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为基础,建构了话语交际中语用预设的认知模式。指出话语交际过程是语用预设及其推理的过程,关联性是构建语用预设的前提条件,交际意图是构建语用预设的基础,认知语境是构建语用预设和识别预设的主要依据。并论述了语用预设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吕盼 《科技信息》2009,(4):68-69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提出了交际中的明示—推理模式,认知语境则为语用推理提供了相应手段。而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也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Verschueren指出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是顺应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语境呈动态性和可变性,人的认识过程存在差异性,言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交际双方在意图和意义之间映射的互动过程。本文主要从认知交际的角度讨论动态语境中语用模糊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语境和其相关理论,提出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交际者未能选择适当的认知语境、交际者双方未建立新的认知语境、和未能匹配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认知语境.通过对上述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避免语用失误发生的策略,即要培养我们的语境意识、重视听者的认知语境并做出精确的判断等.这一研究加深了对认知语境的理解,对分析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失败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对增强交际者的语用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对外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具有模糊性,言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是交际双方在意图和意义之间映射的互动过程。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语用模糊现象的存在说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有不确定性,而话语意义的协调又需要借助具体的认知语境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援用顺应理论阐释日语会话中"创造相似性隐喻"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受阻的原因,发现此类隐喻语用失误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忽视语言使用与交际对象、物理世界和听话人语境动态顺应所造成的。因此,说话人在选择隐喻这一语用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双方认知语境的相互关联性,以避免此类隐喻语用失误现象的出现,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关联—顺应语用翻译模式,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翻译过程。该语用翻译范式指导下的苗族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通过恰当的语言编码形式重现原语文本的文化因子,确保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苗族文化认知达到共享与体验的可能。调查研究表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的解释力,在于译者获取足够语境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顺应于读者的语言来实现交际,而这种选择的可接受性取决于翻译策略的调整与择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英语话语标记语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语境,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动态的语用研究。在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能够改变交际者的认知体验,影响对方的语境假设,促使交际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证了认知语境在商业广告理解中的动态建构过程及其作用。一方面,广告商要恰当预测广告受众的认知语境,另一方面,广告受众在关联性基础上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这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只有当广告商和广告受众的认知语境互相显映,交际才会成功。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的提出是一条指导交际的总原则,它对解歧语用中的一些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交际的论述有独到新颖之处。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语境概念已经发展为认知语境,它在语用解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就关联理论及语境的研究对语用解歧有何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不礼貌是近年来语用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有关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礼貌研究却比较少见.传统观点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礼貌是由于语用缺失造成的,忽视了认知语境这一重要的交际情境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在认知语境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草案、心理图式、社会心理表征三个方面.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互动会话中的不礼貌言语反映出交际主体在认知语境上存在趋异性,由此引发了交际中的不礼貌.  相似文献   

12.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研究time(s)和"次"的英汉动量结构语法化程度,并围绕语法化程度,研究了表量结构的语法化路径、语法化机制、认知解释等。从语义转变、结构转变研究英汉表量结构的语法化路径,试图探寻英汉语动量结构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运用调查问卷法调查了220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语法、语用意识/能力及学习动机的现状,并探讨了语法、语用意识/能力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语法意识和语法能力、语用意识及语用能力水平不高,但四者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语法意识显著低于语用意识;语法能力显著低于语用能力。结果还表明所有动机类型中个人发展动机最强;兴趣动机与语法意识、语用能力显著相关;成绩动机与语用意识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针对MOOC学习缺乏深度的现象,提出了面向MOOC的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与建模设计.剖析了MOOC学习缺乏深度的主要问题和信息加工的内在要求,厘清了知识可视化、表征、建模等基本概念;在借鉴了视觉传播取向和信息论视角的知识表征基础上,提出了面向MOOC的视觉表征框架;在此框架下,分别从语义、语用、语法信息三要素着手,阐释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在语义上,基于Bloom教学目标分类法确定知识的类型、提取过程和表征方法;在语用上,陈述了信息有效传达的基本原则;在语法上,介绍了具体的结构模型和可视化方法.实践证明,MOOC的学习者在表征框架下,能增强认知联结、拓展广度、增加深度,从而满足深度学习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英汉交际中语调的语用功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言语交际中,话语的语用功能可以通过词汇、语法等手段并结合语境表达出来。实际上,在这种交际中,言语的语调变化同样也是根据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语用功能。对英汉言语中的语调变化对话语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语用功能进行对比性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使话语本身没有语法错误.但由于对谈话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很可能会产生语用失误,从而造成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完全中断.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状况,及语用能力是否随着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提高,本文对所在学校的1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语用能力问卷调查,并分析了问卷结果及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提出了避免语用失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语法中对领属结构的认识提出质疑,进而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对比汉语“NP1的NP2”与英语“NP1’SNP2”这两种领属短语。最后得出结论:英汉领属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即“参照点一目标”模型。其中参照点和目标的不对称性又受人的认知规律影响。而短语中间的领属形位“的”和POSS具有同一语法功能,即限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