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研究生命的学问——“安身立命”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教的“安身立命”说,肯定一个充实完备的生命,应当与宇宙大化冥合为一;一个真正的人的生命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贯通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中国古代的“安身立命”说,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强调时代的悲情和个人真实修养的感受,对它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人们对宇宙、对人类生命的关切所达到的深度,从长远的观点看,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的心性的关怀才是最根本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我国时下的生命教育理论是在借鉴西方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想推进生命教育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存在着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资源。儒家坚信人性本善,挺立心性之体,解决了生命主体性丧失的问题;主张成己成物,生死一如,开出了原始儒家珍爱生命、乐观进取、修身持己、奉献社会的人生态度,到了宋明理学那里又进一步发展为天地一体、生死一如的至高境界。发掘传统儒家的生命智慧对检视与推进生命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教禅宗心性论是佛学的核心义理之一 ,旨在启迪人从心灵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它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特征与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互通融和契符。韩孟诗派是中唐最具特征的诗派 ,此派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都表现自我主体意识 ,抒写心性 ,而形成这一创作特征的深层文化思想背景正是佛教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融合的统一体。我们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人生幸福的注脚。禅宗和儒家在人生现实追求上的不同,源于其各自的理论学说不同,这也决定了在实现幸福的道路上各自采取了不同的途径。但是,在寻找幸福的真谛中,禅宗和儒家得以交汇的地方是寻找幸福生活的圭臬。他们都强调了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认为天地与我一体是理想的境界。佛教的心灵安宁和儒家的"内圣外王"生活追求都是生命寻找诗意栖居难以割舍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确实均以不同的方式开辟出了走向审美生存的理路,但诸多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阐释”名义下对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所作的似是而非的言说,事实上是对审美现代性的严重误读。以审美的方式来回答、解决生命意义问题,只是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审美主义的重要面相,而不是审美现代性的圭臬。中国古代审美主义面对复杂生命之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撤退的姿态,这种无视尖锐繁复的内在生命张力的审美理想,与现代审美精神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6.
唐宋之后,佛教各宗大都式微,惟有禅宗盛行.惠能禅用心灵去证悟佛法,用生命去把握佛法,用实践去诠释佛法,因之对中国心性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禅,而要了解禅,就必须对惠能及其<坛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和理论基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直接影响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乐生安死、极度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儒家生死观的思想内涵,把握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乐生”文化,营造生命氛围;开设生命课程,强化生命韧性;拓展生命意义,开阔生命胸怀;端正生命价值取向,树立生命理想。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对中国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精神有着深刻独特的解析,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强大冲击,他继续执守儒家心性论的立场,通过对“心性本体”的重新诠释,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保住这一本体,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但他的“良知坎陷说”最终并没有真正跳出传统儒家道德中心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我们并不否认李翱所宣称的儒家立场,但是其思想形态与这一固有立场之间存在张力。李翱复性说参考和模仿了佛教心性论,在修养论层面上,它最终指向的圣人境界是超凡入圣,而不是即凡而圣。这与儒家的基本观念有所抵牾,也从侧面透露出他在融合三教思想资源时的乏力。  相似文献   

11.
"乌台诗案"后,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苏轼被贬黄州。精神的困顿,生活的贫穷,心灵的抑郁,使他转向了宗教,渴求在禅宗里安顿心灵,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苏轼接受禅宗的"明心见性","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五蕴皆空","心无所住","人生如梦"等义理,并将它们与儒道两家融合一体,"浩然不见其涯也"。在黄州,在赤壁,苏轼用他的如椽之笔写下三篇赤壁词赋,深刻体现了他对禅宗的认知和体悟。  相似文献   

12.
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继承了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涅荣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和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他提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倡导把禅的智慧、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广,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又为佛教融入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一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走向了自身心灵的和谐与超越,他们在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的内容反映了其主题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范围,它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道路,进入到退避社会、厌弃世问的禅宗思想的范围,但与禅宗以心灵调和社会、自然的思想又不同,<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已达到了彻悟万物皆空与真如本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禅宗标榜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维方式渗入到我国古代诗歌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使我国古典诗歌越来越强调"意",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诗歌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都体现出一种"重意轻言"的艺术态势。  相似文献   

15.
韩贞是王艮、王襞的弟子,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受王艮、王襞禅学思想特别是王襞的禅学影响的影响,韩贞虽然从学泰州后弃佛归儒,甚至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他一生也没有脱离佛、道的影响。韩贞修的禅是儒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韩贞强调内悟、静修,主张无说为妙,所以他修的禅也是一种哑禅。  相似文献   

16.
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主旨在于围绕人的“生命”来展开教训、智慧、学问与修行。儒道释哲学对生命智慧的阐发各有侧重,儒家主要从入世的立场来寻求生命的安顿、调护和完成,强调此生生命历程的担当与责任;佛家主要从出世的立场来看破生命之苦的实相,追求生命之苦的解脱之道;道家则介乎两者之间,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然与洒脱,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面对当代国人“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生命智慧缺失,传统的生命智慧为今天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佛教禅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藏春集》中诗歌作品所蕴含的禅宗理念,将作品的文本分析与禅宗思想的基本特征有机地结合比对,总结提炼出刘秉忠诗歌创作表达的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无念为宗、即世间出世间的佛学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可以窥视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思想中,"心性"是最核心的概念,它包含"心如真如、即心即佛、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思想内涵与特征。慧能心性论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贯通大乘佛教各系学说的基础上融摄了传统的儒道之学,并对宋明理学等后世心性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