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实验测定了B-9菌二级种子和三个发酵时期的无细胞制剂的若干种酶的活性。NADPH联系的谷氨酸脱氢酶、谷丙和谷草转氨酶均有显著活性,种子缺天冬氨酸酶活性。NADPH联系的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接近于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1/10。谷氨酸合成途径,应以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α-酮戊二酸氨化作用为主;但谷氨酸合成酶和天冬酶酸酶也可能参予作用。葡萄糖降解类似于其它生产菌株,通过EMP途径和HMP歧路。存在乙醛酸旁路,α-酮戊二酸氧化活力弱。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和依赖于NADP的苹果酸酶活性均低。  相似文献   

2.
将已报道的△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推断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的△6-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都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富集区,表明它们具有共同起源,并分为原核、动物、高等植物和低等真核4个类型.推测原核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是所有△6-脂肪酸脱氢酶的共同祖先,真核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在后来的进化中形成更具选择优势的细胞色素b5融合蛋白.动物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处于真核类△6-脂肪酸脱氢酶的最基础分枝,其中鱼类的△6-脂肪酸脱氢酶可能是动物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通过序列改变向△5-脂肪酸脱氢酶进化的中间过度形式.高等植物和真菌类型的△6-脂肪酸脱氢酶存在着共同起源,藻类和苔藓可能在高等植物和真菌类△6-脂肪酸脱氢酶的进化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虫的△6-脂肪酸脱氢酶作为一个独立而且最基础的分枝位于低等真核单系组中,它可能是一种趋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将已报道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推断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的Δ6-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都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富集区,表明它们具有共同起源,并分为原核、动物、高等植物和低等真核4个类型.推测原核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是所有Δ6-脂肪酸脱氢酶的共同祖先,真核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在后来的进化中形成更具选择优势的细胞色素b5融合蛋白.动物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处于真核类Δ6-脂肪酸脱氢酶的最基础分枝,其中鱼类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可能是动物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通过序列改变向Δ5-脂肪酸脱氢酶进化的中间过度形式.高等植物和真菌类型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存在着共同起源,藻类和苔藓可能在高等植物和真菌类Δ6-脂肪酸脱氢酶的进化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虫的Δ6-脂肪酸脱氢酶作为一个独立而且最基础的分枝位于低等真核单系组中,它可能是一种趋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多不饱和脂肪酸(po lyunsaturated fatty ac ids,PU FA s)可分为n-6和n-3两个系列,而Δ6-脂肪酸脱氢酶是这些PU FA s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将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转化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菌株INV S-cl,在添加外源性底物α-亚麻酸,经半乳糖诱导后,通过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 S)联用分析细胞脂肪酸表明,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催化α-亚麻酸转化成十八碳四烯酸,所生成十八碳四烯酸的含量占酵母细胞总脂肪酸的7.67%,而在空载体pYES2.0转化的酵母中没有检测到.同时,参照K ozak序列,我们把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转译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进行适当的改变,并转化INV Scl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修改后的序列同样能催化α-亚麻酸转化成十八碳四烯酸,而且表达量提高到细胞总脂肪酸的11.23%,表明在酿酒酵母中,改变转移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可提高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催化α-亚麻酸转合成十八碳四烯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mRNA差异显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研究以15℃和30℃培养的深黄被孢霉M6-22菌体为材料,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两种培养条件下基因的表达差异.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共获得7条差异片段,相似性搜索结果表明它们是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单糖核苷酸转运蛋白、Ras1鸟苷酸转移因子、依赖于NAD的苹果酸脱氢酶、Δ12-脂肪酸脱氢酶、CLK4关联的丝氨酸/精氨酸丰富蛋白和假定蛋白,涉及糖酵解、蛋白质修饰、信号传导、脂肪酸合成和mRNA加工等生命过程,表明深黄被孢霉M6-22低温适应性是多种途径协同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加强辅酶循环再生实现不对称合成(S)-1-苯基-1,2-乙二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β-羟基苯乙酮为底物,利用羰基还原酶不对称合成(S)-1-苯基-1,2-乙二醇(PED)过程中,葡萄糖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NADPH再生反应与还原反应形成耦联,合成(S)PED的浓度分别达到0.78 g·L-1和0.75 g·L-1,对映体过量值(e.e.%)分别为91.84%和63.96%;连续分批还原反应后其总转化数(TTN)为26和58;经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层析DEAE Sepharose、苯基疏水层析Phenyl Sepharose和亲和层析Blue Sepharose后得到电泳纯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 在0.1 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中,以溶胀法从酵母中提取胞内酶.粗抽提液经过60 %~75 % 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 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收得率为12.4%,纯化倍数达51.2.  相似文献   

