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宣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消费景观王国,资本所刻意建构的消费社会景观是在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度异化,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种"景观拜物教"。"景观"窒息了人的创造性与革命性,使人屈从于这一异化的力量,主体从被殖民转向自我殖民。"景观社会"理论揭露了资本的意识形态控制,在更深层异化统治中寻找人类自我解放的可能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尖锐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性,资产阶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建构,压制了人的革命性,掩盖了其剥削和压迫的强制性,使得剥削和压迫披上了理性外衣。要反抗这种异化,必须"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摆脱日常行为异化的强制。"日常生活批判"释放了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戳穿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成为我们反抗现代物化与量化统治力量的新的革命起点。但由于缺乏马克思政治经济斗争支持,"日常生活"又失去其真正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一种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理论,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是一种植根于人类历史和生活世界的哲学立场。该理论在强调日常生活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通过日常生活革命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体现了深厚的"民生"意蕴,强调了"民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既定的社会现实孕育既定思想的稚体,催生既定思想的发展.对特定理论资源的批判继承也为既定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增加了养分。纵观马克思的文本,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由历史、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的延伸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概念的现实化,成为了马克思批判和借鉴的标靶,同时也为马克思构思个体自由思想提供了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5.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一直是一个边缘化的作家,留学国外的经历、复杂的成长环境及其自身对西方小说的偏好,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最富后现代色彩的作家之一。王小波的小说始终以一种反"乌托邦"精神姿态彰显着对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奴役的反抗,从而达到对各种时代的不同社会进行揭示和嘲讽,使小说呈现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变成了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是社会公正的集中体现,而且使社会主义公正的内容极大地丰富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又给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效率较高,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明显比其以前任何社会都多,但它在对公平问题的处理上却陷入泥潭。资本主义"公平"仅是"公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它在现实上集中表现为"资本"的公平,是资产阶级的乐园,具有明显的形式性、虚伪性。这种所谓的公平必然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将在其中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公平"问题的认识给当代中国深刻启迪,告诉我们不仅要注意"效率",更要善待"公平",借以促进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马恩在对东方社会特别是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列宁把这一设想付诸俄国革命的实践,领导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对如何建设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邓小平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系统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依附于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而存在,个体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最终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内涵,从单纯的个体研究扩展到群体研究,乃至扩展到社会关系层面的研究,对人的审视层次更接近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的现实,这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社会资本强调了个体参与群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的价值通过他人得到增加,社会资本对个体人力资本具有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帝国主义把全世界划分为少数统治民族和构成世界人口基本群众的绝大多数被压迫民族。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民族压迫在帝国主义时代达到了骇人听闻的规模。帝国主义把殖民侵略和掠夺扩大到空前未有的程度,为了无孔不入的巨大垄断组织的利益,把资本主义列强对不发达国家人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奴役变成了一整套体系。在帝国主义时代形成的殖民体系曾经是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后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作为垄断资本家特别有利可图的资本输出场所,作为原料和粮食的无穷无尽的储藏所,作为殖民主义者的廉价劳动力和“土著”兵士的供应地,曾经是宗主国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给劳动人类带来的是奴役、精神上的贫困和腐朽的思想毒素。资产阶级剥夺了劳动群众的一切文化福利,把文化变成劳动人民高不可攀的东西.剥削制度必然使人民陷于黑暗、无知,陷于悲惨的被摧残、压迫和愚钝的状态之中。资产阶级利用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压迫、造谣和欺骗,竭力在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毒害他们的意识,剥夺他们的自由和教育。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历史方位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在现实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马恩共产主义社会、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关系,现实社会主义本身的阶段性,以及传统社会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问题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马恩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本文(?)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探讨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原意,深入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人类社会总体上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这是在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但是,具体的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演进方式。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开启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的命题以及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抉择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炮舰撞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以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的社会变为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残酷地掠夺、控制和统治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社会"是走进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窗口,作为一个核心范畴,"社会"的生成与嬗变是马克思整个思想流变历程的浓缩及其内在逻辑进程的展开。学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敞开广阔的问题域,开掘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不同面相及其丰富内涵,而"社会"概念的原初语境的再现给予我们新的方法论启示,同时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的思想地平,成为进一步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与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一种学说,它把"语言"作为研究内容,考察社会对语言的影响,揭示语言的本质。品牌名称与社会语言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蕴含了语义预设、性别差异、社会语境等大量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中的利益斗争导致了社会共同体和伦理总体性的分裂与瓦解,其直接后果就是主体的异化。尽管黑格尔早已提出了该命题,然而其唯心主义立场只是将异化的原因归之于理性的分裂,从而使之消除的途径直指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则对此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它从“现实的人”的交往关系出发寻求异化的根源与现实基础,即旧式分工与私有制。于是,废除旧式分工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成为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解放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