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曾报道了四川温江县周尚元自己动手造飞机的故事。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自己制造了一架飞机。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三架了。周尚元是个能人,维修机器手到病除,在山地陡坡开拖拉机从来没出过事故,即使东风汽车,只拆卸一遍,一万多个零件记得清清楚楚并重新安装。可就是这样一个能工巧匠,修机器挣不着钱,造飞机遭邻居冷嘲热讽说他"不现实"。妻子也不理解他……  相似文献   

2.
求学、做事、为人,历来有两种态度:"为己"或"为人"。2500年前,孔子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第十四)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装饰自己)是为了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老龄化研究所是否能够将大量资助的基金转化为一种疗法来对付这种可怕的脑部疾病呢?几年前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梅奥诊所,分子生物学家达伦·贝克(DarrenBaker)完成了自己在癌症和衰老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当时,贝克想获得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资助并创建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可能性极小。然而,一个看似不太可能受到资助的领域——阿尔茨海默病——向他发出召唤。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支出,因为这类疾病是美国的第六大致死因素,估计到2050年美国会有1 400万名患者。贝克回忆说:"当时就受到激励想去做一些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30年前,一个叫切特·弗莱明的英国人发起一项专利申请:"灌注动物脑袋"。他把自己的这一装置称为"橱柜"。"橱柜"使用一系列条管,欲完成身体对脑袋实施的功能。在专利申请中,弗莱明称他的一系列条管能把血液和养分输送到被割下的脑袋,同时把去氧的血液带走,基本上,就是用这些条管执行生物体的循环系统功能。如果成功,血液中的废物和其他代谢物就可能被移出,养分、治疗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     
<正>200年前,詹姆斯·帕金森在自己一篇开创性的论文中提出了被他称为"震颤麻痹"的疾病。200年后的今天,这种疾病被我们称为帕金森病。随着研究不断推进,我们对它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在帕金森病患者身上,除了典型的躯体特征:如身体僵直、震颤和曳行步态,我们还观察到其他现象:比如味觉的丧失、调节心脏的神经元的死亡等。比起躯体运动状态的异常,这些症状常常令患者经历更多痛苦,也往往发生得更早。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些非躯体症状是否能作为帕金森病  相似文献   

6.
《科学之友》2014,(2):83-86
<正>24年前,他作为一名留学生远赴法国攻读博士,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2009年8月,他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现任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的名字叫陈勤,他研究培育的彩色马铃薯填补了国内空白。小麦专家挑战马铃薯陈勤和他的团队经过3年时间,自主创新推出了彩色马铃薯,填补了国内空白,但陈勤原本不是研究马铃薯的。1982年,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毕业后的陈勤留院做了研究员,1987年赴法国攻  相似文献   

7.
<正>"丝绸之路"这个浪漫又具有代表性的称谓受到了全世界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提出这个说法的是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有着怎样的故事,能用这样精准的文字描绘出这条异彩纷呈的道路?军舰上的地理学者距今大约170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常称为"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近代史就此发端。  相似文献   

8.
14 000英镑造出"机器人妻子" 现年33岁的李忠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布兰普敦市的一名前软件程序师,由于工作忙碌,他压根没有时间约会谈恋爱,所以尽管李忠年过三十,但仍然形单影只.两年前,李忠彻底厌倦了这种"孤家寡人"式的生活,为了能有一个伴侣和自己朝夕相处,精通电脑稃序和人工智能的李忠决定亲手为自己打造一个"机器人女友"或"机器人妻子"!制造机器人在李忠眼中可说"小菜一碟",因为李忠年轻时就是一个"神童",他在8岁时就曾为自己造出过第一个机器人.  相似文献   

9.
<正>阿蒂亚是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最受世人关注的是他的"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也被他自己视作是"做过的最好的事情"。2019年1月11日,英国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Michael Atiyah)去世,享年89岁。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是继牛顿之后第一个将数学与物理完美结合的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证实了阿蒂  相似文献   

10.
<正>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少不了芯片的植入和支持,如果今天,这个植入芯片的"设备"是人类的大脑,那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变化呢?美国瘫痪患者伊恩·伯克哈特因5年前的一场车祸而导致全身从肩部以下瘫痪,他的命运之门似乎已经悄然关上。不过在2016年,他接受了大脑芯片植入手术。如今,24岁的伊恩终于又能自由控制右手臂和右手腕了,他也成为了全球首例通过  相似文献   

11.
<正>85岁的史蒂文·温伯格知道他度过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他在最新出版的文集《第三个思想》(Third Thoughts)中告诉我们:"我娶了大学时的恋人。"在他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后的讲话中,他谈起自己在过去30年里所待的这座城市。"正如你们大概能猜到的,我喜欢住在奥斯汀。"他也见证了科学大进步,"我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那时相互竞争的不同猜想发出刺耳的声音,"他写道,"如今在这两  相似文献   

