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编首语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1-1
1997年6月4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根据会议精神,原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并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原国家科委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研究了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战略需求,分析了现代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并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97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为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研究发展需关注的十个方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做好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要求,国务院已部署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基础研究如何发展,基础研究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基础研究如何为实现全面建  相似文献   

4.
1.1997年3月2日,李鹏、李岚清、宋健等领导同志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科技和科协组联席会议,李鹏同志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提出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5.
《中国基础科学》2015,(2):45-49
<正>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2015年3月6日,科技部批准973计划农业科学等9个领域81个项目、蛋白质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37个项目以及青年科学家专题34个项目立项。这些项目于2015年启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61-63
1.1997年3月2日,李鹏、李岚清、宋健等领导同志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科技和科协组联席会议,李鹏同志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提出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7.
影响深远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是在<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实施虽然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但是这个规划是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和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合同等曲折后中国科研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规划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切实可行,执行措施有力,对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经过60年代初期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勇敢地挑起重担,努力开展规划规定的研究工作.从总体来看,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执行的初期,进展顺利,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66年6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冲击使规划的执行基本陷入停顿,但<十年科学规划>的一些指导思想和为实现<十年科学规划>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其发生作用的时间并不局限在执行规划的那三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十年科学规划>一直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1):35-4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科技部2010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于2010年1月19日发布了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此外,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行动、履约和国际谈判提供科技支撑,科技部2010年应急启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竞争力。科技部于2010年2月24日发布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2011年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并于2011年1月30日发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年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1):25-3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2009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科技部于2009年1月21日发布了2009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1.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是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重要规划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年科技规划》)是在《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聂荣臻在回顾该规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时说:"当时制定新的《十年科技规划》,总的目标就是要赶上60年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2008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科技部于2008年1月29日发布了2008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3-10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部署,按照“求真探源,人才为本;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走上由国家主导的"规划科学"模式的道路。但受政治运动冲击、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的各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大都形同虚设,只有1956年制定的《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幸运地成为集中体现并延续上述"规划科学"模式的一个成功特例。虽然草案本身还只是一个不完善的学术性工作计划,但它依然充分发挥了"规划科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6.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础科学》2001,(10):39-45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高新技术先导和源泉的基础研究的发展将更为重要.面向新世纪,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基础研究水平,落实科教兴豫战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科技实力,为此,特制定河南省基础研究"十五"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8.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任务,科技部2011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并于2011年3月3日发布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3):68-68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我国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各地区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因此,迫切要求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为政府相关规划制定与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年,我们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规划,科技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有了系统的基础科学开发,有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有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科技事业焕发出惊人的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