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虽很早就听过吴冠中的名字,但从未见过.直到1990年代初,当时,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组织国内外学术活动的同时,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推进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沟通.因工作关系,我帮助李政道教授做些与艺术家的沟通和联络,因此才认识了冠中先生.  相似文献   

2.
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医学教授李璇(美籍朝鲜族)应邀来华讲学。本刊记者与李教授相处多日,觉得他所以能成为一门专业的先驱者与他的思想方法和修养是分不开的。李教授回答本刊的问题,言辞简而含蓄,富有哲理:1.科学家要为人类谋福利。2.科学家的思考应该扩大到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从各方面吸收营养又集中运用到自己的专业上去。3.科学家要学习科学史,在熟习和研究本行学科的全部历史的基础上注意自己的独创性,注意科学方法论并要创造自己的具体方法。4.和——安定团结,这是四化建设的社会条件,也是科学家能够成功的条件。下面发表李教授答本刊问。  相似文献   

3.
为了祖国,为了科学——记赵忠尧教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期“科学家传记”栏里,《为了祖国,为了科学》一文介绍了赵忠尧教授。赵老早年即致力于静电加速器研究,成绩卓然。解放初期,他不顾美国当局的阻挠,毅然返回新中国,赢得人民称颂。其后,赵老在国内不仅对发展我国的高能物理学卓有建树,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英才。我们愿将这篇传记推荐给景仰赵老的读者们。  相似文献   

4.
用化学和物理学来研究生物分子,林纳斯·鲍林向我们指出没有哪一学科会是个孤岛。  相似文献   

5.
<正>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近日召开了,本次世博会希望呈现的城市发展及其城市人的生活主题将成为一段时间内人们热议的话题。凑巧的是,我上周访问的入选2009年度启明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苏步青教授,今年迎来了九十华诞,也是他从事教学科学研究65周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复旦大学相继致电,或举行隆重仪式,向苏步青教授表示热烈的祝贺,高度评价苏老几十年来为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以及爱国的统战工作作出的贡献。笔者在苏老身边工作12年之久,遵照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约请撰文,全面介绍苏老的生平、学术上的主要成就与贡献,以及他的优秀品质和业余爱好,并以此热烈祝贺苏老九十华诞。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候鸟研究领域几乎是一张白纸,直到1981年张孚允、杨若莉夫妇承担起建立我国候鸟迁徙研究机构全国鸟类环志中心、1983年第一次在青海湖为候鸟安装标志环,研究环志工作的规程、方法与用具时,我国最早的候鸟研究才由此展开。两人在30年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了解候鸟迁徙的轨迹与规律,为我国候鸟研究铺下扎实的基础。2014年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记者拜访了张孚允、杨若莉两位老科学家,请他们详细讲述研究候鸟的故事和时下热点禽流感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Winslow Briggs是光生物学大师,在所热爱的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贡献了一生。他主导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包括光受体向光素的发现。此外,他激励了几代科学家,成为他们的导师、榜样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情支持者。他的科学贡献和品格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相似文献   

9.
10.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在与德国科学家们关于阴极射线本性的论战中确认它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而不是波,颠覆了长期以来被公认的原子不可分割的理论。但是,30年后他儿子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戴维逊却又证明电子是波。那么你从这电子波粒二象性发现的曲折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1.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1,(1):41-43,40
2010年度上海科技启明星入选者颁证仪式日前举行,在启明星(跟踪)的名单里排在第一位的是复旦大学的吴晓晖教授(见图),这是一位我早有所闻、内心钦佩但一直没能谋面的青年学者,终于在几天前借着启明星采访的名头有机会和吴晓晖见面叙谈。我所见到的晓晖是一个相当帅气、足够沉稳(沉稳中似带有一丝忧郁)的年轻人,今年38岁的他已经拥有了许多人求之而  相似文献   

12.
“成功的真正含义在我看来便是当你完成一项任务后从中所获得的满足和乐趣,伴随它的物质利益不过是第二位的”。著名学者,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语音通讯和音乐声学系系主任冈纳·范特(Gunnar Fant)教授不久前在给笔者一封信中论什么是成功时这样说道:“而且科学事业上的成功并不一定意为着个人生活  相似文献   

13.
邓兴旺 《自然杂志》2019,41(3):231-234
美国科学家Winslow Briggs是光生物学大师,在所热爱的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贡献了一生。他主导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包括光受体向光素的发现。此外,他激励了几代科学家,成为他们的导师、榜样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情支持者。他的科学贡献和品格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相似文献   

14.
<正>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闫致强(见图)教授因果蝇听觉传导机制的研究入选本年度启明星计划,成为今年启明星A类50位入选者之一。通常我要到每年第四季度启明星入选人授证会后才会开始对入选者的采访报道,今年抢先了一点时间是因为一个机缘巧合。二周前我参加了上海科教出版社为《饶议科学Ⅱ》在上海书展的首发搞得一个饶毅、江晓原对话活动。与我邻座是一位帅气的年轻人,一交谈得知他是饶教授的学生兼好友,进一步交流知道他是本年度的新科启明星,今年刚32岁的闫致强已是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的教授,就这样因为饶毅的原因,我和小闫有缘相识,当下我们就约定几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1月7日,上海科学会堂有一场题为"好奇心驱使的科学研究——从神奇的分形现象谈起"的报告会,报告人——麻省理工学院(MIT)张曙光教授从他所在的媒体实验室鼓励创新的文化和机制谈到他自己花了8年时间研究膜蛋白的经历,表达了他对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尊重科研规律、宽容创新失败氛围的敬意。张教授在报告里不止一次提到当年在他的团队里一起从事相关研究,现在上海交大任职的唐鸿志教授。唐鸿志是我们2013级的启明星,于是那天我们与同在会场的唐鸿志相约  相似文献   

16.
<正>这两年社会舆论诟病学术界浮躁之风的甚多,谓由于各种诱惑多,各种会多,杂事多,能沉下心来安静做学问做研究的人在减少,所以高水平的工作产出不多。我基本上是同意这些批评的。当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关系处在剧烈的转型变革期,出现所谓的人心浮躁其实也是正常的、阶段性现象,但有些论者也多少夸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其实目下在中国做科研的、做学术研究的头脑清醒者,能排除干扰一门心思做研究的仍有相当一批。这是我的一  相似文献   

17.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18.
一条新闻报道的标题让我大吃一惊,那标题赫然写道:“一个REF评估新体系将剔除那些‘无意义研究’”。对于像我这样的专栏作者来说.“无意义研究”犹如快乐之源。那不是关于戈登·布朗的腓利牛排和佳酿红酒或杰里米·克拉克森遭迷你小狗袭击之类的花边新闻:而是Peperami和Fanta快餐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将饥饿之人拒之门外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