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硒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蛹虫草作为富集硒的载体,用不同浓度的含硒培养基分别对蛹虫草的子实体进行培养,以研究蛹虫草的耐硒能力.结果表明:采用固体培养基培养蛹虫草子实体,在含硒0.5—20mg/kg的固体培养基上,菌丝均能生长;在含硒0.5—5.0mg/kg范围内,子实体生长速度较其他浓度明显提高;在含硒10.0—20.0mg/kg范围内,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在含硒30mg/kg以上的培养基上,菌丝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2.
培养料和温度对茶薪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验室内,以PDA为培养基接种茶薪菇,置于梯度为5℃、10℃、15℃、18℃、20℃、25℃、28℃、30℃、32℃、33℃、35℃、36℃的恒温箱中,培养观察茶薪菇菌丝生长。用配方I:棉籽壳77%、麦麸20%、石膏粉2%、蔗糖1%;配方Ⅱ:茶支屑77%、麦麸20%、石膏粉2%、蔗糖1%;配方Ⅲ(对照):阔叶树木屑77%、麦麸20%、石膏粉2%、蔗糖1%,作为培养料接种茶薪菇,培养观察茶薪菇的菌丝生长和产量。以配方I为培养料,含水量设55%、60%、65%和70%,菌丝生长熟后置于温度为15℃、18℃、20℃、24℃、26℃培养室内培养,分别观察含水量和室内温度对子实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薪菇菌丝生长比较适合的温度为18-28℃,子实体发育较适温度为18-24℃,培养料含水量以65%较好,配方I和配方Ⅱ适合茶薪菇生长,产量也较高,生物学效率达73.5%和65.6%。  相似文献   

3.
灵芝真菌发酵胞外多糖反馈抑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灵芝胞外多糖自身反馈抑制作用。在摇瓶中考察了灵芝真菌发酵菌丝体生长、胞外多糖(EPS)和胞内多糖(IPS)合成的动态过程。在培养168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3.18g/L(干重),培养216h时,胞外多糖达到最高浓度1.24g/L,EPS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大致呈正相关。在摇瓶培养基中添加同源胞外多糖,以浓度梯度实验法考察培养基中的同源胞外多糖浓度对灵芝真菌发酵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的同源胞外多糖浓度高于0.59g/L时,EPS的产生受到明显抑制,其趋势是随着培养基中同源灵芝胞外多糖浓度的增加,反馈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培养基中添加的同源胞外多糖浓度高于2.34g/L时,菌丝的生长和胞外多糖的产生完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培养基配方与栽培方式对灵芝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培养基配方、栽培方式、复合肥含量等因素对灵芝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 :母种菌丝在PDA加 ρ =2 0 0g·L- 1的树枝煎汁或加 ρ =5g·L- 1的酵母膏等培养基中生长最好 ;产量在以棉籽壳为主料的培养料中最高 ,栽培方式应选袋栽 ,复合肥以w =1%~2 %为宜 .  相似文献   

5.
以黄槐(Cassia surattensis Burm.f)幼嫩叶片为材料,分别接种于附加NAA1ppm.2,4-D 1ppm、6-BA 2ppm的不同基本培养基MS、B_5、Nitsch、Blaydes、SS-B-8、PC-L_2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MS+NAA1ppm+2,4-D1ppm+6-BA2ppm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将愈伤组织转移到MS+NAA1ppm+6-BA2ppm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30天后,即可形成大量的芽苗丛。蔗糖浓度的高低影响芽的分化和苗的正常生长,以2%的蔗糖浓度较适宜,切取幼苗转移到MS(无机盐减半)+IBA2ppm的生根培养基上,培养10天后,在幼苗茎基部长根而形成完整植株。愈伤组织经过多次继代培养仍保留增殖和器官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条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研究了灵芝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其菌丝体生长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灵芝液体深层发酵的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1.25%,蔗糖4%,KH2PO40.0107%,MgSO40.0336%(C/N为:10/1);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4.0,接种量10%,在温度28℃,转速170 r/min的条件下,培养4 d,每100 mL培养液菌体收获量可达1.8370 g(湿重),含水率83%,折合干重0.3213 g.  相似文献   

