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蝎子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甘肃天祝县的蝎子七全草中分离鉴定出了15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报道9个已知化合物:阿魏酸、4-豆甾烯-3-酮、紫丁香甙、5,8,2′-三羟基-5′—甲氧基双氢黄酮、异鼠李素、槲皮素-3-O-鼠李素、山奈素-3-O-β-D-葡萄糖甙、洋芥素-7-O-β-D-葡萄糖甙、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芸香甙。上述成分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2.
两种新型倍半萜类化合物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两种从盘花垂头菊中分离出的高含氧甜没药烯型倍半萜(HOBS)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HOBS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单细胞电泳实验证明HOBS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SMMC-7721细胞损伤,流式细胞技术显示HOBS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凋亡率达到38.9%,Ci(Ca^2+)的测定显示HOBS能够诱导,Ci(Ca^2+)升高,所有的结果证明HOBS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提示这两种化合物有抗人肝癌细胞的SMMC-7721活性,为抗肿瘤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玫瑰花中两种抗氧化成分的分离鉴定与活性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寻找玫瑰花(rosarugosa)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分离技术对玫瑰花抗氧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数据及色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出2种抗氧化活性成分Ⅰ,Ⅱ.分别是3,5,7,3′5′-五羟基黄酮(槲皮素)和3,4,5-三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化合物Ⅰ(槲皮素)为首次从玫瑰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的抑制小鼠红细胞溶血活性和抗小鼠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活性均高于玫瑰花粗品,  相似文献   

4.
鬼箭锦鸡儿细胞毒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中压柱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对藏药鬼箭锦鸡儿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肝癌活性测试.从鬼箭锦鸡儿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1)、3,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2)、3-甲氧基-4,9-二羟基紫檀素(3)、7,3′-二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4)、6,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5)、3,9-二甲氧基-8-羟基紫檀素(6)、3,9-二甲氧基-4-羟基紫檀素(7)和3-甲氧基-4-羟基高丽槐素(8),所有的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8进行体外抗肝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的化合物对2个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均有抑制作用,它们的IC50值范围为22.5~104.7μg/mL.  相似文献   

5.
采用薄层色谱,正相、反相硅胶,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柱对中药藤梨的正丁醇部位进行了分离研究.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2-β-D-葡萄糖-1,3,7-三羟基-酮(1),7-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二羟基-3-甲氧基-酮(2),3-O-[β-D-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5,7,4′-三羟基黄酮(3),6-C-葡萄糖-5,7,3′,4′-四羟基黄酮(4),6-C-葡萄糖-5,7,4′-三羟基黄酮(5),1-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8-羟基-3,7-二甲氧基-酮(6),3-O-[β-D-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半乳糖]-5,7,3′,4′-四羟基黄酮(7),7-O-[β-D-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5,3′-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8).所有的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无叶豆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研究了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songoricum(Litv)Vass)全草的化学成分,SRB法测定了细胞毒活性.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β-谷甾醇(1);羽扇豆醇(2);3β,20β-二羟基羽扇豆烷(3);Cylicodiscic acid(4);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5);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6);β-胡萝卜甙(7).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从野紫苏中分得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确定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1;5-羟基-7,4’-二甲氧基双氢黄酮醇2;山奈酚-3-O-β-D-葡萄糖甙3;檞皮素-3-O-β-D-葡萄糖甙4;5-羟基-3’-甲氧基双氢黄酮-7-O-芸香糖甙5;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芸香糖甙6。除化合物1和2外,其余4个黄酮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豆科植物九龙藤(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7个已知黄酮类化合物,经过核磁共振谱(NMR)和质谱(MS)分析及标准品对照,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6,7,5′-四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1),5,6,7,3′,4′,5′-六甲氧基黄酮(2),5,7,3′,4′,5′-五甲氧基黄酮(3),5,6,7,3′,4′-五甲氧基黄酮(甜橙素)(4),5,7,4′-三甲氧基黄酮(5),5,7,3′,4′-四甲氧基黄酮(6),(-)-表阿夫儿茶素(7).其中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龙胆科(Gentianaceae)獐牙菜属狭叶獐牙菜(Swertia angustifolia Buc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vanillic acid,1)、1,3,8-三羟基-5-甲氧基口山酮(1,3,8-trihydroxy-5-methoxy xanthone,2)、5,7,4′-三羟基二氢黄酮(5,7,4′-trihydroxy flavanone,3)、1-羟基-3,5,6-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5,6-trimethoxy xanthone,4)、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3,4-dihydroxy-benzoate,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isobutyl phthalate,6)、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口山酮(methyl-bellidifolin,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狭叶獐牙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水线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显示,从水线草中可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6,7,4’-四甲氧基黄酮(I),7-羟基-5,6,4’-三甲氧基黄酮(Ⅱ),3’,4’,5,6,7-五甲氧基黄酮(Ⅲ),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IV),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V),α-香树精(Ⅵ),β-谷甾醇(Ⅶ),这些化合物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能够诱发草地贪夜蛾Sf细胞株发生早期死亡现象.依据死亡过程的细胞形态变化,DNA降解的梯状电泳特征以及对不同抑制剂敏感性的差异,可以初步断定该死亡现象为程序性死亡.早期死亡伴随着病毒DNA复制与子代病毒生成的中止.同时发现野生型ACMNPV的共感染能够有效地抑制早期死亡的发生,并对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单细胞水平考察单官能团和双官能团烷化剂引起DNA损伤的差异.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并比较单官能团烷化剂甲基亚硝基脲与双官能团烷化剂尼莫司汀在不同浓度下对DNA的损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浓度与彗星尾部DNA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为了检测DNA交联损伤,选择加入断裂剂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双官能团烷化剂尼莫司汀能引起显著的DNA交联.本文从细胞毒性作用和DNA损伤水平考察了烷化剂的毒性,为阐明烷化剂的致癌和抗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两套遗传系统的作用特征,对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大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比较.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35条随机引物中,包囊游仆虫大核DNA共扩增出220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18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44条特有片段,两者存在28%的差异.在所选用的32条随机引物中,线粒体DNA共扩增出154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19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25条特有片段,两者有29%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的大核DNA结构存着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线粒体DNA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包囊游仆虫在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大核DNA、线粒体DNA结构可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与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代谢活动等剧烈变化以及休眠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所得结果为揭示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与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DNA损伤检测.该文报道了单细胞凝胶电泳应用于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的检测.通过对动物细胞的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方法的改进,获得了在植物细胞中应用的最佳条件.以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为材料,并结合T4 Endonu lease V的运用,显著提高了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提高彗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植物细胞DNA损伤的彗星图像经CASP软件处理并量化,结果表明:UV-A和UV-B均能诱导发生DNA单链断裂;UV-A在一定的剂量下诱导少量嘧啶二聚体的形成,而UV-B则强烈诱导嘧啶二聚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农药对蚯蚓的DNA损伤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探讨采用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检测农药对蚯蚓DNA的损伤,由于蚯蚓是陆生生物与土壤生物之间传递污染物的桥梁,能很好地指示土壤环境的变化,是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尝试建立蚯蚓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来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新型农药对蚯蚓的DNA均有损伤作用。认为蚯蚓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能敏感地农药对细胞DNA的损伤,并可作为农药对土壤污  相似文献   

