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第一次作为家乐福总裁访问中国时,有位市长问我:“总裁先生,您准备在中国卖什么?路易·威登、爱玛仕,还是别的?”我说:“我准备卖大米。”他又问:“那么多人都卖大米,你怎么会做这种选择呢?”我说:“我卖得比别人便宜。”这就是家乐福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2.
世界工厂六大疑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中国是不是“世界工厂”或是否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等问题在经济界引起了最多的争执,几乎每日都在上演傲慢与偏见的剧目。在国际上,一方面,加入WTO后跨国公司普遍视中国为财富重镇,鱼贯而入者如过江之鲫,勾画出一幅中国将加速成为“世界工厂”的红红火火画面;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的经济版--“中国制造业威胁论”新鲜出炉且被西方媒体爆炒,与“中国崩溃论”一起顽强地用口水阻碍着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21世纪的经济巨人,对此,一些国家的一些人士颇为担心和顾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个威胁,于是乎,“中国威胁论”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又有人断言,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虚幻的沙滩上,中国经济随时都有可能崩溃,这就是近来国外一些媒体炒做的“中国经济崩溃论”。那么,对于中国的崛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围绕这个话题,我们请教了一些专家,他们都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期望通过专家的视角,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与启发,帮助我们更加冷静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崛起及其影响,恰如其分地为中国找到她自己的坐标。———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纷纷发出“中国制造”威胁论的言论,声称中国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世界工厂”这顶“桂冠”是否正在转给中国呢?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喜欢《大话西游》,有很多台词也是朗朗上口。不过你是不是真的是一个“大话迷”,就要看你是不是符合下边的要求了。真正的“大话迷”说话可是这样的哦。不过我还没这么高的境界。早上起来照镜子喊:“猪啊!”看到一条小狗要叫它“旺财”。别人对你说话要说:“收到!”有人威胁你时说:“饶命啊英雄!”看到别人打架,劝架时说:“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当别人管你借东西时说:“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  相似文献   

6.
这节语文课是学习课文《掌声》。当学习到课文的最后一节“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时,同学们都很激动,纷纷结合实际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看到同学们的讨论这样热烈,忽然灵机一动,想来个精彩而有创意的结尾:“同学们,我们班有些同学经常得到别人的掌声,还有没有同学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呢?”学生的眼睛开始在教室里快速地搜寻着,不一会儿,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墙角处一个瘦瘦的女孩身上。  相似文献   

7.
一些身兼美国政府智囊的学者们对中国的评价和议论,经常让中国百姓诧异。就拿近期发生的事来说,有一批美国学者对中国的经济统计数据提出怀疑,并预言中国将出现大麻烦。仔细品味,大有“中国崩溃论”的味道。紧接着美国又爆出了完全相反的调子:美国国防部的专家们搞出了一份关于中国军事力量的综合报告书,声言中国军事实力正大幅度提高,必将威胁美国的利益及地区和世界和平。这实际是“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崛起的影响和困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自1992年出现中国威胁论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或是中华民族复兴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今天之所以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国内学者们从中国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而不是从外国的角度讨论问题。自有“中国威胁论”以来,中国一直都在讨论如何在国际社会上减少“中国威胁论”,如何让周边国家,特别是让美国别认为中国是威胁。阿富汗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一结束,美国就出台了大谈中国威胁论的国防部报告和国会中美关系评估委员会报告。这说明尽管我们一直想办法消除“中国威胁论”,但美国认为中国是威胁的观念是不断加深而不是日益淡漠。那么,中国实力的增长如果可以缩小了中美实力差距,这对美国和世界将产生什么影响呢?也就是说美国不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防范对象是否可能?中国崛起面临的最大国际困难是什么?是经济的,是政治的,还是安全的?中国应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这些困难?如果美国超强实力地位20年不变,其防范中国的战略目标又是既定政策,那中国应该怎么办呢?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这次宣传“中国威胁论”,东盟国家和欧洲国家都没有附和。这是不是说明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中国实力增长的客观影响变化了呢,还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阎学通  相似文献   

9.
这是个热闹非凡的世界,人类如动物用声音、肢体语言互相交流。而在我们认为寂静无声的植物界和微生物界,事实上也存在信息的交流,它们在聊天,在呢喃细语……它们都“说”了些什么?怎么“说”呢?嘘,小声点,听,它们开始“聊天”了——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个热闹非凡的世界,人类和动物用声音、肢体语言互相交流。而在我们认为寂静无声的植物界和微生物界,事实上也存在信息的交流,它们在聊天、在呢喃细语……它们都“说”了些什么?怎么“说”呢?嘘,小声点,听,它们开始“聊天”了——  相似文献   