7.
不同培养基对平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10种合成培养基,用常见的佛罗里达菇P 13菌株分别接种于10种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试验研究。通过对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情况以及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收集所得菌丝干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号,5号,10号培养基是适合平菇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银杏细胞悬浮培养及黄酮的产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激素、培养基的成分组成及诱导子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及黄酮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银杏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NAA和6-BA组合使用比NAA、6-BA单独使用更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当培养基的蔗糖浓度达到35g.L^-1时,比较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去掉培养基中的氮源,虽不利于细胞的生长,但有利于细胞中黄酮的累积,黄酮的含量可达2.16%,培养基中附加0.1g.L^-1琼脂糖诱导子可使细胞中黄酮含量提高到细胞干重的2.23%。  相似文献   

9.
佛手炭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引起佛手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耐酸碱和高温,具有较高的逆境生存能力;菌丝在半合成培养基PDA上生长最快,在合成培养基CZ上生长较差;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28℃和2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9;菌丝的致死条件为65℃,10 min;完全黑暗对菌丝的生长有利;0.1%的葡萄糖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蚕蛹虫草菌丝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蛹虫草菌丝体进行液体摇瓶培养,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从碳源、氮源、pH、温度等方面探讨了蛹虫草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蛹虫草菌丝的生长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以红糖为碳源、奶粉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最佳,且碳源/氮源合适的比例为2.0—2.5/1.0,适宜pH为5.0—6.5,最适pH为6.0,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1.
松树脂溃疡病菌(Fusarium circinatum)在6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以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最差。菌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8~27℃,最适温度为24℃。在全黑暗环境下生长最好,光暗交替下次之,全光照下较差。适宜菌丝生长pH范围为 5~9,最适宜pH为80。在基本培养基上,以半乳糖为其最佳碳源,硝酸钠为最佳氮源,维生素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病菌分生孢子在包括无菌水在内的各种机质中均可萌发,营养以 5%葡萄糖为最好。分生孢子在15~35℃、相对湿度85%~100%以及pH 3~12内均可萌发。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0,最适相对湿度为100%。黑暗、氧气充足环境有利于孢子萌发。菌丝、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为55 ℃和52℃.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北虫草人工栽培中菌丝液体发酵培养菌丝长速慢,产量不高的问题。研究引入了用于人工栽培的北虫草菌种(Cordyceps militaris),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提取北虫草胞外多糖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单因素筛选实验及Plackett-Burman分析表明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分别为蔗糖、酵母粉、磷酸二氢钾。爬坡试验进一步得出,当蔗糖浓度为25 g·L-1、酵母粉为6 g·L-1、磷酸二氢钾为2 g·L-1时,北虫草生物量达到较大值2.113 g·L-1。最后经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分析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6.364 g·L-1、酵母粉6.699 g·L-1、磷酸二氢钾2.093 g·L-1,此时菌丝干重达到最大值为2.314 g·L-1。验证实验表明结果准确,产量提升了107.34%。对胞外多糖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抑制率测定试验...  相似文献   

