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之友》2014,(5):18
<正>有一种蓝花布,名字很漂亮——蓝夹缬。蓝白交织的纹理间渗透着古老的时代气息,是流传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传统蓝染织品。作为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蓝夹缬也是我国传统印染的"四缬"技艺之一,在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蓝夹缬主要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民间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其技艺在我国已传承千年之久,从制靛、雕花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艺术结晶,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14,(5):20-21
<正>夹缬,中国最古老的"四缬"(绞缬、蜡缬、夹缬、灰缬)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古汉语里的"缬"字,专指在丝织品上印染出的图案花样。顾名思义,夹缬便是利用雕版在棉绸等物上夹染出预定的效果。《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很多夹缬实物残片,至今仍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一些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  相似文献   

3.
王肃 《科学24小时》2009,(12):29-31
2009年9月30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传来消息: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金陵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安徽宣纸、浙江龙泉青瓷、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端午节等22个中国项目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我国的申遗工作又一次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15,(3):20-21
<正>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十几道严谨的工序才能完成,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当中的每个环节丝丝相扣,不能有半点疏忽和过失。尤其以烧制为最,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靠运气,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数天、十几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14,(3):48
<正>石湾陶艺的制作工艺有设计构思、制模、注浆成型、修坯、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3种火,分别用于移动烧制物品的不同部位,只有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陶塑工艺产品生产的成型技法上,至今还保留着手印和卷筒塑制空。在原有的传统技法上,根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  相似文献   

6.
<正>剔犀技艺经历代相传,已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工艺精湛,产品具有结构精巧、漆光莹滑、层次分明、古朴淳厚等特点。剔犀技艺文化内涵深、品位高,充满浓郁的地方独特风格和鲜明的东方工艺特色,既是华贵的艺术陈列品,又是高档的实用品,集实用性、艺术性和保值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的"非遗"名录中,技艺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山西民居砖雕——清徐砖雕更是榜上有名。它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手工技艺,制作集烧窑、绘图、雕刻于一体。真正的清徐砖雕制作技艺,几千年来仍旧基本依靠师徒、父子之间的言传身教,并且需要凭借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它的工艺特征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安宫牛黄丸炮制特殊,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础、"阴阳五行"理念为依据,对药材逐味使用不同于其他同质产品的辅料及技艺进行深度炮制,如朱砂特殊的水飞及后续工艺、珍珠用豆腐蒸制等。其制作技艺也非常精良,合坨时需经"打百锤""圈百日"等独特工艺。制作药丸需特殊的手工推丸技艺,挂蜡技术十分讲究火候与手法,经特殊手段外裹的金箔具有镇静安神的独特疗效,同时对于保持药力不散至关重要,属于几百年秘而不传的古法绝技。  相似文献   

9.
<正>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种装饰工艺,与木雕、石雕合称为建筑三雕,并在工艺和造型上相互借鉴。中国砖雕历经千年演变,技艺炉火纯青,文化沉积厚重,风格流派众多。  相似文献   

10.
<正>浑源传统铸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工艺精湛,它年代长、影响大、价值高,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浑源铸钟制作技艺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据中科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学者鉴别和认定,浑源铸钟技艺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古代塔基遗址是一脉相承、同出一辙的,源于辽金时期,距今已有1 000年左右。浑源铸钟不仅是中国古老冶炼铸造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古代金属工艺装饰中,有一种称为"鎏金"的技艺,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冶炼文化的巅峰技法。鎏金工艺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也称火镀金,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金工艺的光辉成就之一。传统鎏金技艺起源于战国中期,在汉代得到了初步发展,唐、宋、元、明、清逐步发扬光大。位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与五台山佛教寺庙群之间的朔州.因为历代信众供奉鎏金铜佛像,使传统鎏金技艺在朔州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14,(5):19
<正>在这个丝、棉、麻争宠的消费时代,谁还会惦记一块蓝白花土布是如何染成的?又有谁记得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彩衣"究竟源自哪里?事实上,这一切都结缘于一种可追溯千年之久的传统技艺——夹缬。美丽传说关于夹缬,曾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名家境贫寒的姑娘站在自家的乌桕树下,她为自己没有体面的嫁妆而发愁。秋风吹过,树叶飘落到舂米的石臼里,她俯身去看时,竟发现枯枝败叶将一汪积水染成了蓝色,于是顺手拿过一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千人组成的方阵用汉字演绎了各种"和"字,向世界展现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那一幕惊艳了世界,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这门濒临灭绝的技艺。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世传奇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被称为"文明之母"。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和活  相似文献   

14.
<正>山西式样的家具,行话曰"晋作"。晋作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的典型代表,其制作技艺起源于秦汉,宋元时渐趋成熟,明代中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晋作古典家具用料精纯,制作考究,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日用家具上的艺术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使其极具地域特色和工艺价值。本期传承,我们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运建的带领下,感受晋作文化传承的血脉之情,领略古典家具重获新生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正交城云香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米鸿德16岁随父米承祖学习传统云香、线香手工制作技艺,经过几十年努力学习,在严父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下,掌握了云香制作技艺的精髓,灯火相传,子承父业,并创建了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在生产实践中,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提高工艺质量,逐渐脱离家庭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努力。在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技艺的征途中,米鸿德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友》2014,(5):32-33
<正>苍南,是靠近浙江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县城,也是薛勋郎的家乡。结缘夹缬作为印染技术"活化石"——苍南夹缬最后的传人,薛勋郎是幸运的。这个当过兵、务过农,还做过生意的老艺人,如今仍然在布满了灰尘的作坊里坚持着,他的作坊没有家族传承历史,却是20余年来全国唯一一家保存完整夹缬印染工艺的传统作坊。"我经常会想,当年建起这间小作坊,又守着它这么多年,到底是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先进的激光、化学、计算机设计和制造技艺,科学家已经加工出多种类型的微型零部件。列克星敦麻省理工学院(MIT)林肯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丹尼尔、埃尔利奇(Daniel J.Ehrlich)说,用这种新工艺加工出来的零部件比钟表制造者创下的最小零部件还要小一、二个数量级。埃尔利奇和MIT电子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西奥多·布卢姆斯坦共同研制出的这种立体微型加工技艺的论文发表在8月10日的《应用物理研究》上。  相似文献   

18.
<正>代县黄酒酿制历史悠久,源于民间,工艺独特。在当今工业化生产条件下,其主要工艺仍需手工操作,凭老技师的经验判断。北派黄酒,自成一家,以当地特产黍谷加工黄米为主料精心研制。该黍谷只在山西北部地区可种植,尤以代县产量多、质量好,适宜酿制上乘黄酒。经历代相传,代县黄酒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酿制技艺。  相似文献   

19.
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种装饰工艺,与木雕、石雕合称为建筑三雕,并在工艺和造型上相互借鉴.中国砖雕历经千年演变,技艺炉火纯青,文化沉积厚重,风格流派众多.  相似文献   

20.
<正>山西新绛(古称绛州),这座矗立于古老河东大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而传统工艺美术即是绛州古城辉煌历史和悠久文化的见证。漆器工艺更是其中一朵极为璀璨的奇葩。漆器髹饰技艺(绛州剔犀技艺),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它用两种(一般为朱、黑二色)以上天然大漆(是指从漆树上采下来的漆液,也叫生漆、国漆)在一定的胎体上有规律、有层次地交替髹涂,漆层厚度累积达5~8 mm(一般需要髹漆百余道,历时4个月之久),然后用刀以45°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刀口上宽下窄,进刀深峻,棱面分明,线纹圆润,刀口断面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