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几年来,我县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由于双季稻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三熟制,季节紧迫,对气象条件要求严格,往往出现温度“二低头”的矛盾,特别是在连作晚稻抽穗扬花期秋季低温矛盾更为突出,有的年份如1972年,由于秋季低温来临之时正遇到连作晚稻抽穗扬花造成连晚空秕率增加,影响了产量。因此认真做好秋季低温预测工作,防止低温危害,不仅有经济价值,而且有政治意义,现将我县有关秋季低温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及1977年预测供各级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天文因素、气象条件和大气质量论述上海城市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规律性。指出由于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浓度的不同,可以改变天文辐射周期性的变化,而“城市发展”这个人为因子对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总辐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而论证上海城市大气环境有明显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上海城市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天文因素、气象条件和大气质量论述上海城市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规律性.指出由于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浓度的不同,可以改变天文辐射周期性的变化,而“城市发展”这个人为因子对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总辐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而论证上海城市大气环境有明显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 古往今来,人们极为敬重“师德”,曾献给“师”一系列的美誉——“园丁”、“灵魂工程师”、“师者,人之模范也”。而“师”也欣然意识到在这些美誉后面,又该包含着多少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期望和要求。因为客观的现实告诉人们,如只知“教书”、不知“育人”,所培养出来的人,也只能是一些徒有一般知识技术,而无远大思想抱负的“庸才”,或仅挟有一技之长就傲踞于群众之上的“得意忘形之辈”!如既知“教书”,又知“育人”,所培养出来的人,就必然是一些“德才兼备”的人中“翘楚”,甚  相似文献   

5.
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同义词,尊称不少, 有的超过一打,少的也有半打之多。 第一人称现在多用“我”这个字,而翻阅书本,除了同义词外,还有骄称与自称谦词之别。古书上的第一人称多用“余”和“吾”,如“余将老。”见《左传·宣公十七年》;又如“吾爱吾庐。”见陶潜《读山海经》。自称谦词有“仆”字,如“仆始生六七月时”。(白居易《与元九书》),“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奴”原是  相似文献   

6.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 ,各种语言里都有丰富的词汇表示和形容颜色。这些颜色不但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而且表示这些颜色的词及与这些颜色有关的惯用语也给人类的语言增色不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许多表示颜色的词是对等的 ,如“红”red,“蓝”blue,“黄”yellow,“黑”black等。但有时这些词汇并不是指色彩 ,而是用来表达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 ,如英语中 see  red是“发怒”的意思 ,blue是“忧郁”,而 green是“幼稚”等等。下面介绍英语中几种常见颜色词构成的惯用语。一 .Red“红色”在我们汉语中一般是表示“喜庆”的颜色 ,…  相似文献   

8.
《冯婉贞》一文有“急逐弗失”一语,中学语文课本注“失”为“跑掉”,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康熙字典》注:“失者,错也,过也”。在其大部“失”字条又引《书泰誓》“时哉,弗可失”。《说文解字注》手部也有“尖、纵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康熙字典》所注尤为确当。“失”就是“错失”的意思。这在古书中例证很多。如:  相似文献   

9.
在几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最有争议的应称《水浒》,而在《水浒》一百单八名好汉中最让人琢磨不透的要数宋江.正如刘冬先生所总结的:自《水浒》出世以来,对《水浒》一书的看法有了五次重大变化,即:明代——以“忠义论”为主流;清代——以“非忠义论”为主流;晚清、五四运动时期——以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反封建专制视之为主流:1975年以“宣传投降主义”视之为主流;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进入第六个时期①宋江的命运也随着这一浪一浪的“历史潮流”的动荡起伏而上下浮沉:忽而“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②,忽而“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师院任学良副教授著《汉语造词法》,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 特色之一,是对一些问题有创见。如汉语的词的概念,这是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现在通行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有一定语音标志的语言单位”。但事实上,这一定义并不严密,只能划清词和词组的界限,而和其他“非词”,如“子”、“儿”、“家”等词尾的界限,却划不清。因为从理论上说,这些词尾也可被看成“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而“家”这样的词尾,不读轻声,有声调,也可  相似文献   

11.
略论古汉语的同形反义词──兼为“反训”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反训”谈起在古代汉语经典文献的注硫和训信专著或辞书中,我们常常可见一些语言现象,诸如“乱,治也”;”受,授也”;“故”,洲“古也”、又训“今也”;“落”,训“死也”、X训“姐也”,等等。从表面看,人们不难发现:它们训释词与被洲释词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前二例);或一个词的训释词(即义项)中有两个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后二例)。古人概括其特点为“一字两训”,“义相反而实相因”(王念孙悟)。O这就是传统训治学之所谓“反训”。其被训释之字(词),也笼统地被称之为“反训率”或“反训词”。晋人都球首先…  相似文献   