8.
核糖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核糖是合成ATP的起始分子,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核糖主要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生成。由于核糖是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重要前体物质,所以它是骨骼肌和心肌通过从头和补救途径合成能量物质的重要原料。由于核糖可以加快骨骼肌和心肌PRPP的合成速度,消除了磷酸戊糖途径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低的限制,使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速度成倍增加,所以补充核糖可以提高运动能力。研究证明,核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运动营养补充品。  相似文献   

9.
以分离自中国北部湾沉积物的海洋菌株巴利阿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alearica)为例,在考察其生长动力学的同时,监测了其中心碳代谢(CCM)中6种关键氧化还原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2-酮戊二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酶及异柠檬酸脱氢酶的酶活性时变,从酶蛋白表达水平揭示了海洋生长条件下巴利阿里假单胞菌CCM中关键氧化还原酶的酶活性变化的规律,为研究微生物CCM和发掘海洋微生物新型酶制剂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克隆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中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和3-磷酸甘油酯酶基因,通过融合PCR构建了双基因共表达载体,将酵母细胞内应答渗透压变化的甘油合成途径引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以葡萄糖为底物对重组大肠杆菌进行摇瓶发酵培养,该重组菌的甘油产量为1g/L。渗透压胁迫测试证明该重组菌的耐渗透压性能较出发菌株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乌桕梓油生物柴油为对象,研究了不饱和脂肪酸甲酯二聚体的制备及聚酰胺树脂的合成。结果表明,二聚体合成最优工艺条件为:催化剂膨润土加入量12%(质量分数),催化助剂LiCl 0.8%(质量分数),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6 h。在此条件下,二聚体收率为75.2%。以上述所得二聚体进一步制备聚酰胺树脂,并将其应用于环氧树脂固化体系中,对聚酰胺树脂固化物产品进行DSC、耐热性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聚酰胺与环氧树脂固化体系质量比为0.6∶1时,固化反应最完全,固化物产品的耐热性能最高,抗冲击、弯曲及剪切性能最强,其性能与市售同类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12.
酶催化合成维生素C脂肪酸酯的反应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维生素C(Vc)和若干种脂肪酸为底物,采用自制假丝酵母Candida sp. 99-125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维生素C脂肪酸酯。结果表明,在该酯化反应中,油酸为最佳脂肪酸底物,丙酮为最佳反应介质。同时研究了各反应因素对Vc转化率的影响,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当Vc浓度为006mol/L时,温度40℃,固定化酶量1.5g,油酸与Vc物质的量比为5∶1,反应时间48h,分子筛添加量0.5g,底物Vc分4次流加,Vc转化率可达91%,批次实验表明该固定化酶在重复使用10次后仍具较高活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大豆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与无机盐NaCl对AES体系的协同增稠性能。对比发现 ,大豆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具有比椰油二乙醇酰胺(Ninol)更优的增稠性能。通过对正交实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 ,得到了最佳配方 :AES12 % ,大豆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1 % ,pH=9  相似文献   

