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世界知识》2013,(22):8-8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11月5日下午在参院外交防卫委员会上就安倍政府的历史认识表示.对1995年时任首相村山富市谈话中谈及日本“侵略”的部分加以继承。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安倍政府为了改善目前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在历史问题上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2.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 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 年余的交涉过种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认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 败了日本侵占这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在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3.
日本有一种被视为国技的体育运动——“道”。“柔道”者,乃日本武技融合中国的摔跤技术而成,竞技者注重借用对手之力制胜,是极富匠心的体育运动。写外交谋略而论“柔道”是因“柔道”与外交谋略有某种相通之处。基辛格博士就把外交比喻为“日本的柔道”。他写道:在外交斗争中,“我们不必用多大气力,而是象日本柔  相似文献   

4.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良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5.
薛力 《世界知识》2018,(1):73-73
从地理上看,东北亚包括蒙古国、朝鲜、韩国、日本四个国家,加上中国的一部分(华北与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一部分(远东联邦管区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国的东北亚外交(diplomacy)就是针对这五个国家的外交。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周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在东北亚这个次区域,“政治与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以每月至少出访一次的频率访问25个国家、“华丽”地启动了“地球仪外交”后,在2014年第一个月份进一步扩展其“地球仪外交”射程、全力开展“全方位”首脑外交。当我们转动地球仪“俯瞰”安倍倾力推进的“地球仪外交”时,发现安倍“地球仪外交”“忽略”了日本的近邻——中国,且安倍足迹遍布中国周边和中国的重要朋友——非洲,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安倍大力推行“地球仪外交”的战略意图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非外交场合开展各种外交活动在中外关系史上不胜枚举,借参加政要的葬礼进行外交斡旋在外交史上也不乏可圈可点的例证。中国前驻日本国大使杨振亚曾亲自参加了裕仁天皇的“大葬之礼”,并目睹了中日关系中的一次“葬礼外交”。  相似文献   

9.
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以“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为题,举办了国际热点问题战略评估第一次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如下观点: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由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引发的。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既是日本如何认识侵略战争历史并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战略的本国内政问题,又是日本是否服从国际判决、履行国际条约和遵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原则的国家诚信问题,更是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关乎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影响东亚稳定与和平的国际关系问题。二、当前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呈逐渐恶…  相似文献   

10.
“现实问题”更紧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日本的“历史问题”伤害的主要是中国人民感情的话,那么,日本的“现实问题”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实实在在的威胁。可以预见,日本的“现实问题”将超过“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初日本对华“佐藤外交”初探袁成亮“佐藤外交”是1937年初日本林铣十郎内阁倡导的对华所谓“平等”外交。本文试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佐藤外交”的产生、内容及其实质作一初探。一“佐藤外交”是林铣十郎内阁继广田内阁对华强硬外交失败后,从对苏战...  相似文献   

12.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13.
“伏地魔”是什么?当我前些天晚上到广播电台做访谈节目时,在开场前问了主持人这个问题。当天的节目主题涉及这样一个背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称日本军国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伏地魔”。而日本驻英大使则在同一个报纸上反唇相讥,称中国才是威胁亚洲和平的“伏地魔”。熟悉英国畅销小说《哈利波特》的人可能会嘲笑我的无知,但主持人说她也不太清楚。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不太了解“伏地魔”,可是这个英国魔鬼却成为了中日开展公共外交舆论战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外交上的"鸽派"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外交上可以说是典型的"鸽派"。在历史问题上,他对每个造成日本与亚洲邻国不和的问题都有清醒的认识。2006年1月18日,笔者就职的日本《中文导报》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曾有过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8月11日,日本前副首相后藤田正晴先生在《朝日新闻》发表了一篇关于日中美关系的文章。他指出日本外交或者说东亚地区存在三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驻日美军基地问题、台湾问题和日中历史认识问题。他认为:冷战已经结束,现在应当分阶段逐步解除日美安保体制;中国统一台湾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的国内问题,日本不应说三道四;为了推进日中的和解  相似文献   

16.
日本紧跟 德法不随——美国“协调对华政策”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应对中国“和平崛起”已成为西方大国对外战略的重要课题。自年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围绕这一课题掀起了错综复杂的“大国协调对华政策”的旋风。从初步结果看,日本表现出紧跟美国的意向和行动,而德法等欧洲大国则坚持自己的立场。日本配合美国施压日本近几年来对华外交一直保守僵化,并想借“日美同盟”加重其“大国外交”的运作,实现政治上的突破,成为所谓“正常国家”,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因此,日本极力向布什政府靠拢,积极在亚洲应对美军全球战略的调整,强化日本海上航线的防卫能力等等。特别是今年2月19日,美日两国…  相似文献   

17.
中日“狭路相逢”在中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推进与中国周边国家的政治外交与经济合作,究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日在各自的对亚洲各国的外交中处处“狭路相逢”究竟会带来何种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05年的中国外交,是从对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救援行动开始的。这预示着这一年中国外交将出现一个新的主题:救援。这年的中国外交的确说得上是异彩纷呈,曲星把它们归结为“六个关键词”:和谐、合作、对话、发展、文化、救援。这一年,中国的发展受到全球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国内国际到处都在谈论“中国崛起”,并对“崛起”这个概念展开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在《世界知识》上,读者就会发现不同的观点同时存在。在这一年,“中国威胁论”也在继续发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充满善意的外交行动,并提出…  相似文献   

19.
<正>"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熟知的中国的"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  相似文献   

20.
紧随着去年9月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访朝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承认“绑架事件”,以及随后五名生还者获准返回日本探亲以来,日本媒体就从未停止过炒作这条新闻。各家大报,似乎每天都在出版专辑;至于电视,则从清早到夜晚都在反复播放五名归国者的一举一动及相关新闻,并加以“解说”。难怪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网络新闻论坛上称之为“宛如在搞一场政治运动”。诉诸狭隘民族主义对于朝鲜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绑架日本人的行为,日本当局与媒体表示愤怒,提出抗议、谴责,或进一步同朝鲜进行外交交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能获得国际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