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影片上映后获得极大的反响,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原作对于电影的成就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但是影视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对于电影的成功更是功不可没。本文就以电影《一九四二》为例,从叙事文本的重新编排,视觉造型的完美打造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改编的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电影《一九四二》运用形象直观的镜头语言从多个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中描述的历史情境,凸显了人性的美与丑,带给观众直接、震撼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由于电影表现方式受时空限制而弱化了文字语言特有的内涵。电影和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各有侧重,在主题层面又彼此相互辉映,使得受众对一九四二年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刻。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4.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已分别被中外两位导演改编为电影。本文旨在研究这两次改编的差别,同时对两位改编者借助小说展开的电影叙事和意图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与文艺形式日渐融合,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活着》以及电视剧《富贵》。这三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小说文本、电影和电视剧)在细节处理和主题关注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论文从宏观方面探索和分析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巨大差异,提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新意,这是因为三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所要传达的情感、观念侧重点不同,影视艺术形式在对小说原著进行改编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删汰繁芜、去粗取精。  相似文献   

6.
斯坦贝克的许多优秀小说被成功地改编和拍摄为电影,其中获奖最多和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和《伊甸园之东》3部影片。这3部电影作品分别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题材,塑造典型化角色,以现实主义的手段聚焦斯坦贝克关注的困窘,展示了对原作媒介的跨越及其悲剧意识小说主题模式的再提炼;改编作品还对原故事叙事时空进行了集中式重构,在电影的影响上体现出电影作品对小说及社会语境的映射性,完成了从不同风格的小说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集体转身,实现了小说与电影的精彩握手,为诠释斯坦贝克悲剧意识作品所具备的特殊魅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  相似文献   

7.
小说《闪闪的红星》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特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一部流浪汉作品向红色经典生成的过程,包括从追寻母题到斗争主题变化、从缀段性到戏剧式结构的调整、从流浪汉到小英雄的人物塑造、从纪实性到理想化叙事风格的演变等改编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改编也络绎不绝。早前,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和电影《倾城之恋》已为人们熟知。2009年《倾城之恋》再现新面孔,2万多字的小说被改编成36集电视剧搬上电视荧屏。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创造了巨大的文化市场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半生缘》小说与电影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优秀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小说《半生缘》文本中的全知全能视角及女性主义立场在其同名电影中以交叉视角出现,其立场的变化也导致了女性批判力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10.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作品。原著关于主人公阿米尔与小仆人哈桑的情感描写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当小说被改编搬上银幕之后,所得到的评论往往是毁誉参半,电影《追风筝的人》也不例外。本文借由对电影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对制约这部作品改编得失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电影《白鹿原》由同名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影视效果蔚然可观,也将《白鹿原》这部小说带到了更多人的视线当中。而两者之间对于史诗性的追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时间也引发了影版与原著之间对于故事主线的热议。《白鹿原》小说与电影两者之间因故事主题、历史叙事及艺术诉求三者之间的差异所体现出的史诗性也十分具有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战马》在延续原著小说展现"人情"的基础上,对战争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反思。电影对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改编,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置换、情节的增加和对白的重新编写等,电影相较于小说,对"战争"进行了更为集中、深入的思考与呈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精神灾难是隐蔽而又深远的,电影通过参战士兵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经历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合理限度的反思。这部电影对当今局部战争不断的国际局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完成了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同样的人物,相似的故事,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文本。在历史观念、真实观念、意义表现和叙事态度方面,张艺谋的电影和余华的小说之间出现了一道相距甚大的鸿沟。应该说,小说营造了生命的达观及人生独特的审美境界,电影却没有走向这样的一个境界。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飘》是一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随着战争失败、奴隶制废除,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小说。而《乱世佳人》是一部根据《飘》改编的影片,它以小说的第一场——郝思嘉在陶乐庄园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开始,又以小说的最后场面——郝思嘉打算回陶乐庄园作结。但这两种不同媒体——小说和电影在传递同一故事内容时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的抗战小说《中国天空》被改编成电影时,雷电华电影公司重塑了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成功地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然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赛珍珠反思战争、渴望和平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东辉 《科技信息》2013,(1):328-328
这部电影由史蒂芬·金的小说《被诅咒的手》改编而成,是2008年不可多得的佳作。影片虽属于恐怖片但导演通过特定的场景和情节揭露了宗教的演绎过程及宗教对人精神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电影的辉煌离不开小说为其提供的养分,特别是新时期以后,国产片多从同时期小说改编而来。新时期中国影坛相继出现了与新时期文学思潮相对应的热点,第四代、第五代的电影创作体现了小说改编对电影的深刻影响,第六代导演和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也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暖》,在尊重原小说主题思想和文学构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二度创作和改编,使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作为与文学文本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的优势。笔者将从表面层次的悲喜转换、女性意识走向觉醒,以及精神的忏悔和良心的救赎这三个方面,结合原作,阐述《暖》这部影片之所以可以实现成功修辞移植的原因所在。在艺术思维、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三个方面展现了影视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