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安乐死”,是指对于患有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在患者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由医生采取一定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使其安乐死去的行为.围绕实施“安乐死”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问题,分歧较大.国外对此研究较早,大体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从目前情况看,肯定“安乐死”的观点占上风.据此,国外刑法学界要求“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很高.但迄今为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刑法都还没有在立法上肯定“安乐死”为合法行为.相反,大多数国家的刑  相似文献   

2.
徐林 《海峡科学》2007,(12):70-72
安乐死是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它涉及伦理、道德、传统观念、舆论、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理论上,人们对“安乐死”问题的探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的关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尊严的关注。在实践中“安乐死”法化也同样面临着难题,“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带来非常多的社会问题。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等很小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允许安乐死,并且这些国家对实施安乐死这种行为规定了十分严格的程序。今年“两会”期间—个28岁的肌无力患者李燕写了份《安乐死申请》,再次引起了全国对安乐死立法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3.
张丽 《科技信息》2011,(22):74-74
安乐死的英文单词euthanasia来源于希腊文,本意指快乐的死亡或者无痛苦死亡。我国著名的刑法学者高铭瑄将安乐死定义为: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病人应其本人要求,采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的发生。安乐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是种结束他人生命的行为,人们自然无法轻易从感情上接受这种行为。然而,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生与死。在传统理念和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临终关怀是指那些医学上已经判明无法治疗,洛在短期内死亡的患者从精神到肉体给予精心护理,使之在有生之日过得舒服而有意义。安乐死是指对临近死亡、精神和肉体遭受极端痛苦的患者,遵照病人和家属的意愿,采取人为的方法让其尽可能安逸地死去。两者都是从提高生命的质量着眼,用不同的手段,使临近死亡的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但笔者认为对疾病晚期的濒死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比实行安乐死更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医学伦理道德,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从患者本人角度看得知自己患有绝症,…  相似文献   

5.
李彬 《世界博览》2010,(7):20-21
安乐死组织“尊严”12年内为近干人实施了协助自杀,苏黎世因此成为世界安乐死的“首都”。  相似文献   

6.
“对人的克隆有损人的尊严”,这是反对克隆人的一个根本理由。但是,对“人的尊严”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本从考察“人的尊严”的内涵出发.对“对人的克隆有损人的尊严”的种种论据加以具体分析,指出克隆人过程中,人们可能丧失的“尊严”究竟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化解克隆人技术与人的尊严之间的矛盾,达到各种权利和利益的平衡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安乐死这样一个曾经十分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认可的困难,正在被众多的人们忽略。然而当你面对着年老体衰身患绝症的病人,现时的医疗不能治愈,病人又被病痛折磨得欲生无望、欲死不能时,你就不能不为之动容了。这时,人们也许会想到如果病人自愿,选择和实施安乐死可能是最好的解脱,当然这也是符合道德原则的。 安乐死是为了解除痛苦。 生活是美好的,死亡是痛苦的。古往今来多少人孜孜不倦探求长生不老之术,以达永生。但是,大自然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死亡或迟或早总会来临,并且常常伴以心灵和肉体的痛苦。伦理学的创立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至善”,“至善”等同幸福,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同道德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顾名思义就是医生为了免除绝症患者的痛苦而采用某种方法使病危者在无痛苦中安然死去。围绕是否倡导“安乐死”这个问题,政治界、法律界、医学界争议颇大。笔者认为,倡导“安乐死”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人道主义的观点。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法律上的保护。 实施“安乐死”是否会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它将有益于医学科学的发展。目前的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病人有心跳,呼吸,就要不惜代价进行抢救,在抢救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是意图用医学的、人为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状态下走向死亡.临终关怀侧重对濒临死亡患者的照顾,帮助临终患者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纳死亡,最后得以安详地离开人世.当前我国还没有具备安乐死的合法性条件,应选择临终关怀帮助患者安详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这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道德要求,彰显了人道主义的真谛,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晏殊和欧阳修抒怀词中多次出现“花”、“酒”、“歌”、“乐”的意象,以这些中心意象为切口,可以解读出其抒怀词中的“丧失”情结以及词人排遣丧失之痛的方法:在“酒乡”中忘却,在“歌乐”中重扬生命情致.另外,晏殊还持有圆融的哲学观照眼光,可以不假它求地直接化解“丧失”悲感.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是一个十分复杂、棘手的“两难”话题 ,学术界对安乐死的界定、对象和标准引起过不少争论。老年是与病、与死关系最密切的年龄段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老年安乐死的研究是涉及到生死观、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的重要课题 ,老年人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坦然地对待死亡  相似文献   

12.
论安乐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医学、风俗、伦理、法律、道义等各个方面,对安乐死的关注是对生命的另一个角度的关注方式;安乐死在我国合法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世界这个大的人文环境中,安乐死的观念最终也会被我国所接纳。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价值观念上进行探讨,更要在实践中建立严格、完善的实施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乐死”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两家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话题。有很多人自愿选择死亡,并为安乐死合法化不懈努力。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是否可行,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讨论也进入白热化。从安乐死的历史沿革、安乐死的合理性、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安乐死合法化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诗人痖弦的诗歌里,诗人利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呈现了生活与生命中多样的“痛苦”,而这“痛苦”的背后有着精神荒芜、信仰丧失、文明冲突等深层的原因。通过诗人探寻“痛苦”的心路历程,可以窥见诗人自己的人生指向。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在我国当前的研究,已不是一个隐问题,从三十多年前第一个案例的出现到现在相关理论逐渐成熟,我国的安乐死研究已经走过漫长的摸索阶段,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对死亡概念的鉴定,到具体的案例中出现的伦理和法律的争议,再到安乐死对于现实所引发的各种思考,将我国的安乐死研究渐渐的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安乐死研究做一个总体的梳理和把握,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并在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之爱的终极关怀中保持了生命的尊严,获得了精神的重生。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生之惑”、“生之艰”、“生之悲”三个部分,从“侠客”的“缺父”特征、“侠客”血缘关系的不确定性、“侠客”行为的局限性、“侠客”生存的“进退两难”、“侠客”结局的悲剧性等五个方面详细考察了金庸小说人物的动态生命进程,认为由于独特的人生际遇,金庸产生了“远离中国文化母体中心”,“丧失自身文化根基”的危机感,同时,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也对生活在香港的金庸形成强烈的文化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借助其小说,展现了独特的生命意识,即“生命的本质是荒诞的,人生充满无穷无尽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面对今后十年,处于生命成长的十字路口和种种尊严与文化危机之中的教师、家长、学生应该怎么走?教育应该怎么做?这需要我们作出严肃思考和付出巨大努力。试图通过追忆职业生涯中所见所闻的悲情故事,并从文化与尊严的视角去思考分析这些事故产生的原因,最终期望在先进文化力量的影响下,教师、家长、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避免“人祸”事故的再次发生,让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20.
安乐死是一个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对它的讨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安乐死的道德和立法问题上.本文就安乐死的道德问题展开论述,从生与死的辨证关系、人的生命权利.道德评价标准三个方面为安乐死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