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求解非线性全局优化问题的模拟退火法作为反演手段 ,对面波波形进行反演 ,研究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通过青藏高原的面波波形振幅谱显示出在周期为 2 0 s和4 0 s时存在两个极小值 ,这可能是由地壳中存在低速层引起的。面波波形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也证实了青藏高原在 2 0 km深度左右普遍存在低速层 ;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在 6 0 km深度附近也存在一低速层。壳内低速层是青藏高原变形及隆升过程最重要的动力学边界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重震联合解释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单一的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沉积盆地中的盐膏层,为此提出了基于重力“剥皮”的变密度多界面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首先利用地震、钻井确定的第三系深度和重力反演的中生界、奥陶系、太古界深度,采用重力“剥皮”技术获得由盐膏层引起的剩余异常,据此反演得到了东营凹陷的盐膏层的顶面深度和等效厚度。反演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膏层主要由10个规模较大的盐膏体组成,呈北东向的扇状展布,顶面深度在1700~3700m,北部埋深较大,南部埋深较小。与钻遇盐膏层的25口钻井资料对比,反演误差仅为2.96%,说明利用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反演盐膏层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粉喷桩施工过程中,有时粉喷桩成桩后会出现桩顶部“塌陷”,其“塌陷”深度一般在0郾9~3郾0m左右,有的深达5郾0m。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现结合所做工程进行一些探析。一、桩顶“塌陷”是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某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资料表明,被加固土体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自上而下主要由以下土层组成:第②层软塑~流塑的淤泥粘土,其场地南部埋深最浅处仅0郾2~0郾6米,至场地北部逐渐加深至3郾7~4郾0米,而发生“塌陷”地段的层底深度一般在1郾0~1郾5米,承载力很低,标准值fk=55Kpa。第③层可塑粘土,场地南部层底埋深3郾6~4郾9米,向…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重震联合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一的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沉积盆地中的盐膏层,为此提出了基于重力“剥皮”的变密度多界面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首先利用地震、钻井确定的第三系深度和重力反演的中生界、奥陶系、太古界深度,采用重力“剥皮”技术获得由盐膏层引起的剩余异常,据此反演得到了东营凹陷的盐膏层的顶面深度和等效厚度。反演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膏层主要由10个规模较大的盐膏体组成,呈北东向的扇状展布,顶面深度在1 700~3 700 m,北部埋深较大,南部埋深较小。与钻遇盐膏层的25口钻井资料对比,反演误差仅为2.96%,说明利用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反演盐膏层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黑河市地处我国北部边陲,气候寒冷,年最低气温达到-37℃,季冻土最大冻结深度2.5m,最小冻结深度在2.0m左右。黑河市公路处自1985年以来,对近百座盖板涵基础采取了浅埋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基础浅埋的措施是应用了0.5m厚的砂砾垫层,及0.6m厚浆砌块石,使涵洞形成整体式结构,这样既满足了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又防止了冻胀破坏。对基础最小埋深应用脸算结果是:弱冻胀上为1.09m,冻胀上为1.195m。一、基础埋置深度以往的小桥涵设计与施工时,为保证结构物不受地基土冻胀的影响,除地基为非冻胀性地外,基础底面均埋在最…  相似文献   

6.