12.
狗这种动物连小孩都认识它,然而为什么叫“狗”,未必人人可以解释清楚。犬,就是狗。“犬”为象形文字,《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解释说:“卷尾有悬蹄者为犬,犬字象形。故孔子曰视犬字如画狗。”也许“犬”字在口语中流行不开,后来就给这种动物取了个“小名”叫“狗”。《本草纲目》中也有解释,一是“狗了叩也。吠声有节如叩物也”。意思是狗叫起来汪汪  相似文献   

13.
耿海军 《科技潮》2000,(12):46-48
环境与作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纵览古今中外战争史,巧妙地利用天气而赢得战争胜利的典范有之,而忽视天气的作用,违背气象规律导致抱憾战场的战例也并不鲜见。环境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突出地位和作用,使军事家们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因此,世界各国都竞相开展对环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纷纷成立专门的军事环境机构,以求在战争中准确把握环境变化规律,趋利避害。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不发达国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使自己的行动去适应气象条件,而是用高科技手段去影响或控制环境,研制出能够改造环境的“环境武器”。一时间,围绕着“环境武器”的新一轮竞赛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4.
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的炮舰冲破我国的大门以后,英语词也相继进入中国。一些中国所没有的事物,我们必须有一个名称来称呼它。以tomato一词为例,我们称为“番茄;毛辣椒;洋茄子;西红柿”。说这个东西象茄子、辣椒、柿子,但又不是茄子、辣椒、柿子。所以加上“番、毛、洋、西”等字,都是表示外国来的。又如cement最初在广东称为“红毛泥”,这“红毛”二字含有贬义,也是指外国来的。又如bicycle叫做“洋马儿”也是属于这种类型。可是有很多事物一时说不出个名堂来。于是不管是具体有形的东西或抽象意义的事物都只能根据外语的读音音译为汉语来使用。这种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词汇的词  相似文献   

15.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16.
越剧是我国的一个大剧种,但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有资料记载道:“1906年3月初三清明节成为越剧的诞生日”又“把1923年农历5月27日作为女子越剧的诞生日。”即使把嵊县农民金其炳于1852年创造的同越剧有密切渊源关系的“四工唱书调”计算在内,越剧从萌芽状态到正式形成、发展,也不过百余年时间。 许多剧种,如京剧、婺剧等都是在吸收和融合古老的微调、秦腔、弋阳腔等声腔的过程中形成剧种唱腔的,包含唱腔音乐及唱法。越剧虽然也曾向绍剧、京剧等剧种借鉴过一些曲牌,如“二凡”、“柳青娘”,但越剧的唱腔音乐主要是从一些简单的江南小曲发展起来的。如“呤哦调”、“双看相”、“钱塘调”、“断工调”、“哭调”等。这些小曲出在典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关于诗的意境类型的论述中,有“含蓄”、“空灵”、“混沌”的提法,在近代才有“朦胧”的提法,都是讲的文学作品要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这是说文学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含蓄和朦胧是相通的。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分,如含蓄讲究“言不尽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朦胧主要是借某种自然物象的模糊性表达诗人的迷离情感。由此看来,模糊和朦胧更相通些。在古典诗中意境的朦胧美,更能感染读者,调动起读者对文学作品再创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巨著。其书在清代已有几种版本,声誉渐高。“五四”以后,由汪原放校点,亚东书局排印出版。汪原放请胡适作序,胡适当时正对小说考证有浓厚兴趣,就写了《吴敬梓传》代序,书乃大行于世。陈独秀、钱玄同都写文章推荐。如胡适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这是1920年的事。到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这部书也给予高度评价,如“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  相似文献   

19.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前期土地问题思想的核心。它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于一九○三年秋首次提出。从一八九○年的《致郑藻如书》到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爆发,孙中山曾多次论述过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他在这个时期的论述有两个特点;第一,继承中国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思想,把振兴农业放在首位。如在一八九一年的《农功》中,他提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强调“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第二,对农民痛苦有直观的认识,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先进》第一章“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对于这一章的含义,历代有多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括地说有两类主要观点,一类是把“先进”及“后进”作名词解。如焦循《论语补疏》赞成皇侃《论语义疏》的说法,以为“先进”指五帝以上,时风淳淳,质胜于文;而“后进”指三王以还,时风从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