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淡水资源的日趋珍贵,海水淡化技术作为开发淡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重视。在概述了海水淡化技术基本方法外,重点介绍了海水淡化技术的新方法和新动向,包括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方法进行海水淡化技术,能量回收装置和膜技术进步等方面,同时指出了海水淡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深层海水,是指海洋深处的海水。这种深层海水,具有以营养丰富、温度低(一般在1℃~9℃)、清洁少菌三个特点而倍受注目。它的开发利用,目前已经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海鱼类的人工养殖。过去,饲养生活在海平面300米以下的鱼类,一直是个大问题。如今若利用深层海水,就可望解决这一难题。二是龙虾及虾苗的大量生产,深层  相似文献   

3.
浅谈海水淡化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进 《天津科技》2007,34(2):79-81
针对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出了实施海水淡化缓解淡水资源紧缺的必要性。从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方面介绍了海水淡化的基本方法及原理,并且论述了海水淡化的工程技术问题和海水淡化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海水淡化对我国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实际应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依据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从经济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和比较几种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探讨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上的实力。论证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其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水淡化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于淡水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加,从长远观点来看,向海洋要淡水已成为世界淡水开发的趋势,国际上海水淡化技术也日趋成熟。我国海水淡化研究开始于1958年,经过40年的开发研究,已  相似文献   

6.
所谓“深层海水”,是指海洋深处的海水。日本近来掀起了一场利用深层海水的热潮。深层海水以营养丰富、温度低(一般在1℃—9℃)、清洁少菌这三个特点而备受注目。  相似文献   

7.
海水螺旋藻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经过艰苦努力 ,在世界上率先筛选培育出完全能适应海水养殖的螺旋藻品系SCS ,并在成功地完成中间试验的基础上 ,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水螺旋藻工业化生产基地。他们以科学的方法 ,用清澈、天然海水养殖的螺旋藻为原料 ,研制成功了海水螺旋藻片剂 ,并完成了从海水螺旋藻中提取天然色素藻蓝素的中试工艺。该项成果先后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以及国家级“科学进步奖”。海水螺旋藻的质量比淡水螺旋藻好 ,其有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明显比淡水的高。海水螺旋藻可直接作为保健食品、药品及名贵水产动物饵料 ,…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凯  刘艳萍 《科技信息》2011,(17):I0069-I0070
海水综合利用包括海水谈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三个方面。这些技术产业对于解决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淡水危机、能源、原料匮乏等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阐述了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我国海水综合利用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底激流是异常壮观奇特的,它像一场大风暴,急速地挟卷着海底的沉积物、泥沙,奔腾而去。人们根据大多数海底激流的运动规律,掌握了它们固定的时间、速度和方向,进而利用它们。海底激流是深层流,它往往从大洋深处向浅海流,常用于军事。在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中表层海水从这里流入地中海,而深层海水则从地中海注入大西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艇就利用这种海流特点自由地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当潜艇进入大西洋时,便潜入浅海中,同时,关闭发动机,让海流将它无声无息地送入地中海,这样便不会被雷达和声呐发现。同样,当它的“海…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全球水势日益严峻的情况,《"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统优化设计的核心技术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海洋面积广阔,波浪能源丰富,充分利用海浪能,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海洋能源势在必行,然而传统的海水淡化技术是一个高耗能产业。基于上述背景,该组设计了一种利用波浪能实现海水淡化的装置,它把波浪能转化为压力势能,通过反渗透得到淡水,可以提高装置的抗风浪能力,有助于波浪能的高效利用。该装置采用全密闭式设计,耐腐蚀性强,安全性高,适用性强,易于拆卸,在缺水海岛的供水方面有较大的意义,为我国海水淡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淡水或海水中大米草幼苗生长速度表明,在整个培养期中海水培养的幼苗生长速度均不如淡水。同时测定了在淡水或海水中大米草幼苗17种游离氨基酸。以海水培养的幼苗,脯氨酸速迅积累,而淡水培养的其含量远较海水培养的低得多。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口航道淤积的主要成因是河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粘性细颗粒泥沙,在河口盐、淡水交汇处遇强电解质海水,产生絮凝形成絮团而加速沉降形成的。用长江口粘性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絮凝的主要因素为含盐度、颗粒大小、含沙量、泥沙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等、这些因素和絮团形成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电联产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带有冷凝水闪蒸和海水预热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进行物料和热量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海水淡化系统并叉流流程下水电联产系统优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以单位产量淡水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利用Matlab工具箱编制了求解程序,对水电联产系统数学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分析了效数、加热蒸汽流量和系统规模对单位产量淡水成本的影响,并将水电联产优化设计、水电联产等温差设计和无水电联产等温差设计3种方案下的单位产量淡水成本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参数相同情况下,水电联产优化设计和无水电联产等温差设计相比,最大可节约淡水成本87.54%.水电联产低温多效蒸发是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S—文提出对淡水产的中华米虾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繁殖及海水驯化等方面的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水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6.50%。由于淡水资源缺乏,利用海水替代部分淡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厦门市是座海岛城市,淡水靠从岛外40公里处的九龙江引进,资源十分匮乏。为缓解淡水资源不足,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沿海优势,开发利用海水替代部分淡水,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海水资源普遍应用于工业冷却水及生活卫生用水,而应用于消防水源却极为罕见。厦门博坦仓储有限公司首家采用海水替代淡水作为消防水源。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丰富,饲料肥料供应充足,苗种来源可靠,十分适合开发高产鱼塘,加强高产养鱼配套技术研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鱼池条件与养殖模式的选择、鱼种放养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简要分析,供广大成鱼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孔德娟 《科技信息》2012,(33):533+551-I0061,I007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力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电厂的大量兴建对于更多淡水资源的需求.使得淡水紧缺问题日益突出。下面,本文概述了海水淡化技术的常见类型,并从海水淡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突破点来就海水淡化技术在沿海电厂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意在为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发展提供思路,促进我国沿海电厂的生产优化。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活体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疫苗等微生物制剂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从水质调节、疾病防治,作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微生物制剂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的发展与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量的野外观测资料出发,总结龙口-莱州地区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发展、演化规律,分析该地区海水入侵的基本特征与其水化学特征。研究区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地质因素对入侵地点、途径和方式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海水入侵的发展由孤立的点开始,最终成为连续的面状入侵,其发展和强抽水中心密切有关。有两种关型的界面。过渡带地下水化学成分不是淡水和海水的简单混合,阳离子交换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津海水淡化技术国内领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厚军 《天津科技》2005,32(2):8-10
说到海水淡化就不能不谈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海水淡化已经从用来解决船舶、岛屿、码头等应急引用水发展到解决沿海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成为沿海缺水国家和城市淡水资源的一个重要补充。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在经历了石油危机后更有人预言:20世纪人类已经为争夺石油资源发生战争,21世纪将有可能为争夺水资源而再次发生战争。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全世界大约1/3的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