14.
新疆5种蒿属植物的脂肪酸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法首次对新疆5种蒿属植物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蒿含21种脂肪酸(鉴定了其中18种);黄花蒿含21种脂肪酸(鉴定了其中19种);龙蒿含19种脂肪酸(鉴定了其中17种);白叶蒿含22种脂肪酸(鉴定了其中19种);北艾蒿含19种脂肪酸(鉴定了其中1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比值显示,5种蒿的油脂都具有降血脂的功能.5种蒿所含脂肪酸中,人体必需亚油酸亚麻酸含量较高.探讨了5种蒿属植物脂肪酸成分的异同及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5.
生物膜是细胞、细胞器与外界环境连接的界面,是温度胁迫伤害发生的原初位点。细胞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组分是影响生物膜相变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植物在温度胁迫下的抗性。脂肪酸去饱和酶是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调节细胞膜中脂肪酸的含量和组分。笔者根据脂肪酸去饱和酶在催化反应中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3类,分别阐述这3类脂肪酸去饱和酶与温度胁迫下植物适应性的关系,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脂肪酸酶去饱和酶及编码基因的克隆、功能鉴定、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温度抗性较强植物品种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利用薄层层析(TLC)、 液-质联机(LC-MS)等技术从电器绝缘油(变压器介质油)的枝动菌代谢物中分离得到一种脂肪酸, 结合核磁共振(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证明这种脂肪酸为癸二酸.  相似文献   

17.
The biosynthesis of glycolipids in E. fasciculatus was studied by 14C label and chase. The fatty acids in sulphoquinovosyl diacylglycerol (SQDG) were almost 16-car- bon and 18-carbon ones. In addition to the two fatty acids, monogalactosyl diacylglycerol (MGDG) and digalactosyl diacylglycerol (DGDG) contained 8.5 mol% and 31.0 mol%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20∶5), respectively, and this fatty acid was usually distributed in the sn-1 position of the glycerol backbone. When plants were incubated with [2-14C] acetate,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labeled fatty acids in sn-1 and sn-2 among the three glycerolipids. In SQDG, 14C-labeled fatty acids were distributed uniformly in the sn-1 and sn-2 positions. In DGDG, 14C-labeled fatty aci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n-2 position. In MGDG, the radioactivity of fatty acids in sn-1 position was far greater than that in sn-2 position after a 30 min pulse label, and the difference in radioactivity between the two positions decreased rapidly.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14C-labeled fatty acids between sn-1 and sn-2 positions might be related to 20∶5 and the biosynthesis of DGDG.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E. fasciculatus had the same DGDG biosynthetic pathway as that in higher plants and galactosyl transferase was selective for MGDG.  相似文献   

18.
反相纸层析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染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纸层析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过程中染色方法(以醋酸铜一红氨酸染色为对照)的研究,结果表明:O.001MKMnO4溶液及Ⅰ2熏蒸法等四种染色方法均可染色。但KMnO4溶液染色时间最短;Ⅰ2熏蒸法可操作性强。用这两种染色方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及芥酸的高低,与对照结果一致,操作更加简便,可以代替对照染色,满足快速筛选的需要。用1.O%K3[Fe(CN)6]和2.O%FeCl3等体积混合液、Cu(Ac)2—1.0%K3[Fe(CN)6]和2.0%FeCl3等体积混合液染色;与对照分析油菜脂肪酸组成及芥酸的高低,结果一致,但与背景颜色反差小,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9.
5种乌桕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分析5个不同产地乌桕籽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癸二烯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单烯酸(油酸)和十八烷酸(硬脂酸).其中,大悟013、022样品不仅二十碳链以下直链脂肪酸含量高(烷酸含量分别高达80.52%和79.59%),且不含三烯酸类脂肪酸,说明这两个产地品种较合适用于生物柴油开发.  相似文献   

20.
将十八烷酸作为模型反应物 ,以改性蒙脱石、苏北和江汉油田未熟烃源岩岩样为催化剂 ,考察了在不同压力、温度下 ,脂肪酸低温催化加氢生成甲烷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压力及矿物催化剂的结构对十八烷酸低温催化加氢生成甲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 ,在模拟地质条件下 ,未熟烃源岩中所含的可溶脂肪酸也能够生成一定量的甲烷 ,且水的存在对甲烷的生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