13.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当前用于功能食品和药物开发上较受国内外关注的真菌之一。本研究通过1次一因素法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蛹虫草产虫草菌素和菌丝体的深层培养工艺。最适合菌丝生长的pH值和温度为6.0和20℃,而最适合虫草素积累的pH值和温度为5.0和26℃。蔗糖、蛋白胨、MgSO4、K2HPO4和NAA分别是最适合虫草素积累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培养基的成分对蛹虫草生物量的影响次序为:蔗糖>蛋白胨>MgSO4·7H2O>K2HPO4>NAA;培养基的成分对蛹虫草产虫草素的影响次序为:蛋白胨>K2HPO4>NAA>MgSO4·7H2O>蔗糖。最适合蛹虫草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配比为4%蔗糖,2.5%蛋白胨,0.05%MgSO4·7H2O,0.15%K2HPO4,2.0mg/l NAA;最适合蛹虫草深层发酵产虫草素的培养基配比为4%蔗糖,1.5%蛋白胨,0.05%MgSO4·7H2O,0.05%K2HPO4,4.0mg/l NAA的培养基;在最佳蛹虫草深层发酵产虫草素的工艺条件下,CM8菌株胞外虫草菌素产量达到961.21 mg/l,胞内虫草菌素的含量达到12.87mg/g;菌丝体的产量为22.97 g/l,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对深层培养提高蛹虫草虫草菌素和菌丝体的产量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蔗糖对悬浮培养肉苁蓉细胞的生长及苯乙醇苷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研究悬浮培养肉苁蓉细胞生长、蔗糖消耗的关系,结果表明蔗糖是限制细胞生长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蔗糖浓度下,比较肉苁蓉细胞干重和主要活性成分苯乙醇苷的合成情况,在30g/L的蔗糖浓度下最有利于肉苁蓉细胞的生长,最大生物量达10.84 g/L,苯乙醇苷最高含量可达干重的16.32%,产量为1296.04mg/L.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pH值的菌草培养基栽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香菇(Lentinus edodes)、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丝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平菇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5~9,最适6~7,pH值为6时菌丝长速最快,为6.375mm/d;毛木耳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5~9,最适7~6,pH值为7时菌丝长速最快,为3.600mm/d;香菇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4~9,最适6~5,pH值为6时菌丝长速最快,为3.250mm/d;灵芝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4~9,最适7~6,pH值为7时菌丝长速最快,为5.350mm/d;4种真菌菌丝均随酸性和碱性的增强,生长速度变慢,菌丝长势也变弱,在最适pH值条件下,4种菌丝的生长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平菇、灵芝、毛木耳、香菇.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细胞融合新品种金凤2—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凤2-1是利用金针菇和凤尾菇的细胞原生质体,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德育选育出来的兼有亲本优良特性的新品种^「1」。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线、培养基质、栽培料等因素与金凤2-1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金凤2-1母种最适宜在N源丰富的松针培养基、蛋白胨培养基、酵母膏和天然加富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菌丝生长pH值范围是3~10,最适pH为5~  相似文献   

17.
青霉“青—1”系由青岛带来本试验室,在含蛋白质优脂培养基中生长茂盛,孢子层青绿色,菌苔甚厚,基内菌丝橙黄色,老的培养,孢子层土棕色,孢子甚多。在合成优脂培养中生长较差,菌苔薄,形成菌丝束,(2-3×1mm),孢子层青绿色,基内菌丝白色或淡棕色。“青—1”的酦酵培养基以 Czapek’s 培养基(葡葡糖30克,NaNO_3 2克,K_2 HPO_4 1.0克,MgSO_4·7H_2O 0.5克·KCl 0.5克,FeSO_4 0.01克,水1000c.c.)最为适宜,至于在胰蛋白—葡萄糖,或其他合成培养基(酒石酸盐为碳源)中,培养液抗菌性能均不如 Czapek’s 培养基。在28℃培养9日后,培养液中即呈抗菌性能,11—13日后,其抗菌性能即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g2 对红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在红菇菌丝生长的固体及液体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Mg2 ,培养,观察测定菌丝萌发的时间、平均日长速、长势及菌丝干重等指标,结论:添加适量的Mg2 可明显地促进红菇菌丝的生长,菌丝产量高,浓密,长势好,但Mg2 浓度过高,会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培养基质对羊肚菌出菇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培养基质栽培羊肚菌,测定不同培养基质的出菇情况及出菇前后培养基质中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羊肚菌子实体产量与培养基质类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出菇前后3种不同培养基质中营养物质呈现降低趋势,营养元素有所升高。营养物质降低可能是羊肚菌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吸收消耗所致,部分营养元素增加,可能是菌丝将营养袋中的物质转化进入到菌丝中储存,进而为羊肚菌子实体出菇提供营养。结果说明了羊肚菌在出菇阶段所需营养,特别是磷、钾等矿质元素主要由营养袋提供。  相似文献   

20.
红豆杉细胞植板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红豆杉细胞植板中、适宜的培养基是优化的MS培养基,其中NAA浓度为0.5mg/L,6BA浓度为0.5mg/L,培养细胞生长周期为40d;培养在中最优碳源浓度是:蔗糖30g/L,葡萄糖10g/L,无机盐最佳浓度是:NH^+410mmol/L,NL^-340mmol/L,PO^3-41.25mmol/L。研究表明,培养基的pH值与植板率在。氨基酸及维生素等有机成分能明显促进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