牛鹏程 《科技信息》2012,(3):94-96,69
利用地震反射法探测重庆地区地壳几何结构特征,探测深度达莫霍面(约42—45km),探明地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特征及浅部主要活断层向深部的延伸情况、深浅构造藕合关系,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土地规划利用和防灾减灾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该项目形成一套深地震层反射数据采集的方法和合适的深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及深地震数据解释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大盈江断裂两侧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研究区(24.2°~25.2°N,97.5°~98.5°E)内大盈江断裂两侧5个流动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反演,得到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细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以大盈江断裂为界,其西北侧Moho面深度约为38km;东南侧Moho面深度为40~42km.断裂两侧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东南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均存在大范围低速区;西北侧台站下方地壳内存在低速层,而上地幔中无明显低速层.研究区内的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25年里,日震学的研究使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太阳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进展或许就是在太阳辐射层和对流层边界(大约位于0.7倍太阳半径处)发现了一个速度高度剪切的、厚度只有约0.02-0.09倍太阳半径(约相当于1.5—6.0万千米)的Tachocline层,也称太阳强剪切层,这里是太阳内部自转速度随时间改变最大的地方。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磁场和太阳活动的起源很可能就与太阳强剪切层密切相关,这里很可能就是太阳剧烈活动的孕床,因此受到太阳物理界和研究恒星活动的其他天体物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震测深资料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可以将中国大陆分为5个次一级的板块及25个微板块。华南板块平均地壳厚度为32—45km,软流圈深度自80km变为200km。华北板块地壳厚度为35—45km,软流圈深度为60—100km。青藏板块平均地壳厚度达60—76km,软流圈深度为120—140km。估计了壳幔密度差,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壳厚度。讨论了我国大陆分块结构与现代构造活动性的关系和古板块划分。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一期于2011—2013年布设在红河断裂以西大理永平地区的5个流动台站进行横波分裂研究, 分别得到18, 14, 7, 9 和5个横波分裂参数测量结果, 并使用更精确的实际横波路径, 通过过量归一化方法进行改正, 研究该区域各向异性分层特征。结果显示, 研究区上地壳10 km深度之上存在各向异性强度大小相间的3层各向异性层, 其中第2层各向异性强度最小, 厚度为2~2.4 km; 第1层各向异性强度稍强, 厚度为4.1~5.0 km; 第3层各向异性强度最强。各向异性分层特征与前人在该区域的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吻合。结合滇西地区地壳中的低速异常、低电阻率和低Q值现象, 认为第3层的强各向异性是地幔物质上涌造成裂隙发育以及热流上传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地震学研究表明:沿断面可划分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松辽盆地-张广才岭和佳木斯-兴凯三个波速块体;纵向上地壳分为三层,地壳厚度29 ̄38km;P波平均速度6.25 ̄6.40km/s;松辽盆地沉积盖层较厚,基底面下方附近低角度断层发育;Moho面厚度1.5 ̄5.0km,内部结构复杂;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差异较大,松嫩块体埋深最浅;深源地震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深,浅源地震相对较少和较弱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东海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致密砂窘储层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为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以实钻井裂变径迹年龄(AFT)实验数据为依据,锆石裂变径迹(ZFT)实验数据作为约束,利用Easy% Ro化学动力学模型,建立古近系花港组埋藏史-热史.结果表明:中央反转构造带的埋藏史-热史演化具有南北分带的特点.埋藏史北部和中部较为相近,中北部花港组自距今约34 Ma开始沉积,经历距今约14~10 Ma的抬升,玉泉组剥蚀厚度约为1.2 km;南部花港组从距今33.9 Ma开始沉积,经历了5 Ma(距今15~10 Ma)抬升,上覆的玉泉组被剥蚀近0.7 km.花港组地层温度由北向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北向南3个区带的烃源岩地层有机质开始成熟的时间分别为距今20 Ma、18 Ma和15 Ma.中央反转构造带北部曾经历更大的埋深和更高的地温梯度,相同埋深条件下北部储层比南部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利用页岩气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降低我国油气的对外依存度,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在设计页岩气井时,埋深、产状和厚度是要点,即井深大于500 m,页岩单层厚度不小于30 m,页岩层倾角不能大于30°,井位离断层不能小于3 km,至少要离开地面出露的岩体面积3倍.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页岩的埋深、产状和厚度,而且能获得页岩气开发时所需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因此,地震勘探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时最重要的手段,地震勘探的要点:放炮孔深3~5 m,孔深及炸药量要做试验,排列道间距20 m,炮间距40 m,256道滚动接收,64次覆盖,25炮/km.我国页岩气层位以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新生代的古近纪地层为主,且海相地层的成藏条件优于海陆交互相、陆相地层的成藏条件.