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特网是由冷战的军事技术的需要直接催生的,但因特网的内在机制却包含了与冷战思维相对抗的因素。因特网之趋于商用和民用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早期设计者的想象,这个过程与冷战及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吻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对冷战的研究成为国际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对冷战的研究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意识形态说,有国家安全论等等。本文试图以美苏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文化冲突对冷战起源的影响。本文认为美苏都在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并渴望将其文化价值观推行到尽可能的地区,造成自己文化的覆盖区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东亚已经进入"新冷战"时代的议论日渐增多,甚至出现"新冷战体系"的提法。对此笔者不是很赞成,并发表了《东亚政治安全格局面临"冷战化"的危险》一文(本刊第15期),学界认为此议客观、淡定、平实,赞同笔者用"面临冷战新危险"取代"进入冷战新状态"来判断当前形势。更有学者认为,东亚局势确实处于十字路口,正面临进入冷战新阶段、还是维持目前政治安全平衡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有关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讨论非常激烈,各种名称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文章通过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动机、实力地位和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美国对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无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有何种表现形式,但是思维模式仍然是“冷战思维”。分析了“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石荣慧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3):34-36,70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区域化世界理论,认为在冷战结束之后各个地区性的冲突又变得频繁和突出,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区域化的世界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认为地区性的冲突既不是冷战留下的遗产,冷战也不是地区性冲突产生的原因,因而冷战的结束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并对地区性冲突的前景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拉丁美洲在美国的冷战战略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冷战初期,美国没有给拉美提供政府援助而是让垄断资本去自由开发;古巴革命的冲击和拉美人民不满情绪的高涨迫使肯尼迪政府推出了“争取进步联盟”,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美国政府对拉美政策再无大的突破,里根政府再一次把意识形态因素提上了议事日程;冷战的结束更使得拉美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大大下降。意识形态、冷战进程、历史积淀和控制手法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金正恩和特朗普在板门店会面,但是朝美能否超越河内会谈的分歧?冷战结束之后,东亚进行了新秩序的构建,但是半岛依旧未能摆脱美国主导的残存的冷战格局。朝鲜欲与美日改善关系,摆脱寡不敌众的冷战桎梏,而美国的东亚战略则需要维持半岛冷战状态,于是朝美间冲突在所难免。美国的东亚战略与朝鲜的生存战略相冲突,朝核问题于是产生,成为朝美双方为维护或打破冷战框架而  相似文献   

8.
随着冷战向亚洲扩展和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杜鲁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东南亚的政策文件,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制订了系统、完整的东南亚政策,为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这些文件的研究,探讨杜鲁门时期的美国东南亚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冷战启示录:美苏冷战历史系列专题报告(精装版)作者:沈志华等出版时间:2019年10月ISBN:978-7-5012-6074-4定价:88.00 元深入了解美苏冷战史,对于观察和思考当下的中美关系和国际局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编号18@ZH017),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接受委托,组织本校及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在以往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十五篇专题报告,分欧洲和亚洲冷战的起源、美苏太空及核武器竞争、美国的心理战和经济冷战、美苏在欧亚非大陆争霸、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转型等几个方面,考察和分析了美苏双方在冷战形成和发展中的战略、策略及其胜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西方学者对冷战的研究成果相比,本书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在提供中国视角、发掘中国周边国家档案史料等方面有重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科技工作的形势与任务张妥(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石家庄050021)1989年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大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冷战转变经济冷战,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新技术革命也形成新的高潮。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抓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调整对策,运筹...  相似文献   

11.
韩日关系对彼此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双边关系.冷战时期的韩日关系是在美苏冷战格局下,在美国的推动下得到定位的.随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体制瓦解,韩国依靠自身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威望,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逐渐调整其对日外交政策,使其对日关系发生了不同于冷战时期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日越关系发展研究》着力揭示了日越两国之间关系发展的历史面貌和重大问题。冷战时期日越关系的研究,为国家关系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案例样本。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日越关系发展研究》着力揭示了日越两国之间关系发展的历史面貌和重大问题。冷战时期日越关系的研究,为国家关系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案例样本。  相似文献   

14.
《世界知识》2020,(3):77-77
2020年1月6日,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办的"冷战时代中国战略决策再思考"《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聚集了国内中国外交史和冷战研究领域重量级的学者和专家。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秘书长祁昊天主持会议,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贾庆国教授,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副主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章少红总编辑,《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教授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15.
冷战背景下的英国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人们的思想再次受到战争的挑战,对世界的未来深感忧虑.但是,英国文学界并没有屈服于这一压力,一些作家通过创作来反映英国社会现实以及冷战给英国带来的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解析冷战背景下的英国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如何服务于冷战,可以揭示冷战时期英国文学创作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6.
《世界知识》2020,(9):80-80
主编:李丹慧ISBN:978-7-5012-6141-32019年12月出版定价:69.00元《冷战国际史研究.第28辑》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特邀专论、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冷战国际史研讨会笔谈、档案研究信息、口述历史及档案文献等。本辑特设专栏,收录"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回望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谈文章,包括杨奎松的《为什么必须重视"冷战"背后意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苏联解体,美国为了维护其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通过北约东扩来遏制俄罗斯,防止俄东山再起,以利于其实现全球战略。北约成员国谋求扩大北约,控制中东欧,巩固冷战成果,加强北约国家在欧洲的战略地位。中东欧国家在冷战结束后,为了在军事上寻求安全保障,防止俄罗斯再次进行控制,也积极要求加入北约。冷战后,北约进行了两次东扩,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对横跨欧亚大陆的半岛国家-俄罗斯及中亚重要的陆权国家-中国构成严重威胁,影响了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东亚政治模式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瓦解,在后冷战时代东亚各国的政治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政治体制、政党体制、政策运行机制上,这些变化导致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9.
李光耀带领新加坡人安全走过了冷战时代,并塑造了新加坡精神,吴作栋则把新加坡人带到了后冷战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交界处,李显龙能带领新加坡人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闯出一个新天地吗!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东亚政治模式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瓦解,在后冷战时代东亚各国的政治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政治体制、政党体制、政策运行机制上,这些变化导致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