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洁 《世界知识》2023,(8):14-17
<正>大国博弈正在显著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作为进攻方的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持续以所谓“印太战略”为抓手,在地区层面发起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即使是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也未能迟滞美国遏制中国的步伐。这是因为,美国将中国视为“惟一具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和能力的国家”,声称中国正在“胁迫”和“侵略”全球,尤其是“印太”地区,而“印太”的战略态势将“界定国际秩序的基本性质”。因此,美国必须“塑造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在中国周边形成“规锁”中国之势。  相似文献   

2.
从9.11事件、美伊战争到最近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三个事件都引起了世人对同一个主题的关注,这就是安全问题。9.11事件使世人更加关注如何对付恐怖主义的威胁,进而增强了对所谓“非传统安全”的重视。美伊战争使世界不少国家更加关注军事安全问题,特别是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导致不少国家产生“天有不测风云”的危机感,有些国家甚至陷入了既要进一步增强军事实力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又要避免因为发展军事能力而被挥舞“先发制人”大棒的超级大国视为“威胁”或“潜在威胁”,以致招来“杀身之祸”的两难境地。然而…  相似文献   

3.
“朝鲜是东北亚地区稳定与安全的主要威胁,是最有可能与美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国家”、“朝鲜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可以打击美国本土的多级远程洲际导弹”、“朝鲜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特种部队,这支队伍能够同时攻击韩美前线和后方的目标”、“朝鲜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这些都是摘自美国《2000年朝鲜半岛军事形势报告》中的话。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人的“忧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战争”最近英国《经济学家》有篇文章称,布什的“倒萨”战争实质是一场“改革战争”,在美国的宏大战略中,伊拉克仅仅是一个开端,美国的最终目标是改造整个中东,建立一个“新中东秩序”。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许多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9.11后,美国不仅对其安全和外交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将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扩散上升为最重要威胁,并且对美国的中东政策进行了检讨。布什政府第一次将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改革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直接挂钩。2月26日,布什就未来中东政策发表演讲,对“倒萨”目的做了迄今为止最明确…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府认为,经济安全的本质是“经济适应变化的能力”,经济安全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所确定的经济安全的主要任务是霸权性的,例如把美国经济安全的范围扩大到全球;通过维护世界市场的竞争秩序来为美国经济安全服务;对国际潜在对手进行制衡和维持正常的国际秩序;对“恐怖主义”实施打击政策。美国经济安全给予我们的借鉴是:通过全球化增强综合国力,创新、教育是国家经济安全持久的根本,密切注意来自金融领域、能源领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谷蕾 《世界知识》2023,(10):54-56
<正>中国明代的《兵经百篇》讲得好,“谋成于秘,败于泄。三军之事,莫重于秘”。对情报工作而言,保密是第一要务,这也是影响国家、军队情报工作的核心要害问题。美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情报霸权”国家,历来是国际情报界职业水准的标杆。但就在俄乌战场陷入胶着拉锯的相持时期,美国却突发情报泄露事件,不仅令国际社会哗然,  相似文献   

7.
“样板性战争”伊拉克危机与中东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从美国方面考虑,伊拉克战争首先是一种“样板性战争”,无论对它在阿拉伯地区暂时的盟友(如沙特、科威特、埃及、约旦等)———作为一种示范,还是对它在穆斯林世界的对手(如利比亚、叙利亚、伊朗、苏丹等)———作为一种警告;这场战争同时是对美国政界和金融界中犹太人强大势力的回报,是对以色列国家安全的背书从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出发,此次危机可能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它们不寒而栗,这些国家对此既无奈、又愤懑。美国在毁灭一个阿拉伯政权的同时,却默许以色列的坦克和…  相似文献   

8.
叶江 《世界知识》2008,(11):67-67
2007年1月,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齐普曼,提出了世界走向“无极化”的论说。他指出:“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极(non—polar)世界之中。美国的权力既强大到能设定国际行动日程,但又无力有效地在全球执行这样的议程。其他强权无论是国家还是次国家都有力量足以对抗美国的日程,但是却又无力塑造有吸引力的替代品或推行不受外界影响而又能持久的地区日程。”  相似文献   

