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恐怖主义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恐怖主义是冷战后困扰国际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恐怖主义势力急剧扩张,世界恐怖组织越来越多,对整个世界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既有其生存的社会基础,也有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所以,只有全世界动员起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才有可能铲除恐怖主义这颗“毒瘤”,为世界各国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国际恐怖主义是冷战后困扰国际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恐怖主义势力急剧扩张,世界恐怖组织越来越多,对整个世界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既有其生存的社会基础,也有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所以,只有全世界动员起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才有可能铲除恐怖主义这颗“毒瘤”,为世界各国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安全是国际关系研究永恒的主题之一。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大整合、大进步、大发展,国际安全态势在新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复杂特点,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安全恐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人们蓦然发现,国际安全的重点已经实质性地从高级政治领域——传统的国家和军事安全领域,转向低级政治领域,尤其是社会微观层面上的专项议题、专门领域内的安全问题。有鉴于此,专项安全合作组织(机构)将在未来的国际安全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国间的关系正在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日益超越双边意义;稳定中美关系是两国政治家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中美共同利益所在。大国关系的全球背景冷战结束,以综合国力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全球化进程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关系涉及全球、区域、次区域及多双边等各个层次,涉及政治、外交、安全、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缉毒等各个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扩张正在对冷战后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信息外交”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它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成为大国外交活动的“新手段”;二是加强信息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信息网络问题成为国际双边和多边协商合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和地区国际事务领域呈现出两大基本趋势——追求经济发展和寻求安全保障。在各国与国际社会之间不同程度的相互开放中,国际关系已从冷战后期国与国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进一步深入发展到冷战后时代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之间“循  相似文献   

7.
犯罪问题为全球所关注。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前国际犯罪集团的活动更隐蔽、更危险。新一代的黑社会成员已不是传统的“暴徒”,他们当中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不仅有政治、经济头脑和科技知识,还精心研究和充分利用各国社会变化。控制了世界85%可卡因买卖的哥伦比亚卡利集团大毒枭罗德里戈斯就认为,要转变以往那种杀人越货招致镇压的暴力行动,采取更加狡猾的手段。他网罗了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后,世界格局进入转型期,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使国际社会开始转变传统的安全理念以适应新的国际社会环境,中国也逐渐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新形势下的新安全观。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美国国防部长佩里在不同的场合,多次使用了一个崭新的概念——“预防性防务战略”,并将此概念正式写入了4月初推出的新年度《国防报告》。这是美国对冷战后国际安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大幅度调整其军事战略的结果。它标志着美国开始将其军事战略从冷战时期的以威慑为主转化为和平时期的以预防为主,逐渐完成了对军事战略的重新定位。主要内容:四个核心美国认为,冷战后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危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核、生物、化学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变幻莫测、频繁复杂的地区冲突;“新兴民  相似文献   

10.
正我曾在《世界知识》发文,认为东亚政治安全格局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进入"冷战"新阶段还是维持目前政治安全平衡的选择。自冷战结束后在东亚形成的政治安全的平衡格局,近年来遭受到来自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强烈冲击,东亚政治安全格局出现"冷战化危险"。但我认为东亚并没有再现"中俄朝vs美日韩"的"冷战新格局"。中美在各领域的冲突虽呈上升趋势,但两国均对双方关系非常重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是一个危害民生、涉及经济、政治、国家稳定与社会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损害了身体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由环境问题所引起的纠纷、投诉和群体冲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使国家和民族失去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由此引发的生态灾难对国家安全所构成的威胁甚至比传统的战争破坏更加可怕;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战争与冲突的导火索和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危及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国际舆论在密切关注里约会议上各国围绕保护全球环境、促进共同发展进行的热烈讨论的同时,没有忽略一些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尖锐复杂的角逐。近一个多月来,这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动向有:美欧在冷战后的欧洲安全体系问题上的明争暗斗,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俄罗斯维护自己大国利益的行动。这些纷乱复杂的现象再次告诉人们,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天下并不太平。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东亚已经进入"新冷战"时代的议论日渐增多,甚至出现"新冷战体系"的提法。对此笔者不是很赞成,并发表了《东亚政治安全格局面临"冷战化"的危险》一文(本刊第15期),学界认为此议客观、淡定、平实,赞同笔者用"面临冷战新危险"取代"进入冷战新状态"来判断当前形势。更有学者认为,东亚局势确实处于十字路口,正面临进入冷战新阶段、还是维持目前政治安全平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彰显,外部力量武力入侵中国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朝鲜核问题的反复激化,中国周边核态势变得更加复杂而严峻,以核扩散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进一步突出。这些情况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均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中国自身的根本利益,中国应该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模式,大力加强周边安全合作,促进国际防扩散机制的建设,坚决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完善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  相似文献   

15.
扬琳 《世界博览》2013,(21):27-27
防止外空武器化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外空安全关涉各国和平、发展和繁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外空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与日俱增。当今,外空正被赋予日益重要的军事和战略价值。冷战后的国际战略环境,使"占领外空战略制高点"不再有羁绊。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外空向"作战平台"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目前,相关作战理论和构想、外空武器研发正在推进,给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注入新的紧迫性。在外空部署武器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消极后果,包括将打破战略平衡稳定、破坏国际和平安全、损害现有军控条约,还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严重威胁各国外空资产安全,对地球生物圈也会造成危害等等。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使各国经济、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正在深刻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欧洲一度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疫情冲击下的欧洲一体化走向、政治与社会思潮的新动向值得关注,而这场危机会助力还是削弱欧洲民粹主义的崛起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世纪之交国际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证明,尽管"冷战"和集团对抗已经结束,但世界并未变得安全。只是威胁的特点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挑战外,又增加了新的挑战,而且因其难以预测而变得更加危险。显然,在21世纪,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保障安全。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非法毒品贸易和武器走私相互交织,这些活动跨越边界,全球互相联系。只有协作行动和集体努力才能成为有效对抗的保障。上海合作组织最新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从2013年11月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两年半过去了。叙利亚内战也已持续五年有余。这两场危机兼具国家内部冲突、冷战遗留因素、非传统安全挑战和大国战略利益之争等多重背景。围绕这两大热点问题,从欧洲到中东形成了一条国际安全的"动荡线"、地缘政治的"断裂带",局部大有冷战重来之势,对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形势和全球战略格局产生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和美国都直接介入了乌克兰、叙利亚问题,并且以之为平台,相互展开了激烈的战略博弈。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俄美各自得失几何?从全球角度观察,俄美借力两大热点问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海洋问题是世界政治中一个传统而现实的基本问题。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世界和平、发展和安全越来越与海洋息息相关,许多原来忽视海洋的国家也开始制定海洋战略。中国本来是亚洲地区的一个地道的重要海洋国家。海洋与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特别是在闭关锁国的时期,海洋在我们的战略中并未占据应有的地位。随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开始重视海洋问题。从海洋政治的角度思考亚洲国际关  相似文献   

20.
将国内政治中的“合法性”理论引入国际政治分析,理性审视国际社会霸权合法性问题,通过对冷战后美国霸权合法化路径的系统梳理,借此对中国外交提供有益的镜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