上述要点能为企业在页岩气区块投入勘探开发实物工作量及未来投标国家页岩气区块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因埋深过大而引起的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条件,建立轴向岩土分层的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改变含水层厚度、地下水渗流速度和地下水位线高度对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以典型含水层厚度来确定地埋管最佳埋深的方法.结果 表明:当实际含水层的厚度不超过典型含水层厚度时,地埋管最佳埋深的位置为实际含水层底部;反之,地埋管最佳埋深的位置为典型含水层底部;随着渗流速度的减小,典型含水层厚度先增大后趋于不变,在渗流速度为1×10-6 m/s时达到最大值30 m;地下水位线的提高对典型含水层厚度没有影响,但提高了典型含水层的位置,使得最佳埋深变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博南 1井和焉参 1井侏罗系碎屑岩 6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 ,得出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 >2 0 0 0 m ,属新生代补偿型地温场分区 ,最大古地温发生在新生代以来的挽近时期 ,中下侏罗统经历的最大古地温约为 70~ 1 1 0℃ ;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1 5 0 0 m,属新生代欠补偿型地温场分区 ,最大古地温发生在侏罗系沉积末 ,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大约为 80~ 1 1 0℃ ,中侏罗统上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低于 70℃。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特征表明 ,焉耆盆地最显著的抬升降温事件主要发生在白垩纪 ,因此盆地的主构造活动期为中、晚燕山期。南部凹陷和北部凹陷两区侏罗系裂变径迹年龄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 ,燕山期抬升变形南部 (早白垩世为主 )略早于北部 (晚白垩世为主 ) ,说明抬升变形的序次是由南向北扩展的。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厚度比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大10~20km;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莫霍面处存在大幅度的垂向错断和变形。从青藏高原东缘到四川盆地,岩石圈与软流圈分界面(LAB)显示出深度逐步增加、410km间断面深度则有变浅的趋势。在地壳的下界面和LAB界面间以及LAB界面与410km间断面间也存在多条不连续的分层。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都有明显的低速层分布,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别,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低速层分布较为完整,而青藏高原东缘LAB界面下方的低速层分布中可见离散的高速块体分布。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深部结构的明显差异,体现了该地区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软弱夹层土对软土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来自天津某工程的一场地为原型,对软夹层的埋深和厚度对软土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为了分析软弱夹层的埋深和厚度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分别对原剖面进行了以下处理:软弱夹层的埋深从2 m增加到62 m,构造了16个剖面;软弱夹层的厚度从2 m增加到10 m,构造了5个剖面.选用Taft、El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利用程序SHAKE91对不同的构造剖面、不同的输入地震波及不同的峰值加速度水平,进行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输入地震动和峰值加速度水平,随着软弱夹层埋深的增加,地表加速度峰值和放大系数λ都有减小的趋势,当埋深超过一定值后,地表加速度放大系数小于1.0;软弱夹层厚度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与软弱夹层所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8.
根据King—Hele的原理,从GFZ等卫星的轨道高度的衰减以及倾角的长期变化,分析计算从地面高度180~360km的大气旋转速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显示大气旋转速度从360km处的1.2rev/d下降到180km的0.9rev/d.  相似文献   

19.
区内耐火黏土矿为沉积型床,含矿岩系为石炭系本溪组。本溪组含矿两层,仅中矿层发育。中矿层赋存于本溪组中段,埋深0~165m,东西长约5.7km,南北宽约0.7km,总体呈较规则的多边形;矿层形态比较简单,呈层状分布,总体倾向南东,倾角0°~12°;矿层属较稳定型,均厚2.88m。根据岩矿石微量元素、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结合区域构造环境分析,区内耐火黏土矿形成于构造稳定、气候湿润的陆相淡水环境,古水体呈有氧—还原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奥陶系碳酸盐岩、次为周边古陆硅酸岩。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北京市中心地区(336 km2、100 m深度内)三维水文地质结构的研究方法,提出建立工程尺度的冲洪积扇区三维水文地质模型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并利用385个各类钻孔,形成总长度约520 km的31个剖面,采用三维数字技术,建立北京市中心地区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将研究域含水层系统划分为5个含水层和8个弱透水层互层的多层系统.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层次,对深部地下水含水层规模和几何形状、空间分布、水力联系、地下水类型等埋藏信息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中心地区的西郊深部主要分布单层潜水,是深部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东部深部大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多层承压水,且承压水头普遍较高;中轴线附近,受地层沉积规律演变影响,地下水赋存环境复杂,地下水处于单层向多层水演变阶段;中轴线以西及北部地区,在埋深30~50 m处分布着一层粉质黏土、粘质粉土层,是深部地下水承压性标志层,在工程建设中应加以识别和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