9.
在细菌战受害者对日索赔诉讼案中,日本法院不断以“国家无答责”为由,驳回我国细菌战受害者的诉讼请求,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豁免权”这一角度看:1、国家豁免原则决不是为了对破坏国家的独立主权、破坏国际法制度和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提供保护;2、侵华日军细菌战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准则,是性质极其恶劣的国际犯罪行为;3、在细菌战受害者对日索赔诉讼案中,日本国家因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准则而不适用“国家豁免权”。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中国威胁”(Chinathreat),在美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所谓“中国威胁论”,则是在冷战结束、中国成为美国国内保守派眼中的“战略竞争者”后才正式出炉。后冷战时代,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先后经历五次高潮,虽然每次内容各有差异,但对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显而易见。“中国威胁”的雏形所谓“中国威胁”,最初主要是美国社会对华人的“不信任”和“恐惧”。19世纪中叶,大批华工和移民来到美国。由于踏实能干、工资要求低,华人受到雇主的欢迎,但却对当地人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此外,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等差异也使双方误解不断,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人眼里,“国际经济”与“世界经济”这两个概念似乎没什么不一样,有的著作与文章也不加区别地混用。然而,当我们面对WTO的历次谈判时,成员之间围绕各自利益而展开的讨价还价却一次又一次地使人联想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超越国家范围的经济活动是国际经济,易言之,国际是以“国”的存在为前提的,无国焉有国际?但是,却不能把国际经济理解为超越国家利益之上的经济活动,“超越国家范围”不等于“超越国家利益”。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所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本质上是为其国内资本的利益服务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也是…  相似文献   

12.
Sergei  Lafrof  尚月 《世界知识》2008,(24):6-6
20世纪下半叶,美国观念塑造了全球政治格局:美国通过牵制与威慑换采和平;美国通过霸权建立资本市场;美国引领世界创造财富;美国民主鼓舞世界民众;美国文化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磁石。但全球秩序已经改变,世界对“美国模式”不再有共识,美国面临春意识形态领域新竞争。谁能主宰21世纪新全球意识形态市场?未来十年,意识形态是最重要、最富变化的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3.
对于“人权”这个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诠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人权”为借口,打着“人权大于主权”的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其实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我们反对“人权大于主权”的论调,反对抽象的人权观,我们认为:人权首先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集体大于个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即“主权大于人权”。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2日,委内瑞拉驱逐了美国驻委内瑞拉海军武官约翰·科雷亚,指责其从事间谍活动。次日,美国以强硬态度予以回应,宣布委内瑞拉驻美国使馆公使衔参赞珍妮·菲格雷多·弗里亚斯为“不受欢迎的人”,限其在72小时内离开美国。自从1999年查韦斯出任委内瑞拉总统以来,委美关系龃龉不断,政治摩擦火花四溅。2005年4月,委内瑞拉不堪忍受美国频频“干涉内政”,断然终止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协定,赶走了在委内瑞拉所有的美国军事教官。同年8月,委内瑞拉发现美国缉毒人员暗中搞“渗透活动”威胁到国家安全,一怒之下,撕毁了与美国长达30多年的缉毒合…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打恐、打伊倒萨、巴以冲突,又加上东南亚接过发生恐怖袭击、朝鲜半岛核问题突然加剧,美国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亚洲。可以断言,在21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将会身陷亚洲,随之而来的“亚洲麻烦”也将“无处不在”。台湾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美国的台湾政策变化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好坏。现在,台湾问题已经成为最有可能引发中美发生直接冲突的一个因素。美国的台湾政策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在两岸关系的总体上“制独阻统”,以阻统为重点;二是政治上“促谈不促统”;三是军事上制造两岸军力的“动态平衡”,不断向台…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经济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经济形态,从风起云涌的新网站,到股市上网络股的“蹦极”运动;从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到眼花缭乱的创新模式。在美国,在亚洲,在中国,互联网的超速发展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些奇迹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规则,取得了极大成功,而这些奇迹反过来又为互联网的发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巴黎统筹委员会”,是在美国策动下,经非正式的接触,于1949年11月在巴黎成立的一个国际阴谋组织。参加的有美、英、法、荷、比、盧、加、意、挪、丹、葡、希、土、西德和日本等十五个国家,它是被美国利用来作为限制其他参加国家对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进行贸易的一个机构。1953年以前,它的存在和活动都是保守秘密的,甚至连西方各国的记者在电讯中也不能提到。“巴黎统筹委员会”下设两个机构:一为调整委员会,负责“管制”参加国家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一为“中国委员会”,在1952年秋设立,负责“管制”对中国的贸易。 1951年8月生效的美国“巴特尔法”规定,任何参加国家,如果不遵守“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禁令”,美国就要停止对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个由美国操纵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是不向任何参  相似文献   

18.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非典”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我们应该以全球化眼光来对待“非典”问题。中国应具有全球意识,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全球化时代,随时准备“应急”,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全球化时代,需要有一种综合安全观;全球化使国际合作与协调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非典”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且更久远和更深刻的变化,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体会。  相似文献   

20.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