水解反应中,其活性物种为2:1(配体:金属离子)的单核金属配合物.不同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与配合物的桥联配体及反应的微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722型分光光度法对镉(Ⅱ)催化四苯基蒽醌卟啉与钴(Ⅱ)配位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测定了表现速率常数和动力学相关参数,并据此提出了反应机理,利用回归分析得到了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四苯基卟啉蒽醌化合物与钴(Ⅱ)配位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度法研究了5-[p-(β-蒽醌酰亚胺)甲氧基]-10,15,20-对甲基四苯基卟啉(H2TPP)在DMF溶剂中与金属钴(Ⅱ)离子配位反应的动力学以及镉(Ⅱ)离子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提出了反应机理,并研究了温度对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求得基元反应的活化参数△rHm^≠、△rSm^≠及平衡步的△rHm^θ、△rSm^θ.  相似文献   

14.
Mn(Ⅲ)/Mn(Ⅱ)体系电极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于间接有机电合成的Mn(Ⅲ)/Mn(Ⅱ)体系的电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证实Mn(Ⅲ)离子在浓H_2SO_4溶液中将形成络合离子,以MnSO_4~ 形式存在。提出了Mn(Ⅲ)/Mn(Ⅱ)在浓H_2SO_4溶液中电解氧化还原时与前人不同的电极反应历程,即在阳极氧化过程中存在着前置化学转化步骤。阐明在不同过电位条件下,电子转移步骤、扩散传质步骤和前置化学转化步骤均可分别成为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5.
包结聚合树脂富集分离水中痕量Mn(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与β-环糊精反应,生成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且不溶于水的聚合物。该物质与酸性铬蓝K显色剂发生包结反应,形成包结聚合树脂。用此树脂富集水中痕量Mn(Ⅱ),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存在情况下的电化学诱导DNA的切割.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在控制的-0.4V电位下,Cu(ssal)2^2 作为媒介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自由基Q2^*,氧自由基可以切割DNA.被切割的DNA片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可进行分离.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诱导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方法简单,切割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Co(Ⅱ)-HBG络合物与H2O2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求得动力学参数及第一步反应的热力学常数△H^≠、△S^≠。作者认为,此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按内层电子转移的机理进行,而是经过外层电子转移机理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以焦磷酸根()为配体,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MABr)为鼓泡剂,对Cu(Ⅱ),Pb(Ⅱ),Zn(Ⅱ),Cd(Ⅱ)等4种金属离子的浮选分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pH值、氮气流速、的浓度、CTMABr的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对浮选率的影响.找到了其最佳分离条件,对Cu(Ⅱ)-Cd(Ⅱ),Pb(Ⅱ)-Cd(Ⅱ),Zn(Ⅱ)-Cd(Ⅱ)等二元组分进行了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9.
电位扫描和电解实验证明,铂电极上Ag~+离子在硝酸介质中对Ce(Ⅲ)和在硫酸介质对Co(Ⅱ)的阳极氧化都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对于Ag~+-Ce(Ⅲ)系统,当[Ag~+]:[Ce(Ⅲ)]=1:10时,反应受扩散控制,而当[Ag~+]:[Ce(Ⅱ)]=1:100,则表现为均相化学反应控制.对该系统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并估计了其中均相化学反应的速度常数.二相电解实验表明,银离子的存在可使蒽或苯甲醇电解氧化的电流效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以焦磷酸根(P2O7^4-)为配体,二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MABr)为鼓泡剂,对Cu(Ⅱ),Pb(Ⅱ),Cd(Ⅱ)等4种金属离子的浮选分离进行了研究。讨论了pH值,氮气流速、P2O7^4-的浓度、CTMABr的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对浮选率的。到了其最佳分离条件,对Cu(Ⅱ)-Cd(Ⅱ),Pb(Ⅱ)-Cd(Ⅱ),Zn(Ⅱ)-Cd(Ⅱ)等二元组分进行了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