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连作障碍已成为当前蔬菜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增加微生物量以克服蔬菜连作障碍,在深圳福田郊区的农科推广中心同乐蔬菜基地选择了蔬菜连作多年的田块,分别采用了水稻蔬菜轮作和利用夏季高温在地面短期覆盖塑料薄膜进行高温闷地技术,通过观测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这2种措施对蔬菜连作地的改良效果。结果显示:水旱轮作和夏季短期高温闷地均能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尤其是提高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并降低土传病原微生物的含量;高温闷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含量,其中细菌和放线菌的含量增幅明显,而水旱轮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小。该研究表明水旱轮作和高温闷地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土壤理化性质,在探索克服蔬菜连作障碍方法的方面具有较好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海南的农业生产习惯于实行农田连作制。水田多是种植两造水稻,没有改变土壤生态环境,致长年累月,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差,有效养分缺乏,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海南地处热带海岛生态环境,适宜生物生长,植物生长快,有机物积累快,但是热量高和雨量集中,土壤养分分解、转化和流失也快。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充分利用热带海岛生态环境的优势,争取多种一造,既有产品收入,又有茎杆、枯枝落叶回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培育高产稳产农田。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衬膜水稻种植技术修复沙地荒漠化土壤的效果,本文对比了2014年在科尔沁沙地建立的衬膜水稻种植田与邻近荒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荒漠化沙地土壤相比,经过衬膜水稻技术修复后土壤的总氮含量增加了111%,土壤的总磷含量增加了102%,土壤总钾含量增加了176%,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39%.衬膜水稻技术显著改善了荒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了荒漠化土壤肥力恢复,对荒漠化土壤修复效果明显,可为荒漠化土壤治理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应坚持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坚持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合理的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资源,坚持效益最大化调整农业结构,有利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适当压缩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压缩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三元"种植结构.我省应重点发展蔬菜、亚麻、马铃薯及饲草、饲料等作物.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使得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绿色无公害蔬菜是现代化绿色农业的一个产物,其安全性比较高,能够让人们放心食用,且营养丰富,因此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不仅能够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饮食健康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也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与管理技术,包括蔬菜种植基地的选择、种子的选择与播种、蔬菜的培育与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应用于农业实践中的技术成果,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浙东平原水田以春花连作稻为主,复种指数较高,作物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如何优化种植业结构,为平原水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出典范,有其重大的意义和科学价值。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与鄞县集士港镇农业部门合作,在鄞西平原祝家桥村望童公路两侧于1991年建立200亩“一优两高”农业示范畈。四年来,在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从优化种植业结构着手,调整种植作物,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席草(蔺草)、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以满足社会和外贸的需求,显著地提高了水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亩示范畈1993年实现了粮食亩产超吨粮(省计面积)亩产值超千元;1994年粮食亩产继续超吨粮,亩产值超过两千元(表1)。1994年粮食面积137.9亩,总产138993.5kg,单产1007.3kg,比建畈前1990年粮食面积192亩,总产147072kg,单产766kg,增产31.5%。1994年亩收入2622.81元,比1990年亩收入650元,经济收入翻了两番。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农田土壤盐碱程度对土壤碳固定和碳排放的影响,选取吉林西部不同开发年限的盐碱旱田、水田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采样和实验测量。测定土壤盐碱程度的基本理化指标:土壤pH、电导率和碱化度;同时测定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旱田土壤整体盐碱程度较高、固碳水平较低,土壤-大气碳循环较慢。随开发年限的增加,盐碱程度没有显著降低;而水田土壤盐碱程度相对较低,固碳水平较高,促进了土壤-大气碳循环。随开发年限的增加,土壤盐碱程度得以改善,土壤固碳水平提高。总体而言,玉米的种植无法较为有效地改善土壤盐碱程度和土壤碳的固定,而水稻的种植则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有利于土壤对碳的固定从而降低碳排放。在全球温室效应大环境下,研究区应大力关注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改造盐碱土壤,为减缓区域变暖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