12.
<正>蒂莫西·莫顿希望人类能够放弃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比如我们可以控制这个星球的幻想,还有认为自己比其他生物更优越的观念等。他的想法听起来很奇怪,但已经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几年前,比约克(Bjrk)开始与一位哲学家通信往来,她对这位哲学家的作品颇为欣赏。她在第一封信里写道:"嗨,蒂莫西,很久以前我就想要给你写信了。"她曾试图赶在批评人士之前给自己奇异的风格命名,也曾试图对后人描述自己的工作。在  相似文献   

13.
扎希·哈瓦斯是埃及吉萨金字塔的总指挥。对他来说,在吉萨高原上发现一大群墓葬比发现图坦克汗姆的坟墓更有价值。哈瓦斯说:“我们在图坦国王坟墓里发现的只是古埃及历史上的工艺品,但我们对建造金字塔的人一无所知: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吃什么,他们给自己建造了什么样的坟墓?”由哈瓦斯和芝加哥大学的马克·勒纳领导的发掘队伍,在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开放地带和靠近开罗郊区的地下,揭示了4600年前埃及金字塔制造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基因组学的企业家计划以250美元的低价出售基因检测信息。但支付25 000美元,能"让你的类固醇说话"十五年前,科学狂人克雷格·文特尔(J.Craig Venter)"唆使"政府投资1亿美元用于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其实测的就是他自己的基因组。如今,这位科学界企业家表示他将与南非的一家健康保险公司合作,为他们的客户进行医学上的基因测序,  相似文献   

15.
<正>心存采访王越一念已有两年之久。在2017年上半年的启明星颁证交流会上,王越以自己的演讲和才艺被众星友选为班委中"政委"一职,当时留下印象的是他在介绍自己时所说"有志于让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这门古老学科能搭上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研究的快车"这句话。2019年的最后一天,在2017级与2018级部分星友的交流座谈会上又见王越,一番交谈后知道两年多来,他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耕耘,不仅在组织胚胎学和干细胞外泌体的专业领域屡有建树,也作为上海解剖学会的副理事长,策划和举办了上海市周边乃至全国范围的许多颇有特色的青年科学家活动。因此,我们通过一次采访,深入了解了这位见解不凡、能力不俗的星友的成长经历和他与科学结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寻觅目标     
正安全问题。真是慢悠悠的一天。外号"加布"的加布里埃尔·塔尔维发觉自己站在第52大街和第三大道交叉的街角。这个地方一点也不特殊——但正好是他寻觅目标时最喜欢的地点。十字路口人流熙熙攘攘,尽管称不上摩肩接踵,但人流量足以提供掩护。加布徘徊在街角,目光来回扫动,仿佛是要获知自己的方位。在十几秒时间内,28个人从他旁边经过,距离近得足以让他的智能镜片将这些人予以登记和识别。他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万众瞩目的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上,有个叫利亚诺?平托(Juliano Pinto)的29岁小伙子踢出了全场的第一个球。虽然踢球的动作只持续了两秒钟,但他仍然兴奋地举起了自己的拳头。因为平托是个瘫痪病人,借助他身上穿的特殊"外套",他终于可以做踢的动作了!对他来说,这是个奇迹。而  相似文献   

18.
薛伟是1960年出生的人。他25岁那年,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他是这所音乐学府最年轻的教授,也是受聘教授的第一个中国人。薛伟的音乐人生有许多故事。22岁,薛伟去莫斯科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指导老师提醒他:"少用滑音,苏联音乐家不喜欢这个,滑音会影响你  相似文献   

19.
宫廷谋杀     
<正>323年前一个皇室阴谋的受害人,是否已被找到?故事背景地德国下萨克森州莱纳城堡,汉诺威候选帝(德国有权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诸侯)和未来汉诺威国王宅邸主要人物索菲亚·多萝西娅大不列颠未来国王乔治一世之妻乔治一世多萝西娅之夫。在成为大不列颠国王之前,他是汉诺威的乔治·路德维希王子  相似文献   

20.
赵维杰  任胜利 《科学通报》2020,65(25):2651-2653
<正>2020年是"两刊"(《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值此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白春礼院士,聆听他与"两刊"的故事,以及他对"两刊"的期望.您还记得自己最早在"两刊"发表的文章吗?白春礼:最早发表在"两刊"上的文章,是我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一项工作: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解析了3-乙基-5-[2-(3-乙基-2-苯并亚噻唑啉基)亚乙基]罗丹宁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这是一种可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