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无题诗的诗人,本文认为:1、在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上,李商隐的无题诗不是一时一地所作;2、在内容上多数是描写爱情,有的可能别有寄托,有的可能有恋爱本事为依托;3、对他的无题诗是否有寄托,应分类对待;4、李商隐的无题诗写得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5、无论是哪一类的“无题”诗,都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它们都以一种深情绵邈、清丽婉曲的风格,创造了富于感伤情调的悲剧性的美,一种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诗人一味追求用典,导致诗歌内容空洞、文脉滞涩.鉴于此,钟嵘提出诗歌创作“直寻”说,认为诗歌贵在吟咏性情,抒发诗人切身体验.但从钟嵘选诗评诗的情况来看,其“直寻”说并不排斥用典,而是要求用典合理适当、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极富个性的一位诗人,他以无题名篇的爱情诗为后人津津乐道。诗人一生多舛的感情经历、颠沛流离的仕宦生涯,为其写作无题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无题诗中缠绵悱恻的意象,隐晦迷离的境界,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无题诗含蓄、幽丽、深邃、隽永,代表了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借喻、用典、双关、映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无题诗的语言给人以多种美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唐代诗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攀枝花诗群"作为一种地域诗歌现象,其命名和由来承载了地域风情、历史风尘和时代风貌,百里钢城、移民身份和攀西风物的熏染铸就了它"钢铁"激越、"乡愁"情怀、风物传奇等内涵特质,成为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之光。而在转型背景下,新一代攀枝花诗人群体的创作心理转变,促使"攀枝花诗群"创作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和谐共生、地理身份淡化、性别书写突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锦瑟》难解,关键在用典的复杂和多义。从原典出发,结合李商隐的生世和诗作,大致可以推知此诗的核心意涵:一生中“可寄托”的想念,到头来都是虚妄。此了悟人生之语,见证出唐世的衰败。  相似文献   

7.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主张"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其"风韵译"理论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偶成"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序》提出"自然英旨"的观点,主张诗歌要追求自然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以"即目直寻"的方式进行创作,反对用典和刻意雕琢;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还要注重文采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晚唐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在前辈作家已取得辉煌成就的情况下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千余年来在批评家和读者群中赢得了广泛声誉。也许是由于他在唐诗盛况难继的局面下有意识地在诗歌表现手法上做了多方探索的缘故,于是义山诗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便吸引了众多专注的目光。十一世纪初的西昆体诗人专门效仿李商隐作诗,看重的是其诗的语精典博(“西昆”有“玉山秘册”的  相似文献   

11.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诗风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题诗”的“沉博绝丽”风格在李商隐诗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李商隐诗歌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价值。李商隐“无题诗”对宋诗有显著影响,即对宋诗总体艺术追求方向的影响,以及在西昆体、王安石、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表现。李商隐无题诗诗风在宋诗风格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郭诗人"在文章观上坚持"明道",在诗学观上坚持"缘情",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源于他们对"道"的理解。"道"首先是天地人文、物理人情之规律,于是他们用"缘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道"的理解。但是"道"又有伦理道德属性,这提升了"情"的内涵,因此他们在诗歌中又有大量社会化的写实倾向。"缘情"而"节情",构成了他们诗学观的核心。而这又连接着他们的文章观:既强调儒家范畴的文道关系,又在创作实践中对"道"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对"节情"的认可,使"北郭诗人"纠正了杨维桢的"缘情"观;对"缘情"的坚持,又使得他们不能迅速适应明初"主旋律"的文风。这也构成"北郭诗人"的尴尬与复杂。  相似文献   

13.
林丽 《科技信息》2009,(8):114-115
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诗中关于自然的意象千千万万。本文就选取其中一意象——“鸟”在诗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的比较来说明两位诗人诗中所描写的不同的“自然”。  相似文献   

14.
胡丽萍 《科技信息》2007,(22):222-222
《远别离》是李白晚年的一首不朽之作,全诗以独特的构思,巧妙的用典,形象的比喻,抒发了自己悲愤心情和矛盾心理,表现了对唐王朝和唐明皇眷恋而又失望的感情,用典比喻都能有效的表现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抒情内容。诗中"风骚"乃模仿古人而众采百家,自铸伟辞,超越古人,堪称千古不朽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无题诗的空白结构及其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无题诗情调缠绵、音韵悠扬、徘徊沉吟、一唱三叹以及婉转曲折、含而不露、缠绵缱绻、一波三折的特征,使其诗作具有柔曲相融、扑朔迷离的模糊特征. 导致李商隐无题诗的模糊特征的缘由有许多,其中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空白结构的设置不失为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诗史上,悯农诗的写作传统开始很早,但在中唐以前真正属于文人写作的悯农诗却历历可数。安史之乱后,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写作悯农诗歌的诗人,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悯农诗歌。这种普遍悯农情怀的出现,当然有其时代与社会的原因,但更为根本的却是受中华传统"仁爱"文化与"和"文化的影响。对"仁爱"文化与"和"文化进行观照,可以揭示出中唐诗人悯农情怀普遍出现的深层原因和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五陵"是西汉统治者在关中设立的五个陵邑,两汉时期地位特殊。"五陵"诗是唐代诗人感受"五陵"的沧桑变迁而书写的诗篇,在唐代的不同时期,诗歌呈现不同的风貌,各有侧重。然而,在"五陵"景色的描写中寄寓文人惆怅,在"五陵"王气的追述中展现爱国情怀,在"五陵"往事的回望中抒发人生思考,是唐代"五陵"诗基本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李商隐因为和自身经历有关的原因,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这些诗意蕴幽邃,意象朦胧,在诗中他喜欢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来遮蔽感情、埋没意绪,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诗歌意象从取象的内容、目的以及意象的组合上看,都呈现出迷离之境与遥深之情的融合。这在他的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以及无题诗中均有突出的表现。本文试图从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探究其诗歌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极品,它们的基本面貌与亲吻神学的两条基本精神正好吻合:一是不婚的情爱,一是灵性的情谊。李商隐的文艺思想比较解放而新颖,表现出批判传统的异端色彩。从隋唐至清代思想界的变迁考察历代诗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呈现出一条变动的曲线,它反映了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李商隐诗歌的个案研究说明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是基督教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