11.
近期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那就是“中国外交成熟了”。现在,它变成了全世界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共同认识。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对中国外交有这样一个评价?我国外交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国际社会才认定中国外交“成熟”了?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由于中国自身变化的原因,还是别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这一“成熟论”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现在我国的外交政策“成熟”了,那么下一步的发展趋向是什么?我们这些年的外交工作在哪些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是成功经验,哪些方面还不成熟,是需要改进的?今天请专家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探讨。——阎学通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从4G时代到今天的5G时代,这浩浩荡荡的十年岁月里,在每一个领域里都造就了一些传奇公司,比如小米、大疆、锤子科技、蔚来汽车等。虽然这些公司中有些消失了,有些卖了,有些已然成为行业巨头,而有些虽然有动静,但是日子也过得很艰难。那么我们复盘还活着的企业,它们为何能活着?我们复盘消失了的,它们又为何会消失?对于我们新创业的产品公司,又怎么能够冲出重围呢?  相似文献   

13.
终于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也就是说,所有的动物都灭绝了,由此引出了一串又一串的故事,遗憾的是,我收集到的都是些对话,不过,这样也好,你们看起来也不用费劲儿。 (一)“呜......”“您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全世界的动物都灭绝了,我能不伤心吗?”“看样子,您跟动物一定有很深的感情吧?”“那当然。我得靠动物养活全家人呢。”“您得靠动物养活全家?”“没错。我抓到了动物,就把它们卖给动物园,赚来的钱就用来养家里人呀!”“请问您的职业是——?”“猎人。”“啊!......” (二)“唉,连老鼠也在地球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关于美国外交政策是否有了改变的问题,成为国际与论议论纷纷的题目之一。西方评论家有一种说法,似乎美国外交政策已经有了根本改变,它已经放弃“推翻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的企图和战争政策,而在实行和平政策。美国政府的宣传机关——美国新闻处也说,美国外交政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呢?美国外交政策和做法究竟改变了没有?如果说有些地方改变了,那么原因何在、目的何在?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答复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写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的一座小木屋的墙上。碰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呢?有些朋友很可能想到猛兽,如狮子、老虎等。这个野生动物园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告诉参观者,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打开木屋的门就可以看到。当然这并不妨碍参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是这个答案常常是人们所想象不到的。这个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人文与工具之争已颇有些时日了,那么“工具论”究竟错在哪里?“人文说”又有何依据?遍观诸多说法,虽见仁见智,各有可取之处,但总觉得还不够透彻,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我们认为,如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言观去衡量一下这个问题,也许能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先看一下“工具论”的理论前提.从《教学大纲》对语文的本质规定及为“工具论”辩护的诸多文章看,“工具论”的理论前提有两个:一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是工具”的说法,二是列宁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观点.如果我们作一番分析,就不难发现,不论是从叶圣陶先生那里,还是从列宁那里,都得不出语文教学的本性是工具性的结论.我们认为,叶老的“工具”说纯粹是  相似文献   

17.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长尾巴的兔子住在小河边。一天,他们看到河对岸有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就想过河去吃。可自己又不会游泳,怎么办呢?急得他俩在河边走来走去……忽然,他们看到一只大乌龟带着一群小乌龟在水中嬉戏,一个妙计在兔子的脑中闪过,他们商量一下后,就叫住了大乌龟:“龟大妈,听说您的孩子很多,是吗?”大乌龟自豪地说:“是啊,在这条河里,我的孩子数也数不清。”“我们不信,恐怕没有我们的孩子多吧?”一只兔子说道。大乌龟有些吃惊:“没见过你们有孩子呀?有多少啊?”“我们的孩子要是都到河边来呀,怕还挤不下呢!”另…  相似文献   

18.
再怎么力求客观,历史的记录者们也很难摆脱价值取向的影子,尤其是在面向未来的时候。 “你说将来中国最牛的公司,会不会就是IBM中国这样的公司?”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刘韧终于忍不住问自己身边的同事。 “你说呢?” “也许……是吧。”他的回答有些迟疑,不知道是不肯定还是不情愿。 在这迟疑的背后,潜藏着大多数中国人一个共同的疑惑:我们会不会让、该不该让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以来,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便成为翻译理论中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Catford和Newmark,甚至现代翻译界的泰斗Nida都对此持保留态度,尤其涉及到文化翻译时。以英汉翻译为例,就有人就音、形、义、语体风格及文化各个层次对翻译的可能性提出质疑。如:汉语方言怎么翻?黑人英语怎么翻?汉语中的“‘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这句话,你该如何翻得生动贴切?中国的“饺子”“馄饨”如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红楼梦》的博大精深西方人能欣赏多少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笔者仍坚决赞同翻译的“可译论”。诚然如上所述确实是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但困难不是不可克服的天堑,可译是绝对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在具体阐述这个论点之前,我们得搞清什么是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曹曼 《科学世界》2010,(1):76-80
吸烟、酗酒、打游戏、购物……这些都属于“虽然痛下决心但是怎么也戒不掉”的行为,严重的情况下会给生活带来困扰,甚至威胁身体健康。其实,有些症状是一种叫做“依赖症”的精神疾病的体现。明知这些行为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呢?这时候大脑内部发生着什么变化?据说“依赖症”与我们的大脑系统和心脏结构紧密相连。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依赖症”的庐山真面目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