苏北林粮间作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苏北地区林粮间作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杨树与粮食间作和泡桐与粮食间作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优于对照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各理化性质间密切相关;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等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实施林粮间作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增加土壤地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多熟种植典型区域——江西省鄱阳湖地区为例,基于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该地区水稻熟制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i)在研究区内约66.47%的受访农户选择多熟种植的耕作模式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ii)农户水稻多熟种植模式的选择主要受灌溉条件、地块面积、家庭规模、微地貌类型、农户对农业补贴的评价、非农总收入、旱灾等因素的影响;(iii)灌溉条件、地块面积、家庭规模、微地貌类型、农业补贴与农户水稻熟制的选择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断爆发的旱灾频度和非农总收入的增多对水稻的多熟种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v)未来政府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进行多熟种植,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人多地少、粮食短缺、资源破坏、能源紧张、环境恶化,是我国乃至我县面临的最大难题,解决前两种难题的只有生态农业,而在生态农业中最突出、最有效的只有发展立体农业。1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发展,在我县已经确立了几种行之有效的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对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1 冬暖温棚的集约立体式栽培 在县城效区和红堡、小泉、川道区利用有限的水源和温棚内充足的热量、光照生产反季蔬菜和常规蔬菜的种植方式,它已经填补了我县淡季蔬菜短缺的空白。1.2 远门单魏村魏茂生果园立体栽培 利用苹果树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九个农业经济自然区农业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引起的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壤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结果:亚热带土壤8种元素含量高于暖温带土壤,其重要原因是两者区域自然成土过程的不同,引起它们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形成的;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改变着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影响农业土壤元素含量;不同土壤类型,各有自己独特创面形态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这是土壤元素纵向分布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茶园中茶叶的氟含量、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调查 ,探讨影响茶叶中氟含量的几种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 ,茶叶氟含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加 ;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并不显著 ,与土壤水溶性氟呈显著相关关系 .此外 ,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13.
茂县羌族人民具有饲养畜禽的历史和习惯,又具备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2005年,全县农业总收入24145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551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3%。要使茂县农村经济增长,全县的耕地面积有限度。靠果树;大部分的果树老化,改造果树速度慢,改造后的水果价还是未知数;种植蔬菜价格时好时坏,很不稳定;畜牧业生产是茂县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优势产业,尤其是发展具有优势的畜牧业:仔猪生产,是茂县畜牧业的第一大优势,全县每年需要11万余头的仔猪,茂县能繁殖仔猪3万余头,每年约需8万余头的仔猪,每头仔猪的价值为175元,仅购仔猪的经费,每年就是1400万元,我们要把仔猪的产业做大做强,占领茂县仔猪市场阵地,成为阿坝州的仔猪销售窗口。土鸡和土鸡蛋生产,是茂县畜牧业的第二大优势产业,茂县以土门的土鸡名扬阿坝州,土鸡2005年出栏5.9万只,不仅满足了茂县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汶川县、马尔康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销售价格比其他肉鸡高4—5元/kg。2005年茂县土鸡销售5.9万只,实现经济收入241万元。可以把土鸡和土鸡蛋的产业做大做强,以独特的禽肉禽蛋产品,来占领茂县和阿坝州的市场阵地。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地种植优质牧草,改良干旱河谷的劣质草场,种植优质牧草,大量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围绕旅游业发展特种养殖;增加茂县农村的经济收入,使茂县农村早日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4.
