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传过程中的类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类比方法.推导和比较了三传过程中的类比关系及类比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动量、热量及质量传递的类似性和类比律,以及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传递过程中过程速率的类似及其联系黄林江(平顶山师专化学系,平顶山市467002)过程速率是化工原理课(或化工基础课)中的重要概念,在各类教材(指上述课程,下同)中频频涉及,并有准确的定义和通俗的公式来表述:过程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能量或物质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热火用传递过程的基本特性、规律及热量、热火用传递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了火用传递方程和火用损率方程;并以大平板为例,给出了分析热火用传递过程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连续流动过程进行数学过程分析,物料衡算在计算机应用提供通用数学模型,大大方便现代企业成本核算。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冻融过程及热量传递规律,同时为东北寒区工程及寒区农业的土体环境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原位监测,开展季节冻土温度变化特性及分层热通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小于50 cm土体温度日变化明显,土体温度季节差异随着土体深度增大而减小。2017年3月3日达到最大冻深(164 cm),4月22日为最终融化日期,最终融化深度为130 cm。不同深度土体温度对地表温度响应呈滞后效应,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滞后时间延长;季节冻土在冻融期内浅层土体受到净辐射的影响,热量交换极其频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净辐射的作用减小,热量在土体中传递的损耗增加,热量交换程度减弱,在冻结期,土体损失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在整个冻融期内保持负值,冻深线以下土体中的热量持续向上传输,表明160 cm深度以下土体持续对冻土层传递热量。  相似文献   

7.
论文基于《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开展了课程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进一步改革优化课程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企业合作中信任传递过程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的合作过程,提出了企业合作的信任度概念,研究了信任度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指出了企业合作的充要条件是企业间的信任度必须大于最小的“信任度”.由于企业重复合作的关联性及企业间信任度在企业重复合作中的“信号传递”效应,因此企业先前建立的合作关系对后期关系具有正激励作用,促使企业后期合作关系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传递过程熵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定义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熵产单元数,并给出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熵产单元数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换热器结构参数与最小熵产单元数间的关系,指出了提高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热力学完善度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7个萘降解菌株和5个苯酚降解菌株中经PcR扩增得到12个儿茶酚2,3-双加氧酶(C23O)基因,大小均为924 bp.根据DNA序列的类似性,可将这12个C23O基因聚类为3组,此结果与分离菌株的样本来源基本一致.这12个基因均编码307个氨基酸残基的儿茶酚2,3-双加氧酶,序列中都含有9个严格保守的氨基酸残基(Gly30、His153、Leu172、His199、His214、His246、Tyr255、Pro259、Glu265),均属于外切双加氧酶的I.2.A亚家族.通过盒式PCR,用各种萘和苯酚降解菌的C23O基因中心区替换恶臭假单胞菌ND6菌株pND6-1质粒中nahH基因的中心区,得到5个杂种C23O基因,这些基因在pET-E.coli BL21(DE3)系统中表达以后,均能检测到C23O活性,其中中心区来自假单胞菌ND24菌株C23O基因的杂种酶C23O-ND24,其比活力高于对照恶臭假单胞菌ND6菌株的野生型C23O.  相似文献   

11.
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传质传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数值传热学方法,建立了考虑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DSHE)内流动与传热的三维数学模型,分析了换热器内流体的流速、流向、流动状态以及换热器高度、流道间距、接管形式等流动与结构参数对传热系数、系统压降及传热-压降性能系数凤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结构一定时,流速增加会使传热系数增大、压降增大、性能系数减小,但相比之下,适当提高油侧流速比提高水侧流速对强化传热更经济有效;而在流量一定情况下,随换热器高度或板间距增大,传热系数和压降会减小,传热-压降性能系数EK会提高,但螺旋板圈数增加却会使传热系数、压降、传热-压降性能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劣化,同时金属板材消耗量增大,经济性降低.此外,切向接管和逆流流动更有利于强化传热和减小压降,换热器综合性能更好.这些结果对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的结构优化与参数调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复合吸附式制冷的动态模拟及传热传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收缩核模型的方法对复合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针对蒸发温度为5℃,活性炭纤维浸渍SrCl2(SrCl2:活性炭纤维=4.27:1,m:m)的复合吸附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传热传质的初步分析.模拟结果与由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蒸发式冷却器的传热传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蒸发式冷却器传热传质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进行了讨论,重点是它的容积散质系数以及工艺水到水膜的传热系数.介绍了试验台和各测试仪表,给出了对两个试件的测试结果,整理了βxv和K的变化规律,并与计算结果作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4.
梁才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4):4015-4018
基于高分子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换热器。为了更好地揭示膜换热器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对膜全热回收器建立了空气侧、膜侧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研究全热回收器的传热传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膜的热阻对显热交换的影响不大,而膜的湿阻对潜热交换有较大的影响。膜的厚度很小,湿扩散系数很大,因此膜的湿阻较小,使得新风和排风的潜热交换非常充分,结果基于透湿膜的全热回收器的潜热效率很高,达到60%以上,比基于纸的全热回收器的潜热效率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5.
眼角膜在冻干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角膜干燥过程的理论分析,建立了能真实描述角膜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角膜的冻干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如下结果:冻干室内温度约-10℃,压强维持在50Pa左右时,角膜双面冻干所需时间为170min。采用移动网格来追踪升华界面上各节点的参数值,提高了本模型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直观可靠,物理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16.
对多孔纤维材料中流体渗流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特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推导出了温度和压强的解析模型,分析了棉和涤纶两种纤维材质中液体渗流压强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比多孔材料中流体温度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在水汽逆向流动填料塔内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径94mm,高2.1m的填料塔内进行了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热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合适的(液/汽)质量比为7.7~13.3。当系统内液汽比在该范围附近时,床层内气相温度分布比较稳定。同时,对填料塔内热质同时传递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计算出在本实验系统的操作条件下,全塔平均传质和传热系数分别为:kg=0.060kg/(m2·s·MPa)和αg=2.01W/(m2·K)。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应用到工业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固定床反应器应用广泛,固定床传递过程的研究中,固/气传质、传热系数是二个重要的基本参数。本文介绍了固定床反应器固/气传质、传热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内吸氢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建立了圆柱形反应器的二维多物理场模型.新建立的模型考虑了换热流体流速与温度变化对反应器吸氢过程的影响,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V3.5a软件来求解,并探讨了一些重要参数变化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近换热管壁处的氢化物床的温度较低,吸氢反应更快,换热流体入口附近床层的吸氢反应比出口附近的快;减小氢化物床层与换热管壁面之间的接触热阻和增加氢化物床层有效导热系数都可以增强换热效果,从而加快吸氢反应,当接触热阻从0.002 m2·K/W减小到0.0005m2 ·K/W时,吸氢反应时间大约缩短了15.5%;采用强化换热措施可以减少吸氢反应时间,提高反应器平均功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两相流理论,提出了一个描述含湿氧化铝颗粒气流干燥过程的一维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干燥管内气固两相间的传热和传质、气固两相温度和含湿量的变化.利用Bird等所提出的努赛尔数经验公式对该气流干燥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含湿氧化铝颗粒在不同气流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曲线.整个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得很好,可以用来预测含湿氧化铝颗粒的干燥湿度.另外,对固气比、气流温度以及气流速度对颗粒湿度沿干燥管高度变化的影响也作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固气比和气流温度对颗粒湿度的变化影响较大.低固气比、高气流入口温度,干燥过程颗粒湿度变化大,有利于颗粒干燥.而气流速度对颗粒湿度变化的影响则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