16.
摘要:研究低功率毫米波辐射对HL60白血病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应用基因芯片检测频率41.32GHz的毫米波辐射HL60白血病细胞和未辐射毫米波HL60白血病细胞组基因表达差异,并进行RT-PCR方法验证IL-7、EGF和LGALS3基因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毫米波辐射60min后,HL60细胞增殖,基因芯片检出基因表达上调18个和下调306个,在下调的基因中,RT-PCR 检出IL-7、EGF和LGALS3基因下调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表明低功率毫米波可导致HL60细胞基因表达谱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基因与HL60细胞增殖功能相关。提示基因表达变化是低功率毫米波辐射HL60细胞所致生物学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RT-PCR克隆人Endostatin基因,分别构建到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2-EGFP和融合表达载体pEGFP-C1中.两个重组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真核细胞Hela,48 h后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被转染细胞发出绿色荧光.传代10次后,绿色荧光仍持续表达,说明是稳定转染.以转染细胞的总DNA为模板PCR检测Endostatin基因已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利用兔抗人Endostatin抗体对已转染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的细胞显棕红色,表明Endostatin在转染细胞内稳定表达.本试验通过报告基因检测,DNA检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三个水平证明Endostatin已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上,为基因治疗以及联合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海嘧啶对人胃癌细胞BGC-283细胞形态、细胞核DNA及细胞间通讯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观察海嘧啶对人胃癌细胞及细胞核DNA的影响。采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观察海嘧啶对细胞间通讯的影响。结果海嘧啶可改变细胞形态,使细胞DNA缺损,可促进肿瘤细胞间通讯的恢复。结论通过影响细胞DNA和恢复细胞间通讯是海嘧啶抗肿瘤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成一种含吲哚环的二甲川菁染料,研究光谱性质、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作为荧光探针在活细胞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采用UV-vis,1H NMR,IR,HR-MS分析确证产物的结构;采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二甲川菁染料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以及该染料在生理条件下与鲑鱼精DNA(DNA)、牛血清白蛋白(BSA)、溶菌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染料对K562白血病细胞的活细胞染色。结果该染料最大吸收波长(λmax)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加出现蓝移。染料与DNA相互作用较强,且荧光强度随着DNA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其他5种生物大分子对染料的荧光强度影响不大。该染料可以穿透活细胞膜,对细胞核染色,可以清晰地看出核仁的荧光较亮,2 h后观察细胞仍有荧光。结论合成了一种光谱性质优良的二甲川菁染料,该染料对核酸(DNA/RNA)有较强的亲和性,属于活细胞通透性染料,是一种潜在的活细胞成像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20.
间二硝基苯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损伤作用的SCGE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小鼠睾丸支持细胞/ 生殖细胞共培养法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间二硝基苯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间二硝基苯能够导致生殖细胞DNA链断裂,而且其受损率与剂量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间二硝基苯可以引起离体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损伤,具有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