李贤之 《杭州科技》2000,21(3):25-25
杨村桥镇地处浙西区 ,土壤比较瘠薄 ,但温光条件尚可。尤其320国道横穿该镇 ,交通比较便利。“八五”期间 ,该镇种植业结构作了较大调整。草莓稻在该镇有了长足发展。几年来 ,草莓前作早稻亩产达到500余公斤 ;草莓亩产值1996年曾达到1万余元 ,有千斤粮、万元田之称。因此 ,近几年以来 ,该镇草莓稻面积占全镇水田面积30 %强 ,绪塘村草莓稻面积更达水田面积50%以上。该镇农田种植业结构变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因此 ,在农业生产上必须因势利导 ,适度推广粮经双丰收的草莓稻高产栽培模式。现将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  相似文献   

15.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是评价耕作土壤环境质量与健康的重要指标。以山东四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大葱、姜、草莓、黄瓜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qPCR和基于扩增子测序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不同作物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大葱土壤中以真菌ITS拷贝数为指标的总真菌丰度最低,且与草莓、黄瓜和姜土壤总真菌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葱和姜土壤真菌群落香农指数和操作分类单元指数高,多样性较丰富;黄瓜和草莓土壤真菌香农指数和操作分类单元指数低,多样性较差;土壤中子囊菌、担子菌、被孢菌门等相对丰度占比较高,其中在发病土壤中子囊菌门真菌相对丰度更高;土壤真菌类群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pH和有效磷对真菌群落构成的影响最大。这些结果为厘清不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蔬菜土壤环境质量关系,为蔬菜土壤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金军民 《甘肃科技》2016,(23):143-148
随着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信息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村的蔬菜市场信息与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蔬菜市场信息收集与利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不仅能够减少农民种植过程中的盲目性,而且降低蔬菜市场价格变化给农民带来的风险,增加农民的正常收入,促进整个农业的发展,稳步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蔬菜市场信息与种植结构的不协调,使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市场信息脱节,给双方利益带来影响。农民作为信息社会的弱势群体,种植蔬菜多凭以往的种植经验选择来年种植的经济作物,政府职能逐渐弱化。农户对于需求信息的捕捉能力不足,并且对分析已有的蔬菜市场信息来决定种植面积调整能力欠缺。政府作为民生的主要职能部门,应该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建立适应市场信息的网络服务平台,减少菜农的种植风险,为消费者谋求福利。  相似文献   

17.
杨盛贤 《遵义科技》2008,36(2):22-24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值,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我镇大胆尝试,推广应用了多种以水稻为主体的种植模式,其中以水稻-菱角菜-洋芋是经济效益较好的栽培模式之一,目前我镇带动面积已达1.5万亩。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种植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突出,进行蔬菜与粮食作物轮作,实行水旱轮作,既能有效解决蔬菜连作障碍而引起的农产品产量、品质、效益下降问题,而且蔬菜收获后种植水稻实行旱育稀植,提前移栽,又能提高水稻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对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浪 《广东科技》2013,(16):189+172
随着大棚作物面积迅速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加快,但由于大棚的施肥上的不合理以及独特的生产环境,使作物生理缺素和大棚土壤盐碱、酸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蔬菜瓜类作物产量、生长及品质,如何保证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和品质,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下,提高设施的合理施肥水平,成为当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阐述了大棚种植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危害,分析了土壤盐碱、酸化的危害,最后分析了大棚土壤改良措施以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集约化种植土壤硝态氮分布和迁移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市通州区选取了当地3种主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小麦-玉米、大棚蔬菜和大田蔬菜,研究了这3种体系0~10 m土壤硝态氮分布和运移速度.结果表明蔬菜种植区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要显著高于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大棚内种植蔬菜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要显著高于大田种植蔬菜的土壤硝态氮含量.3种种植模式均产生了深层渗漏,试验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下硝态氮运移深度为630 cm,5和13 a大田蔬菜种植下硝态氮运移深度分别为730和800 cm,5和18 a的大棚蔬菜种植下运移深度分别达730和900 cm.在小麦-玉米大田种植模式下,深层硝态氮向下运移速度约为6 cm·a-1,大田蔬菜和大棚区约为15~26 cm·a-1.考虑到当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在9~12m,大棚种植18 a后土壤内的硝态氮已经运移到或者即将进入到地下水,这会对地下水质造成直接或者潜在的污染,因此建议在设施农业种植区开展调研,并评价不同区域设施农业种植对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综合评价农户对农业环境污染影响认知的基础上,利用重庆市涪陵区种植业农户数据,运用多元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农户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程度相对而言还比较低.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村干部、农户技术风险的偏好程度、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家庭农业总收入和种植规模是影响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将农业技术培训与宣传做到系统性与连续性,注重现场观摩与田间试验的指导,才能提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扩散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